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仕:香港建筑业与内地合作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0:28:30
香港建筑业与内地合作的探讨
李承仕
香港建造业的发展
香港由一个资源缺乏,面积很小的渔港,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会,建造业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香港人口增长近4倍,由1946年的160万,增加到目前约680万。我们更预测到了2016年,人口将达790万。在过去二十年,香港经济以每年平均5.4 % 的速度增长。香港人口及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基建及其它建设一直维持高度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对建设素质的期望也不断提高。建造业不单为香港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建设,以应付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上的需要,还帮助香港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城市。
长期以来,建造业是香港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过去10年,建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约5%至6%。现在,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在过去数十年中,香港建造业的建树。
土地开发
香港地少人多。为提供足够土地让居民安居,香港早在十九世纪时,已开展移山填海的工程。由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土地不敷应用,由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在新界地区,大力开辟土地以发展新市镇。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开拓的土地总面积约为8,800公顷,填海得来的约占一半。到了九十年代,为了配合新机场的兴建,我们分别在赤鱲角,北大屿山,西九龙及中环至湾仔一带再填筑了超过1,800公顷土地。在过去30年所开辟的土地合共约有11,000公顷,约占全港总面积的10%。工程规模的浩大,可见一班。
交通运输
空运
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经济发展重要的一环。从五十年代开始,香港需要不断扩展旧的启德机场,以应付日益增加的空运需求。可是,受到地理环境所限,扩展后的启德机场仍不敷应用。有鉴于此,在1989年,香港政府决定开展造价总值1,560亿港元的新机场十项核心工程计划,包括在大屿山赤鱲角兴建一个每年可以处理3,500万名乘客及300万公吨货物的新机场。赤鱲角新机场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在短短的10年内完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计划之一。新机场亦已预留扩展用地,以便日后每年可以处理8,700万名乘客及900万公吨的货物。赤鱲角新机场更被誉为二十世纪十大建筑之一。
航运
香港得天独厚,拥有一个深水港。多年以来,我们充份利用这个天然海港,拓展航运服务,使香港成为东南亚航运中心之一。香港首个集装箱码头在70年代初开始投入服务。到了现在,香港共有8个集装箱码头及18个航运停泊处。在近十年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稳占世界前列地位。在2001年,我们共处理了1,790万个标准集装箱单位。我们正在兴建第九个集装箱码头,并正研究开发其它新集装箱码头的需要及地点。
陆路交通网络
香港一直致力建造完善的陆路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大型行车桥梁及隧道不断落成。目前,我们拥有三条过海隧道、总长度约143公里的地下铁路及火车铁路,以及总长度超过1,900公里的公路。
此外,新机场核心工程计划之一的青马大桥,主跨长1,377米,造价约70亿港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吊桥,并且成为进出赤鱲角机场的标志建筑物。
供水及排水设施
为配合香港人口的增加,我们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大量兴建水塘以解决供水的问题。水塘容量由1939年时的2,700万立方米,增加至目前的5亿9千万立方米,其中包括在海中筑堤坝而建成的船湾淡水湖及万宜水库。同时,我们亦敷设大量庞大直径的输水管,从内地输入东江水。
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已完成净化海港计划第一期工程,建造了全长25公里的排污隧道,部份隧道更是在地底150米深处兴建。此外,昂船洲污水处理厂,亦是该计划下的一个主要设施,每天可处理300,000立方米的污水。整项工程造价约80亿港元,可处理维多利亚港两岸约百分之七十的污水。
未来公共工程投资
我们计划在未来的十数年,投资4,000亿港元,以推行超过1,600项工程建设。其中的一些工程包括:东南九龙发展计划、迪士尼乐园计划、港深西部信道和九号干线等。
此外,两间铁路公司亦将投资2,000亿港元,作为扩展或增建铁路网络。
建造从业员
香港建造业的成就,实有赖我们优秀的工程队伍。目前,香港约有地盘工人8万人。专业人员方面,香港约有注册建筑师1,800人、测量师3,200人、规划师360人、园境师100人,与及工程师约9,600人。一直以来,他们都同心协力,为建造美好的香港而努力,成绩有目共睹。
香港建造业的经验
而值得一提的,就是香港建造业经过数十年的迅速发展,确实累积了不少的经验。
建造技术
香港土地有限,在规划设计期间,建筑设计师除了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同时,更要尽量利用空间。因此,在高密度房屋和有限空间设计、高层建筑,以及地基工程方面,都能掌握和创出独特的优良技术。
此外,香港的建设亦已大量采用预制技术,标准化及组合式建筑和构件,这样有利于工地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亦有助于控制工程的素质、成本及建造时间。
我们在桥梁、公路、隧道、铁路、机场、和海港设施等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屋宇节能、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十分先进。而在节能及环保方面,我们在东南九龙发展计划中,将会试验一套崭新的区域中央海水冷却系统。
另外,在兴建中的科学园建设,我们在太阳能发电,环保自动废物收集系统,园林建筑等方面都采用了新的设计概念和先进科技。
斜坡安全
香港地势多山,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需要在斜坡上兴建稠密的楼宇及基建项目。目前,香港有五千多块人造斜坡。在夏季时侯,很多时都会倾盆大雨,所以在确保斜坡安全方面,我们面对极大的挑战。
在过去20多年,我们不断提高斜坡安全标准及引进新的护坡技术。同时,我们亦定期检讨及改善有关的行政和规管架构,以减少山泥倾泻的风险,确保市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香港在斜坡工程的经验,在世界上亦备受推崇。
工程项目管理和合约管理
香港市场开放,不少国际上著名的建筑企业都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及参与工程项目。所以,香港建造专业人仕经常有机会跟外国有关专业人仕合作,彼此互相交流技术和经验。通过与这些国际大企业接触,进行各式各样的竞争和合作,香港建造专业人仕对海外公司的经营和运作,都十分了解,并且培养出大批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知识和善于管理的人才。他们对国际意念、潮流及标准有深厚的认识。此外,他们亦善于适应各种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所以对于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各种项目承包模式及项目管理方法, 例如“设计与建造”[D&B],及“建造、营运及移交”[BOT],都能够充份掌握。他们亦擅长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对客户提供由计划 (包括建筑成本估计、项目预算、可行性研究、及其它前期经济分析等)、设计、融资、以至建造、营运,管理技巧,专业知识,成本和质量控制等的「一条龙」模式的专业服务。
同时,香港建造业有关专业人士熟悉国际标准、招标文件、合同和规范,及国际惯用的投标程序。所以,香港在工程合约管理、仲裁和调解等方面亦达致国际水平。
基建融资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信息自由流通,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及兑换,不少国际金融机构都有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而且,香港法制完善,在国际商业社会上的认受性较高,只要财务上可行的工程项目,香港建造企业都不难找得融资。香港公司擅长为合作伙伴寻求各种国际惯用的合营方式及有效地运用资金,互相合作,共同开发、营运及管理建造及工程项目。
加强两地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共创商机
两地加强合作的需要
踏进二十一世纪,全球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互动情况日益频仍,国际间商贸往来不断拓展。在这世界经济洪流之下,内地与香港的建造业难免面对更激烈的竞争。现时,国家已加入世贸,建造市场将会逐步对外开放,相信会对内地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不过,我们应该要对竞争带来的挑战抱积极的态度。因为竞争可以加速企业的进步及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充份发挥本身的优势,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缔造更多的商机。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的建造业同样迅速地发展。两地在体制、规范、施工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各有所长,各具特色。随着两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建造业也可从中得益,合作空间不断扩大。香港建造企业进入内地,以及内地企业进入香港,也日益增多。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为例,为配合未来发展,两地在跨境设施方面的合作更变得重要,这包括跨境公路、桥梁、航道、边境信道、供水设施、河道治理以及环保项目等。因此,两地建造业加强合作,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内地开发西部、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以及推展其它大型基建项目,必定会吸引大量外来竞争者。内地的经营体制虽然不断改进,但未必能实时与国际接轨,在应付国际跨国企业的竞争时可能会较为吃力。因此,香港建造企业不单希望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效力,也希望透过与内地企业携手共创商机,从而加速内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两地政府推动业界合作
一直以来,两地政府都致力推动业界的合作,为两地业界提供一个相互接触及交流的平台。在过去数年,工务局与国家建设部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年都有合办研讨会及考察活动,让两地业界人士有机会就建造专业技术及经验进行交流,为日后的合作建立良好基础。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此外,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已开展「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磋商工作,这是一项国家主体跟其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安排,务求在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和「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增强两地商贸往来,以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建造业是其中一个磋商范畴。本人希望,两地政府高层次的磋商,最终可以加速两地的建造业合作。
推动人材培训及科技研究
两地建造体制各异,建造标准及从业员的技术水平各有不同。两地共同推动人材培训,不单可以提升技术水平,并且更能加深对彼此体制运作的认识,有利相互之间的合作。
在建设部和工务局的推动下,而且得到香港建造企业的资助,香港建造业训练局从1997年开始,在香港开办「中国建筑业经营管理培训班」,为内地企业培训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个培训计划可以为两地企业在人材培训方面的合作,起着带头作用。
推动两地资格互认
无可否认,建造业和有关工程专业人士是带动建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火车头。目前,由于两地专业资格互认方面,仍有待推展。因此,在加强两地合作方面会做成一定的限制。工务局很乐意与建设部及其它有关单位加强联系,为推动两地专业资格互认而努力。
推动科研合作
在科研合作方面,在工务局与建设部的推动下,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于98年10月在香港大学成立了「赛马会滑坡防治研究及信息中心」,并得到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款港币2,500万资助,进行边坡安全和滑坡防治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该中心已开展了7个研究项目,其中4个是与内地相关机构和大学合作进行的。
同样地,在工务局和建设部的推动下,香港的金门建筑公司与清华大学在1999年12月成立「金门-清华」建筑安全研究中心,就促进建筑安全事宜进行研究。该中心已开展多项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本人希望日后两地在建造技术及科研上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以促进两地建造业的发展。
总结
国家加入世贸,经济发展已走上迈向世界经济体系的高速公路。国家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难免要经历一个过程。香港建造企业很乐意与内地建造企业共同发展和合作,为祖国作出贡献。「血浓于水」,我希望两地建造业在「优势互补」下,可以加强合作,并且在国际建造舞台上共同担当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里,本人希望两地建造企业借着今明两天的机会,坦诚相对,为未来的机会创出双赢的局面。
中国网 200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