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30:57
作者:徐志红 文章来源:西张小学 点击数:344 更新时间:2009-6-18 22:00:42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张家港市西张小学 徐志红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背后的东西就是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当然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更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生只有具备了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真正起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作用,而交际恰恰就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时时处处注意渗透文化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学习英语,其乐无穷”的感觉,使学生不仅学到应掌握的英语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丰富英语文化内涵。
从我有限的教学经验出发,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英语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称呼语。国内有不少学生和老师上课互致问候是这样的:“Good morning, students. Good morning, teacher.”殊不知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一课中学到“Good morning, Miss Gao.”我就启发学生就中文里对老师的称呼和英文中对老师的称呼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在英国文化中,学生一般称呼年纪轻的女老师为Miss(小姐),称呼男老师为Mr(先生),而不是如中文中所说的teacher(老师)。等学到单词student、teacher时,学生已非常明白它们的用法。
中西方称呼语的最明显差异在于: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均可被列为头衔,作为称呼。而英语中则不然,如英语中就没有Teacher Gao之称呼。另外,英语中,在不知其姓的情况下用敬称“sir”,而汉语中则用敬称老大爷、大叔、大嫂等。
二、恭维语。在小学英语教材中“You look young.”“You look nice.”“You look so pretty.”“Oh, how nice.” 等句,应礼貌地以“Thank you.”作答。讲到这儿我给学生们讲了个笑话: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中国朋友的结婚典礼上客气地恭维新郎:Your wife is very pretty.新郎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谦逊地回答:Where, where.(哪里,哪里。)美国客人一脸困惑,迟疑片刻,小心翼翼地回答: Well, everywhere. 学生听完,个个笑得前仰后翻。其实在美国文化中,恭维他人的外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恭维其他任何人,不管年龄、职业如何,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以上句子的运用频率相当高。在以后的课堂上,当我翘起大拇指,热情地夸奖某位同学的出色表现时,学生们都能够得体地、自信地回答我:“Thank you, Miss Xu.”
三、道歉语。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提及了两种道歉语,一是“I’m sorry.”,二是“Excuse me.”。这两句话的含义虽然都是对不起,但用法不同,“I’m sorry.”侧重让对方原谅自己的过错。“Excuse me.”则是打扰别人时所使用的礼貌用语。我向学生公布了一份调查结果:道歉语的使用,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美国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学生们纷纷表示怀疑,我又举了如下例子:中国某位领导参加会议迟到了,只见他大摇大摆、慢慢吞吞地走进会议室,面无表情地看了看早已等候多时的职员说:“恩,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开会吧!”而美国一位普通教授在上课迟到后也会说:“I’m sorry I’m late.”并诚恳地向学生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听完这个事例,不少学生若有所思。相信他们以后一定能够准确恰当得体地运用这两句话了。
四、招呼语。在学习朋友之间的问候语之前,我对学生说:中国人常以“你吃了吗?”“你到哪里去?”作为问候和打招呼。但在英国如按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对方则会莫名其妙,听了第一句他们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听了第二句则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事,极不礼貌。听到这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西方人是如何打招呼的。最简单的就是Hello或Hi。另外,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都相当于“您好”,只是时间不同而已,而Good night.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而是告别时说的话。
五、词汇和对话。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在西方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dog,中国有很多含贬义的词语,如走狗、落水狗等等。但在英美人眼里,狗是亲密的朋友、伙伴,甚至将狗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如Lucky dog..等习语,都是褒义的。另外,小学英语教材中有“How old are you? I’m ten.”的对话出现,其实,对于英美人来说,他们是很忌讳问此类问题的,因为他们觉得年龄是隐私,不愿别人干涉。所以当学生问我:Hi, Miss Xu. How old are you?我很神秘地笑笑,回答他们:It’s a secret. 并向学生讲了有关英美人的“隐私权”问题。相信当他们真正和西方人交流时,一定不会再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了。
六  、各种习俗节日。西方的节日都有其丰富的背景历史。而学生最为关注的大概要数圣诞节了。在圣诞还未来临之际,不少商店便早早地安置Father Christmas、Christmas tree、Christmas Present、Christmas light来吸引顾客的目光和脚步。我们的学生们当然也是深受感染,立即一齐动手,热火朝天地布置教室,将圣诞老人、圣诞树统统请进了教室。于是我利用英语课教给他们这些有关圣诞节的单词。同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了解Christmas Day的来源、传说、风俗等,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习情趣,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母语、英语互不干扰,且真正起到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又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民情,从而让学生能够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真正灵活、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
本文发表在《教师文汇》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