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6:27:37

禅修与止观

(2010-10-31 14:43:02)转载 标签:

密法

戒定慧

根松上师

杂谈

分类: 各类开示

禅修与止观

根松仁波且

 

“禅”是梵语的译音,藏语称“冈”,译为静虑、止观。禅不立文字,但禅的许多方便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佛陀在经典里对于止观双运有非常详尽的引导。

禅是心无散乱、思想高度集中的修持,当心专一时,心不是停止,而是在运作正念。如果没有树立对佛法的信念和正见,心如一潭死水,再怎么坐也是枯坐。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止”就是停止一切思维,所以在禅修时刻意地压制念头的生起,也不分辨善恶,就像我们忽视某样东西时不予理会,把思想意识完全停止,有的能止上几个月。许多人以为这样的定力很厉害,于是执着停止,期盼停止。其实这只是止息妄念,并没有生起正念观照,与佛法的慈悲、智慧毫无关系。

练气功也静坐,将烦乱的心转移到寂静处,靠宁静的力量调节身体,打开脉结,消除病患。气功的动作与气脉的运转可能与禅修有相似之处,但练气功者从未树立起本来心具足慈悲与智慧的正念,这与佛法的禅修有本质上的区别。

再看神教,如印度教徒相信在宁静的状态下,有一个强有力的神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某种愿望。印度瑜伽功也是盘腿静坐,靠自然的力量调节身体,使自己宁静。虽然他们的身体姿势、动作与禅修基本相似,但没有菩提心的见地。其他宗教也有双腿盘坐的姿势,在不同程度上也强调“静”,但从“虑”上讲,外道运转的是分别执着的念,并非佛法的正见。佛法的正见是缘起性空,外道则认为一切由神创造,或一切自然而生,这是本质的区别。

在禅修中,首先要修“止”,就是停止一切妄念、欲望和期盼,使心念专一。密宗生起次第“取相观禅”的修法,其实就是禅净双修,通过观想本尊,相对地把散乱的心转移到所观的本尊上。由于本尊具足无量的慈悲与智慧,依本尊的无量功德使行者的散乱心得以专一,逐渐树立我与上师本尊无二的佛慢。取相观想的目的就在于训练“止”,能否观出本尊是其次。有些人观想能力好,能见到本尊,有些则是执着心造作的本尊。如果以散乱心见到某些境相,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能连贯地修完一座法,没有昏沉和散乱,说明你的定力增长了。

 修“观”则是树立正念,否则取相就是着魔。真正的学佛人,看到一百个金刚萨埵也不会欢喜,见到一百个魔头也不觉得可怕,天上出光也只是因缘和合的境相,相应上师和觉悟佛心才是最主要的。无始以来,众生的杂念已将正念排斥得没有立足之地,现在修行就是把分别取舍的一切杂念停止,心专一于正念。正念也不是究竟,而是接近于智慧的方便,只有通过修“观”才能通达智慧。

禅修时正念与定力缺一不可。有定力无正念,尚未觉悟;有正念无定力,当外在出现违缘时,信念就会动摇,所以要止观双运。

禅修过程中怎样行道很重要,必须严格遵循诸传承上师的窍诀方便,既不能受文化知识的影响,也不掺杂自己的妄想造作,这样才如理如法。有些人认为密宗修观想,有取舍、有念,层次不高。其实观修本尊,就是把散乱的心收摄一处,树立对佛的信念,再逐渐摄念、持明。当真正树立起正念,觉了是本来,当下无取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空是什么?色空原本无分别。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如何能了悟色空无二的真实义呢?

有人以为凭看几本书,凭自己的思维想象就能成就,除非你是佛再来,要不就是莲花生大师,或者是喜金刚嘎拉多杰(注)。密乘各传承的祖师个个都是佛的应化身,而凡夫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成就。禅修止观双运的方便,必须依靠善知识的传授。

禅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譬如去过一趟北京,别人给你讲沿途的风光,你就容易听懂。如果你从未去过,我指着地图给你讲一路上要翻多少座山,过多少条河,登上天安门往下看的感觉如何,你不会有感受。自己不实修,光听上师讲也不会有真实的受用。你实修了,我再慢慢讲,才会有受用。

 

注:

嘎拉多杰是从一位尼僧的腹中生出,一生下来就会笑。这位尼僧是位公主,她害怕被人发现,有口难辩,就把婴儿压在灶灰下面。这时正好被她的女侍者发现,报告了国王,说自己可以担保公主绝无越轨行为,这个孩子肯定很殊胜。国王听了很高兴,马上派人从灶灰中找到婴儿,只见孩子一身是灰,却面带笑容,就赐名“唐杜得瓦”。“唐杜”意为灰色,“得瓦”意为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