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论文化在政治之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56:00
梁晓声:论文化在政治之上时间:2010-08-23 14:57 作者:梁晓声点击:658次
  文化在政治之上,原本是无须论的。
  中国之改革开放,终将验证这样一种规律——成也文化,败也文化;若功亏一篑而不可持续,教训也肯定归于文化。
  说到底,何谓“科学发展观”?有文化的发展观而已。
  文化当然也体现于政治之中,但绝不仅仅是附着在政治这张皮上的毛。
  文化在政治之上,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语出《诗经》,意为不但现在,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编者注)。没有文化的人类,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一切关于政治的思想。没有进步的文化,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进步的政治。
  政治是文化这棵树上的果子。
  如果良好的文化思想、文化气息能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影响,并充分体现,那么这样的社会无疑是良好的社会——文化学者将这样的社会定义为“良知社会”。如果反过来,政治意识形态无限膨胀,企图占领和统治社会的各个层面、每一处空间,而文化被逼退到了边缘,那么这种社会自然叫“政治社会”。
  文化的社会是自然的,政治的社会是不自然的。
  文化倘若被变成由政治所左右的某种“东西”,是文化的悲哀。悲哀的文化不能提升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不能使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
  有多么自信的文化,才有多么自信的政治。文化禁锢是政治极其不自信的表现。只有与政治平等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前提下受政治尊重的文化,才能培植优秀的文化知识分子族群,才能形成有思想力的文化。
  当然,这里所言之文化,不仅是供人欣赏的所谓优雅文艺,或满足人娱乐的所谓通俗文艺。文化从来就和思想连在一起。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根本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力量。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是次品质的文化。
  文化有其本能性、商业性和自觉性。
  本能性即满足人们娱乐快感的属性。谢天谢地,这一种属性,我们的当下文化不但有,而且还日渐蔚然成风,发扬光大。但文化的本能性,只不过是文化的原始属性,是原始人都喜闻乐见的文化属性。
  文化的商业性即逐利性,或曰为金钱而冲动的文化。诸位都已看到,这样的文化现象,几乎满目皆是。其中大多数,或者无价值观可言,或者其价值观大成问题——比如欣赏阴谋手段,讴歌皇权的文化。
  文化的自觉性,即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提升和灵魂塑造的责任感、使命感。此种文化,将客观地梳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尽量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尽量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尽量深刻地剖析自己国家的历史错误以警示后人。也将正视社会现实,具有忧患意识地呈现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义无反顾地批判种种假、丑、恶之社会病态。当然,同时会用温暖来慰藉众多沮丧的、疲惫的、冷感的、迷惘的人心。
  自觉的文化,是将以上功能全面发挥的文化,而不是明智地,甚至犬儒主义地逃避现实的文化。不能说我们完全没有自觉的文化。但是诸位,是不是太少太少了呢?
  几乎稍有头脑的人都看得分明,我们的当代史近代史,被一段一段遮蔽甚或干脆抹去了,变得七零八碎、面目模糊;我们的现实被不惜成本地粉饰了;我们这个焦虑不安的时代被几乎已经令人讨厌的歌舞升平所包装了;我们的下一代变得有点儿傻兮兮的了——怎么全民族仿佛对这么一种几乎没有自觉性可言的文化,竟没了半点儿不适感呢?
  仅仅抱怨文化知识分子是不公平的。
  如果将蚂蚁放在烟灰缸里,当它们向外爬时便用烟头烫它们的话,几次之后,便都不往外爬了,甘于只在烟灰缸里活动了。并且,它们会通过化学分泌物互相传播信息,达成不往外爬的潜规则——烟灰缸规则。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正受着这么一种不良的规则所限制。如此一种文化,几乎只能提供娱乐,几乎只能以商业为目的。自身品质萎缩,“苟且偷生”,又怎能化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呢?
  看,我们现在说假话的现象多么普遍,人们多么习以为常!以至于我们经常感到,能说真话的空间越来越小了。以至于人们听到哪一位官员说了一句比较性情的,比较发乎真心的话,我们常会对其好感倍增。
  我们怎么会变成了这样呢?
  内战首先是一个民族的伤痛。中国历史上那一场国共内战,双方都牺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这是需要后人反思的。可是,在今天,我们依然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在津津乐道地看双方的狡诈谍战,这是多么的令人喟叹啊!一想到那时代背景正是抗日战争之后,于是不由人不“独怆然而泪下”。
  现在的世界看中国人,有一种印象是——主张和为贵的只不过是中国的古人。中国的当下文化中仍充满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内容,似乎中国人不窝里斗就不是中国人了。
  现在的世界看中国人,还有一种印象是——中国“不差钱”,仿佛许多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都是山西煤老板了。
  许多原因给他们这些印象。文化是原因之一。这么一种文化,怎么与世界接轨?怎么向世界展现魅力和亲和力?我们不能总指望杂技、京剧和所谓原生态少数民族歌舞充当文化使者,加上“孔子学院”也不行。
  世界了解一个国家,主要还是看这个国家的当下文化是怎么反映当下现实的,是诚实的反映还是不诚实的反映。总体上不能自由地、同时诚实地表现思想力的文化知识分子,是很难被外国同行瞧得起的。如果外国人不能由衷地瞧得起某一国家的知识分子,那么也就绝然不能瞧得起某一国家的当代文化。那么,即使这个国家财大气粗,也还是难以真的获得尊重。这是文化的悲哀。而同样悲哀的,也是政治。因为其政治必然背上了文化禁锢主义的十字架。
  在漫长的岁月中,文化与政治的真正关系一直被颠倒着:政治一直被理所当然地供奉于文化之上,文化一直只不过被视为政治的“附属品”,有时更仅仅被当成足可为政治“服务”一下的“工具”。并且可悲的是,为数不少的文化知识分子自身,也早已渐渐习惯了。
  “文化”概念,从来大也。“人文伊始,文化天下”,“化天下”之“文”,既可理解为文明,亦可理解为文化。文化的终极概念,其实便是文明。文明的核心概念,其实便是文化。
  统治当然也是政治。但再高级的统治,本质上也还是初级的或曰低级的政治。封建统治漫长的国家之所以会背上历史的包袱,乃因在初级的或曰低级的国家形态中被浸淫得太久太久,结果国民的心智被一代一代地弱化进而愚化了。
  政治是一个近代的概念。
  封建统治是不配被言作政治的。高级的也不配。从统治到政治,是一个经文化所化的过程。革命是文化化不了之时的暴烈的社会现象,说到底,革命亦是文化影响下的行动。革命理论是特殊而极端的文化。
  统治一向只利用文化。即使好的文化,久被利用,也便不可避免地滑向自己的反面。好的政治并不一味利用文化,而是能够与好的文化相结合,变自身为文化了的政治。文化了的政治,是自觉并善于将人类之好的文化思想落实为社会原则的一种政治。故这一种政治的宗旨,是站在文化思想力铸成的奠基石上的。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政治之所以显出仍极为复杂的现状,盖因这些人与那些人,这些民族与那些民族,这些国家与那些国家的利益之争。在这些问题上,文化化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化整个世界自然力不从心,最终还是要靠政治来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只不过是空谈,而唯有政治才是实际的。因为一个事实乃是:利益之争化得好的政治,所遵循的恰恰是文化早在人类古代就指出过的方向;而凡化得不好的政治,皆是违背那一方向的。或虽然也作出遵循的样子,但实际上却以利益集团之利益为最重要,不愿真的使社会朝那一方向进步。这种时候,政治对文化采取的往往是“叶公好龙”的态度,它会使文化尽其所能地工具化和娱乐化,却想方设法对文化之思想力实行遮蔽、剔除的策略。但这分明是不可持续之事,因为丧失了思想元素的文化是次品质的文化;而文化有一种自觉性,那就是绝不会长久甘于在次品质的层面而存在……
  古人云:“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
  苏轼由是进一步说:“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还说:“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
  朱熹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欧阳修说:“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
  杜甫说:“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三国志?魏书》有言:“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以上皆“政”、“治”语也,但首先是人文思想。
  “社会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具有光芒。”——温家宝语。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同志,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
  若从政治的思想中抽去人文思想,政治就只剩下了权谋和统治术,这样的政治是肮脏的。而从文化的思想中抽去政治的内容,它还是那么丰富,那么足以使人类温暖,那么源远流长。
  从《乌尔纳姆法典》到《汉谟拉比法典》到《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文化思想力的火炬始终照耀着人类的发展进程。而好的政治思想,同时丰富了文化思想。
  从前,在中国,在许多政治人士那儿,许多事都被强调为“政治仗”。政治泛化再泛化,膨化再膨化,企图占领每个人的每一寸生存空间,包括脑空间。
  政治一经泛化,必庸俗化。庸俗化的政治无异于伪宗教。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本应与人类具有的亲近关系逐被离间。而在这样的国里,是既不可能有什么先进文化,也不可能有什么先进的国民的。从梁启超到鲁迅,都曾对于被愚化的国民表达过悲愤的忧患。
  改革开放30年来,一切成果皆归功于30年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一切教训也归咎于那思想解放的不能深入戛然而止。
  一个事实越来越分明——30年前那一次被解放的思想力成果,显然接近耗尽。并且某些在当时看来不无可取之处的思想,由于被奉成万应灵丹,现在却已结出了劣果……
  文化尚未成功,政治仍需努力。
  2010年4月30日 于京
  (作者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此文系作者在2010年全国政协民盟分组会议上的发言)
 来源:同舟共进2010年第8期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plus/view.php?aid=16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