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时解放军怎样对付国民党的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5:08:07
2010年11月19日 07:22:29  来源: 老年生活报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核心提示: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于1946年组建了以坦克、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快速纵队。那么,解放军战士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铁家伙的呢?
本文摘自:《老年生活报》2010年11月12日第10版,原题:《解放军怎样进行反坦克战》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于1946年组建了以坦克、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快速纵队。那么,解放军战士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铁家伙的呢?
壕沟阻截战术
1948年12月3日,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时任国军装甲兵司令的蒋纬国率领约四十辆M3A3、T-26轻型坦克,开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团沿铁路向西北进攻,企图打开拯救黄维兵团的通道。解放军担负阻击任务的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第52团,由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直接指挥。面对国民党军队坦克的冲击,我解放军采用了设置陷坑的办法。这种被称为“双堆集陷坑”的挖掘很有学问。
为了让敌坦克准确入坑,解放军在陷坑两侧挖开明显的壕沟,为了防止坠沟,坦克只好沿预留的道路前进,但这条路中间就是设好的陷坑。陷坑一般用中等粗细的木棍做架子,再用苇席、玉米秸压好,最后覆土,并在土上进行自然处理,这与一些战士家中狩猎用的坑相似,只不过用途改作了抓坦克。
当然,陷坑的尺寸需设计得当,落入陷坑的坦克要被牢牢地陷住。根据国民党军队装备的M3A3、M24、T-26轻型坦克的外部尺寸,我军把陷坑设计成前浅后深的长方体,长度设计为坦克车体长的两倍,最大深度为坦克高度的一点五倍至两倍。坦克一冲进陷坑,就会一头冲向对面的坑墙,坦克炮管会深深地插入土中。对这种境遇的坦克,我军战士一般先用轻武器射击进行警告,尔后用手榴弹砸开舱盖,迫使敌投降。对于拒不投降的敌人,有的战士想出了在家种地时的办法,引来河水一通狂灌。由于那时的坦克密封性能很差,坦克快被淹没时,乘员只好开舱逃跑,但打开舱盖时,外面陷坑的四周,早已经有了一圈黑洞洞的枪口。
纵火焚烧战术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使用的M3A3轻型坦克虽然火力弱(主炮口径为三十七毫米)、装甲防护差(装甲厚十至四十四毫米),但用来对付缺少重武器的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子弹打在这种坦克的钢板上啪啪作响,手榴弹只能炸出一团团烟雾,坦克照样隆隆而去。但这种美国坦克采用的是汽油发动机,由于汽油燃点太低,整车防火性能极差。
针对国民党军队坦克性能,我军创造了纵火焚烧的战术,这种战术主要采用了两种烧法。
一是柴秸火障烧烤。淮海战役中,面对敌军坦克的猛攻,华东野战军除集中炮火拦阻要道、设置陷坑区外,还特别利用当地易燃的柴秸布置火阵,阻止敌坦克攻击。面对熊熊烈火,装备汽油发动机的M3A3坦克不敢贸然前冲,只好主动转向撤回。
二是燃烧瓶摧毁。燃烧瓶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比重的燃料混合而成,最常见的成分是汽油和焦油,其中汽油是主要燃烧剂,焦油的主要作用是使汽油粘在装甲板上燃烧,防止它快速向下流淌而影响燃烧效果。解放军由于极度缺乏好用而管用的轻型反坦克武器,士兵们很快就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燃烧瓶。最常见的一种是在瓶子里灌满汽油,瓶口用布条塞住并引出一截,使用时将浸有汽油的布条点燃后投出。当燃烧瓶在坦克装甲上被撞碎,流淌出的汽油被点燃后,能够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油箱过热而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