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钱学森之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09:35
求解“钱学森之问”
2010年11月25日 11:17:4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少,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干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功利大潮,不能自拔。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综观当今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
解决急功近利问题,关键在于:一要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体制;二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模式;三要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四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这几条,好事情也会办不好。就拿这两年轰动整个教育界、轰动整个社会的“钱学森之问”来说吧,由受广大人民群众尊崇爱戴的科技大师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的问题,引起了上至党和政府领导决策层,下至社会各界、黎民百姓的警觉和思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对此表示关切和忧虑。这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多么难得的历史机遇啊!回答这样一个世纪提问,需要有高度智慧,需要作冷静思考,需要下狠心革除种种弊端,需要创建人才可以脱颖而出的法律、规章、评价制度乃至文化环境。但有些高校的应对之策,却是开展一场新的生源争夺战,纷纷拨出专款到中学去重金预定高分尖子。这种结果,我相信不会是钱老所愿意看到的,也不会是人民群众所愿意看到的。
数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高度集中统一、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出人才;由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遍地开花的学科“奥赛”不利于出人才;年复一年的神童炒作、少年天才吹捧,不利于出人才;以应对考试为本,猜题押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出人才。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未能遵从青少年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办事;未能遵从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未能遵从人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办事。不少地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的掌握甚至仅仅是高分的追求,当作教育的全部任务。人才人才,有人方有才,无人即无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才,先育人。从人才成长规律看,是先成人,后成才;人有志,才学长;人无志,难扶帮。从德才关系看,是人有德,才为用;人无德,才为祸;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这是古往今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育人经验啊,杰出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
要遵从育人规律办事,国家、社会就应当以人为本,学校就应当以育人为本。在选拔、培养和使用上,应当舍弃以文凭为本的那一套做法。在人才评价上,应当改变以分数为本的那一套做法。在学校教学上,要改革以应试为本的那一套做法。
讲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内核。应当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以人为本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在这里把它的要点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第二,要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第三,要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第四,要以绝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本。发展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发展停滞了,生命也就随之终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所以,以育人为本就要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个体的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只重视成绩、只重视分数、只重视学历是不够的。人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品格、离不开情感、意志、真诚、热爱、友善、合作、践行等品格修养。知识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成功因素的全部。在许多情况下品格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跌倒了是失败,爬起来就是成功。爬起来当然需要知识,但首先需要的是品格和意志。现在跌倒了就永远爬不起来,遇到一点挫折就轻生、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不少还是高学历者。这不是足以发人深省吗?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他为什么能成功”的问题时说:他的成功是得益于小学老师的教导。是小学老师教会了他:1.吃饭前先洗手;2.不说假话;3.做错了事要改正;4.承诺了的事要做到。他认为,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为他的人生坐标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搜索更多人才 杰出 的新闻
钱学森生前秘书涂元季:品读钱老人格魅力
袁贵仁回应“钱学森之问”
聪明pk智慧 难以释怀的"钱学森之问"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
学生追忆钱学森:难忘的教诲常记心头
( 编辑:陈晓宇 ) 【字号大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