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党国英教授的傲慢与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04:53
红网:党国英教授的傲慢与偏见http://news.QQ.com   2006年04月12日00:01   红网  

  小岗村的村支书和一些农民到南街村参观,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这让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党国英教授感到非常不爽,日前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是小岗村的榜样”的文章(4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雄辩滔滔地论证像华西、南街这样的明星村“不是农村建设的榜样”。读了之后,我觉得有几句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 购东山享增值回购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管中窥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其实,提出“谁是小岗村的榜样?”这样一个问题,本身就是很值得玩味的。因为近二十多年来,小岗村从来都是别人的榜样,哪里轮得到别人为它做榜样?现在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华西、南街能不能做小岗村榜样,但这至少意味着小岗村的榜样地位不再是无庸置疑的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在发展。也许,还是在进步?

  

  党国英教授在文中以一种真理在握的口吻说:“所有对承包制发生怀疑而要倒回去走集体农业道路的先生们,都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理由是“中国农村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搞承包制,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食品供应问题,农村贫困人口越来越少”,“这样一个巨大的‘面’上经验,我们能拿几个‘点’的经验来简单否定么?”

  

  党国英教授的话可以说充满了某种“历史终结”式的傲慢与偏见,因为这等于完全杜绝了农民根据新的情况探索新的劳动组合形式的可能性,况且他的理由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就不能同意:因为小岗村至今也没有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今年3月9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记者徐楠采写的“分田先锋重走集体路:严俊昌分合之间的人生”的长篇报道,更披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1979年的丰收主要是因为使用了化肥和杂交水稻的结果。换言之“承包制”并不是丰收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才是丰收的主要原因。如此看来,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形容党国英教授自己倒是更合适一些。

  

  党国英教授认为华西、南街之“不可学”,还在于其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以工补农”,因此它们“应该是农村城市化的榜样,而不是农村建设的榜样”。

  

  我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农村都能像华西、南街这样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或者哪怕是达到它们一半的水平,那让人头疼不已的“三农”问题不就基本不存在了吗?它们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农村建设的榜样”呢?何况党国英教授也没有解释清楚究竟是分散的、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农民更容易兴办企业,搞“以工补农”呢,还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以相对集中的方式统一调动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更容易搞“以工补农”?

  

  为了使自己的农村理论不至于出现破绽,就干脆把它所不能解释的“明星村”从农村序列中开除出去,这样简单倒是简单了,只是党国英教授的这理论也忒瘦窄了一点吧?套在现实生活身上就像教授自己的西装套在姚明身上一样,看上去只有滑稽。

  

  党国英教授在文中还话里有话地说:“我衷心地祝愿我国少数几个明星村能蒸蒸日上,继续保持繁荣。国家的改革应该给些村庄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只是他们应该和其他村庄平等竞争,而不应受到特殊关照。”

  

  很显然,党国英教授是在暗示“明星村”所以是明星是因为“受到特殊关照”的结果,这就有一点心理阴暗外加恶意挑刺了。因为谁都知道这些年来“受到特殊关照”最多的村庄正是小岗村。比如小岗村电话是凤阳电信局贷款装的;学校是教委建的;水塔是省建设厅、水务局等建的;墙面是县委等六部门刷的,还每家建了个卫生厕所;滁州市委、市政府和凤阳县委、县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在小岗村建设了大包干纪念馆;由小岗村、长江润发集团、滁州通力集团、滁州绿丰公司、张家港中兴房产联合投资3000万元的足见小岗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只要找到一本《中国农民调查》随便翻翻就知道了。华西、南街等何曾受到过如此“特殊关照”?它们没有被主流精英们的唾沫淹死,已经算命大了。

  

  有意思的是,小岗村的模式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口号下被肯定并被写入《宪法》的,现在一晃将近30年的时间过去了,如此漫长的实践,检验的结果如何呢?我看是已经分出胜负了。但党国英教授为华西、南街找了许多特殊理由,似乎它们的实践不符合“一般规律”,因此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我对哲学知之不多,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找出一个不包含“特殊性”的“一般性”来,不过就算是这样罢。那小岗村的实践能不能做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呢?党国英教授不至于要告诉我:当小岗村的实践能够证明解决温饱的时候,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当它被证明为不能致富,尤其是不能共同富裕时,那就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了吧?如此说来,这样的实践还有什么尊严?那不是成了可以被随意强奸的“性奴隶”了吗?

  

  当然,在小岗村也不是没有党国英教授的支持者,比如当年和严俊昌一起主持承包的严宏昌就坚持党国英教授所主张的“主流的做法”,反对学南街。那小岗村的致富问题怎么办呢?“严宏昌说,等他儿子在上海富起来,再回来带动全村一起富裕。”真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要是他儿子在上海破了产,那就小岗村可就真没救了——小岗村真脆弱啊!不知道党国英教授对严宏昌的这条致富之路有什么评价和感想?

  

  党国英教授说的头头是道,农民们也恐怕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反驳。但是,农民的选择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的:到南街村去参观,是他们自己决定的;写下那样的留言,也是他们自己有感而发。谁也不敢说南街、华西就会永远繁荣,但眼下小岗村看到的还是它们的成功与发展,将来的事儿将来再说,难道当初按“红手颖的时候,小岗村会预见到他们20多年后还无法富裕吗?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人民是看实际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的很,我们上面怎么算帐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邓小平文逊第355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刻,我希望作为农业问题专家的党国英教授,应该再好好重温一下邓公的这番话。

  

  观点撞击:

  谁是小岗村的榜样

  (稿源:红网)

  (作者:郭松民)

  (编辑:潇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