由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引发的思考(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3:43:16
  由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引发的思考(图)     2008-01-28 23:32:30 标签:四十年前 一场婚礼 引发 思考 三峡在线 休闲

由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引发的思考(图)

 

      作者:三峡在线

 

      前不久,三峡在线写了一篇《有感于: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图)》的文章,文章中发的李振盛老人的那一组图片可以说引爆的整个网络,勾起了人们对四十年前那段岁月的无限回忆,尤其是像我们的父辈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很多人的留言让三峡在线也为之感动,总之大家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是:珍贵的照片,历史的写照。纯情的时代,纯洁的感情,向我们的父辈们致敬!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峡在线的这篇文章同样引起了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纽约的故事主人公李振盛老人的关注。在通过了很多努力之后,68岁的李老联系上了三峡在线,并在越洋电话中与三峡在线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交流与沟通。

 

 

2007年的故事主人公李振盛老人

 

     在交流以及在他的博客中三峡在线得知:李振盛老人1940年生于大连,祖籍山东荣成。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做记者20年,做教师10余年。1996年赴美访问讲学,出书办展周游世界。《红色新闻兵》由英国菲顿出版社以英、法、德、西、意、日等多种文字出版,2003年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荣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2005年被国际列为150年以来“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牛津大百科的《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入“李振盛”词条,2007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获首届“墨子国际摄影大师奖”。《红色新闻兵》被美国大学相关历史专业选作教科书,《让历史告诉未来》环球影展欧美观众约80万人,五大洲巡展尚需十余年。

     李振盛老人主动通过越洋电话与三峡在线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由于对《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转载的不完整,从而让这个故事脱离一些时代背景与主要情节的说明,让人们感受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说句实话,三峡在线在写那个评论之前的确没有找到整修故事的原文,也是从其它网站转载中看到的图片。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故事,网络转载如果不遵循完整、准确、不加删改地转载,的确出来的效果可能就是没头没尾、支离破碎、让人不得要领。甚至于给人的感觉不是真正在体会那个时代的这样的故事,相反有一种猎奇的成份参与其中了。虽然李老很谦和地与三峡在线进行了一次沟通,但三峡在线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前辈的那样一种严谨的生活态度。这也是现在的年青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虽然李老没有责怪只有感谢,但三峡在线依然觉得这样的转载应该给这样一个严谨的老人带来了一定的伤害。的确,生活中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便是这样一次愉快的沟通之后引发的三峡在线的深度思考。

     在看了李老的博客原文之后,三峡在线觉得有必要把这样一个完整的《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带给大家,让我们不仅仅从图片,更重要的是从文字中来品读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一场婚礼。下面是李老的原文:

 

40年前那一场特殊的婚礼

李振盛

 

     1968年1月6日晚上,我与祖莹侠在黑龙江日报社小会议室举行结婚典礼,主持人是资深编辑杨福栋(右3),他策划了一个“黑色幽默”,让我们挂上写着“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走社会主义道路新娘”的红牌子,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殊婚礼。刘歧祥摄影

 

     1968年1月6日,我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由报社资深编辑杨福栋担任主持人,他与我们同在黑龙江日报社共事,他在政教部做责任编辑,我在摄影组做记者,祖莹侠在总编室做编辑。福栋兄年长我9岁,是我们的老大哥。文革后,他调到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任外宣处处长,后任省委党刊《奋斗》杂志总编辑。

     2006年5月2日,日本NHK跟随我到黑龙江追踪采访文革老照片中的主人公,在哈尔滨马迭尔宾馆与福栋兄等一批老朋友餐叙,席间又谈及当年他为我们主持婚礼的往事。

     2008年1月6日,是我们结婚40周年纪念日。原先,我们从中国媒体报道中看到为结婚40/50周年的老人举办银婚金婚纪念活动,我们一直以为结婚40周年就是银婚。女儿说那种说法不对,应该称为红宝石婚。我上网查了一下,各种名目还挺复杂的,一年一个名称,各国的叫法有所不同,让人眼花缭乱,这才知道结婚25周年是银婚,30周年是珍珠婚, 40周年是红宝石婚, 50周年是金婚。管它是什么银婚还是红宝石婚呢,反正我们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40年,一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比什么都强。

     40年前,正是全国亿万群众高唱"毛主席亲手点燃的文化大革命的烈火把我们百炼成钢......"的时候,尽管革命大潮风起云涌,但人们还是沿着人类亘古不变的生活轨迹前行,人们照旧居家过日子,结婚生孩子,每日三餐饭,油盐酱醋茶......

     那时早已提倡晚婚,计划生育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一般在机关工作的青年男女大多都在25岁前后结婚,凡是到了28岁尚且未婚者,就会被称为大龄青年,对女性来说就算是超龄了。当时,我们都是27岁,这已经算是晚婚了。

     在"红色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年月里,那时正在大搞破"四旧"立"四新",结婚没有挑选黄道吉日这一说,也不讲究必在中午之前完成典礼,通常都是选择在某个周六的晚上举办简朴的革命婚礼。

     1968年1月6日,星期六,天气晴朗,气温很低。这天上午,我们在报社开了一封结婚介绍信,到离报社不远的哈尔滨市道里人民公社田地分社办理结婚登记证书(见图1、2),从而完成了法律意义上合法婚姻程序。

     报社里由摄影组和编辑部几位热心的同事正在张罗我们的婚礼,那时我们的月工资是56元,摄影组同仁计算了一下,他们说买糖果、茶叶和香烟大概用不了一个月的工资,我把钱交给他们去采购。

     当天晚上,我与祖莹侠在报社二楼小会议室举行一场典型的文革婚礼,会议室四面墙壁都是"红海洋",那是用红白油漆涂写的"毛主席语录"。几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几个脱了漆皮的暖水瓶和一些搪瓷水杯,暖水瓶里沏泡着茶水,用大茶盘盛着糖块和香烟放在桌上招待客人。参加婚礼的人都是编辑部及印刷厂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狂热岁月里,参加婚礼这类活动,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人间烟火的味道,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平日难得一见的笑容。我们没有为结婚而买新衣,只是暂时脱掉了平日穿的类似黄军装的外套,那是当时的流行装。我在穿了多年的对襟棉袄外面加一件深灰色的中式对襟罩衫,祖莹侠在小棉袄外边穿一件绿底小白花的素罩衫。除了每人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和总也不离手的《毛主席语录》是红色的以外,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喜庆的红色,胸前更没有大红花;婚礼现场除了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是红色的,再没有任何彩带或彩纸了。

      杨福栋兄作为这场婚礼的主持人,他说话声音宏亮,很有磁性,富有穿透力,他的幽默与才智更为这场婚礼平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当宣布婚礼开始时,他一声高喊:"把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新娘带上来!"我们俩在同事的簇拥下走进会议室里,主持人首先带领群众挥动"红宝书"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大家一起高唱《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由一名到报社"支左"的大学生拉手风琴伴奏。接着宣读当天上午刚刚办好的结婚登记证书,随后是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再向到场的群众鞠躬,最后是夫妻行对拜礼。

     完成这一套基本程式之后,主持人宣布革命群众向我们赠送最最珍贵的贺礼,是一本由近20人共同签名赠送的《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这是当时作为"最高政治任务"精心印制的最精美的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编辑者是"中国革命摄影学会"(注:现今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摄影学会,文革中也起来大造封、资、修文艺黑线的反,更名为中国革命摄影学会)。其他具有政治色彩的礼品是各种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红宝书"和毛主席"宝像";还有我的老朋友、《大海航行靠舵手》曲作者王双印赠送的用彩色电影胶片编成框的一幅毛主席像,背面由他抄录的毛主席诗词《咏梅》。至于那些虽非政治性的简单礼品在这里就不提了。以上这些结婚礼品都被我完好保存下来了,有些实物在我的环球影展中作为文革文物锁在玻璃框中展出呢。

     接下来是我所在的摄影组同仁送上一件用报纸包着的礼品,非让我们当众拆开不可,结果那里面包的是他们"偷"了我的一面带支架的圆镜子,背面镶有我们俩在松花江边自拍的合影,把这面镜子拿到婚礼上也能逗得一乐,这个"小包袱"引起群众一片哄笑声,活跃了气氛。下面就是让人们倍感惊喜的"大包袱"了:主持人拿上来一个扁扁的长方形纸包,人们都好奇地猜想这又是什么新鲜玩艺呢?他让我们一层一层地撕开报纸,最终看到是两块红纸黄字的牌子,分别写着"走社会主义道路新郎"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新娘",人们一见这两个红牌子立即明白其用意了,大家兴奋起来,一个劲地起哄说"赶紧给他们挂到脖子上",在一片哄笑声中不由分说地把牌子挂到我们胸前,让我们俩也忍俊不禁,有点哭笑不得。

     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是在模仿文革岁月里挂大牌子批斗"走资本主义路道当权派"的情景,这也算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意了。婚礼现场的情景被我的老同学刘歧祥拍了下来,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可惜的是我这位老同学没过几年就病逝了。

     当时报社的住房十分困难,根本没有房子分给新结婚的青年职工,不少人都是婚后照旧住在单身宿舍里。婚礼结束后,几位老大姐送我们去入洞房,这个"洞房"是临时借用报社招待所一个房间,把两张单人床合在一起,四面的墙壁上也是写满了毛主席诗词的"红海洋"。那时没有法定的结婚假期,每天照常上班,各自在食堂里打饭吃,晚间回到这间简陋的新房里睡觉。我们在这里住了7天,然后又各自搬回男女单身宿舍去了。

 

 

 

 

印着“毛主席语录”的结婚证,只有一份,注明“此证由男女双方共同保存”。

 

 

 

我们与参加婚礼的宾客一起高唱歌《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

 

 

 

先拜伟大领袖,再拜革命群众,最后才是夫妻对拜。

  

同事"偷"了我的一面镜子,背面镶着我们俩的合影,把它拿到婚礼上也挺逗乐的。

  

当众撕开神秘礼品包是两块红牌子,大家一哄而上给我们挂到脖子上。

  

婚礼现场突然袭击,当众挂牌子结婚,弄得我们俩手足无措,哭笑不得。

 

主持人杨福栋指令我们“向革命群众老老实实坦白交代你们恋爱的过程!”

 

我们恋爱的过程本来就很简单,那就老老实实地坦白交代吧。

 (以上这组婚礼现场照片是我的老同学刘歧祥拍摄的)

  

这是由“中国革命摄影学会”编辑的《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

  

这是由杨福栋等17位同事和朋友共同赠送的“最最珍贵的礼物”,大家都不敢在这本画册的前边题字签名,那是对“红太阳”的大不敬!只好在最后一页题字签名。

   

这是《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的内页图片之一。

   

为了追求高质量,这本画册里的所有彩色照片都是单独印刷,然后贴到画册里的。

  

这是镶着伟大领袖像的“葵花向着红太阳”挂件,印在红布的金色字早已变黑了。

  

 

这是保存下来的一部分"红宝书",另有一部分文革实物在我的环球影展中展出。

  

 

 

/P>

 

我们收到的“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数百枚,全部完好保存了40年。

 

 

借用招待所房间当新房,桌上的两个暖瓶和一套水杯属于日常生活很实用的礼物。

    

招待所房间原摆着4张床,拆掉两张,合拼两张,床上铺的哈尔滨毛毯价值54元,这是我们收到的最为实用又是最昂贵的结婚礼物。这个毛毯我们一直使用至今。

   

入洞房的当晚还在欣赏“最最珍贵的礼物”《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

 (以上3张在洞房中做秀看画册的照片是我支架自拍的)

  

 

这是当年我和老同学刘歧祥(中)胸前挎着"禄来福来"相机在哈尔滨街头采访时留影。

   

      2006年春天,日本NHK电视台跟随我到黑龙江追踪采访文革老照片中的主人公,历时一个月。5月2日,在我下榻的哈尔滨马迭尔宾馆与一些老朋友餐叙,坐在我(右二)两旁的这三位老同志都是与我的人生历程有着某种关联的人:左一是原黑龙江日报社总编辑江村,1981年秋天我调到北京工作时,如果没有江总编的同意则是无法成行的。左二这位是黄枫,我们在柳河五七干校结识,我俩曾在林海雪原中一起伐木,落实政策时他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81年我们夫妻双双调离《黑龙江日报》到北京时,正赶上省委书记杨易辰规定干部一律不准"雁南飞",是他发话成全了我们的好事。后来他先后担任省委常委、秘书长,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是一德高望众的老前辈。右一这位就是为我们主持文革婚礼的杨福栋,当我们俩在报社都处于挨整的低潮时,多次相约到南岗一家大浴池边泡澡边畅谈,互相鼓励走过艰难时期,又一同下放五七干校,后来他调离报社到省委宣传部任外宣处处长,后担任省委党刊《奋斗》杂志总编辑,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友谊联络。

------------------------------------------------------------------

 

 以下是在我的环球影展中展出的结婚证、红宝书、红袖标、记者证等文革实物

  

西班牙巴塞罗那文化艺术中心。

  

 

 

英国伦敦摄影中心。

 

  

比利时布鲁尔市政厅哥特艺术厅。

 

限于篇幅,请继续阅读

由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引发的思考(图)之后续 
 在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接受采访[组图·视频]

 

图片与文字来源于李振盛的博客

 

文章引用自: 分类:感悟杂谈评论(1) 引用 阅读(23) 博论坛 圈子 编辑 打印 有奖举报 前一篇:四十年前的十大经典老照片(图)后一篇:由四十年前的一场婚礼引发的思考之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