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积弊严重妨害了公民社会的形成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02:21
语文教育的积弊严重妨害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作者
陈步雷
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严重弊病,若干年前已有钱理群等著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近日《新京报》刊载的对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再次引起笔者的共鸣和焦虑。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惊人地一致或近似,都认为弊病严重、应当改革,然而呼吁了多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不客气地说,如果经过多年的教育、训练,仍不能让人写出象样的文章,不能使人深入领会中文的审美与实用价值,那么这种语文教育就是失败的。
为什么积弊不改、改不掉?为什么“民愤”甚烈而难以推动?主要原因,一是对于危害性认识不足,或者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在呼吁;二是缺乏积极负责的民主决策和行动机制。对于前者,本文略作分析。
对于语文教育的积弊,笔者深有体会,因为自己就是严重的受害者。少年时,还是颇为喜爱语言文学的,到了成年时,这些审美的爱好已经被语文教育扭曲、打碎。再提起语文,已是厌倦不堪,连写一篇小文章都是负担了。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都在讲字、词、句、段落、主题,都在分析什么线索、论点、论据等。总而言之,把一个整体切碎了给你,让你记忆、便于考试。例如,把古代汉语中“之”的各种用法教给你,然后拣难的考。试想,这个“之”有什么词性、词义,与当代公民有多大关系?让你获得的是满目碎片、一地鸡毛。更为糟糕的是,在十多年的语文课中,几乎没有老师用普通话授课、交流。朗读竟用方言。让人无法领略中文的韵文之美。笔者家乡在皖东北地区,属于苏鲁豫皖交互地带的亚文化区域,发音的韵母与普通话差异甚大。用这种“侉腔侉调”朗读诗词、课文,真是令人难堪、痛苦。在做中学生的时候,笔者就认为,这种语文课在亵渎中国的语言文学,它敢于剥夺汉语言的音乐美感,令人厌恶、疏离语文,真是罪过。
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年公民们,请回忆一下,你所经历的语文课,有多少尊重、捍卫了我们中文的音乐美感的,有多少教师是在用方言上课的。难道这不是罪过吗?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教学,即不能引导青少年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凭什么教语文?
这种旧的语文教育模式,已经培养了几代教师、几代民众,形成了强劲而顽固的积习、传统。(如果作大的改革,占据语文教职的人大多都不会、不敢、不适应,因而会形成妨害革新的利益集团。)其危害性之深、之烈、之广,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人们通常注意到它在语文教育、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消极后果,没有注意到它对个体、群体的成长、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民族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的影响。有人曾声讨它,说它是使人被奴化的教育,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可以看看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化课程,就会发现人家是把公民的养成教育与语文教育是揉为一体的。在教会人语言交流、思想表达、审美方法的同时,也把本国本民族的基础性价值观、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关于人生、人道、社会、国家的知识,融于其中。而我们呢?陈旧的、政治教化的东西,充斥其间。
与我国语文教育有关的问题、依据、道理太多了。也不必再赘述连篇了。笔者建议:尽快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民间人士的“混合委员会”,研究并解决这些刻不容缓(——救救语文、救救孩子!)的问题。
阅读次数:1663 【本文为《世纪中国》网上首发,感谢作者惠稿。】  发布日期:200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