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两会媒体表现(南方周末 2009-3-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3:45:32

电子报刊>>电子报>>南方周末>>第1309期

【两会的“第三种力量”】专家点评媒体表现

作者: 南方周末实习生 陈舒扬 吴达 采访整理 2009-03-18 23:18:01 来源:南方周末

●陈彤(新浪网总编):

“两会”报道的亮点不多,这跟大的决策出台较少有关。但还是有不错的节目,比如央视的““两会”观察员”,请代表、委员们用DV记录 “两会”现场,体现了一种原生态,拉近了观众与“两会”的距离。不足之处在于商业媒体报道中娱乐化、偏八卦的成分比往年有所上升,如过分追逐明星代表(娱乐/体育明星)。还有就是对轰动性的提案报道太多,过于炒作,比如恢复繁体字、人民币改称中华元等,这方面反而是官方媒体把握的较好,我读了《人民日报》,发现它更平衡全面,反映更真实。

●程益中 (原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总编辑):

我关注得不多。媒体的表现跟两会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一个有趣、有用的两会,媒体的报道也会显得有趣、有用;两会对媒体的控制和管理少一点,媒体的表现和发挥空间也就更大,而不仅仅只是规定动作。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讲了“暖心”,不约而同地,我们也在做“暖心”的报道。这次“两会”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解决紧急的问题,对经济相关的大家高度关注。但是对于今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关注相对少了一点。

●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报道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两会”,媒体在对为提升民众信心努力同时,亦应当注意并重视我们的经济振兴计划对未来中国发展结构性影响方面。简单讲,中国正待破局的两大问题分别是:一是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城乡统筹下二元格局的调整。中国的经济振兴计划,有无机会在危中求机,在于我们的政策选项,是否有助破解这两大挑战。而这方面,媒体似乎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李玉霄(腾讯网新闻中心总监):

在我看来,对于全国“两会”这样一个量级的时政新闻大考,指望媒体有多大规模和程度的创新,是不现实的。媒体要“高高举起”,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又必须得“稳稳落下”。如果从专业角度,传统媒体中,CCTV新闻频道还是显示出了足够的进取心;而长于将受众一举拿下、全盘网罗而入的网络媒体,今年总体表现未超出去年,功力尚有欠缺。这也难怪,网媒本身就是个新生儿,摸不着石头过不了河。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媒体对有个性、敢言的一些代表和委员的报道比较充分,不足之处是很多问题稍微触到深处就停下来了,对一些热点的问题还是没有展开。希望“两会”过后,能将“两会”期间“敢言”的氛围延续到日常的报道当中,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不足的是,部分记者做的功课不够,赵启正在总结两会报道时说,他可以给两会报道打80分,扣掉的20分一个主要问题是记者的提问质量不高,现在有很多记者做功课不够,像提问什么妇女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占比例多少啊?这样的提问你上网一查,都可以查到的,没必要用这样一个很宝贵的提问时间提出来。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央视记者柴静今年的 “两会”观察,在节目理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民主政治现在进行时态的实现过程。主持人把采访的位置放在了小组审议的现场,让镜头聚焦在审议过程中的争论。通过全国50家电视新闻平台,直播在线交流的情况,让会场内外的人大代表和选民互动。这种方式是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也是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启蒙和提醒,让“两会”回归到它的本质。

●张志安(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

我的基本观点就是对于“两会”这类稀缺的公共参与机会,我们媒体在报道时不能仅仅用专业主义的要求我们是一个客观报道者,而是要秉持着更渴望中国民主化,带着启蒙的姿态,进行一种参与式的报道。一家都市报提出,为什么政协委员比人大代表更敢说话,像这种就非常好,体现了记者有启蒙立场和评论姿态,在这种评论背后有所监督。如果说有问题,就是在报道中我们的监督还不够,比如各地政府代表团借“两会”之机“跑部”拉项目,会议代表在会议之余的各类应酬,这些很少有公开报道。

http://www.infzm.com/content/2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