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军事战术失误令国共军事实力逐渐持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56:11
国民党的军事战术失误令国共军事实力逐渐持平 2010年08月31日 21:30 凤凰网历史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核心提示:战略指导既无章法,而在战术方面,国民党军亦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在全面内战开始后即不断失利。

本文摘自:《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作者:汪朝光,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战略指导既无章法,而在战术方面,国民党军亦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在全面内战开始后即不断失利。

其一为作战保守,主动性不够,尤惧夜战、近战和白刃战。蒋介石曾抱怨说:“我们只有白天能打仗,匪则日夜皆能打仗,因此在一天之内,匪军有二十四小时可以利用,我军最多只有十二小时可利用,匪军在半天可以做到的,我军则需二天或三天才能做到,这样下去我们怎么不失败呢?”【《剿匪战事之意义与重要原理之综述》(1947年4月27日),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2,第98页。】国民党军每逢运动战常常吃亏。1946年12月中旬,整二十六、五十一、五十九、七十七共4个师在鲁南向前推进,其中整二十六师推进最快,“惟以前进位置过于突出,兵力极感薄弱,形势极为孤立”。师长马励武曾建议适当后撤,但徐州绥署只令其就地固守而不同意后撤,使其“孤军久暴,既不进又不退,前后左右皆空,此诚军语所谓挂形也。”【《马励武致友人信》,《马励武日记》,枣庄市出版办公室编《鲁南战役资料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第152~153页。】中共华东野战军抓住此一机会,发起攻势,歼整二十六、五十一师全部和第一快速纵队共5万余人。在近20天的战斗过程中,徐州绥署几乎毫无反应,尤其是陇海路南的十几万部队停留原地不动,听任路北部队被歼。以致蒋介石也不能不承认:“我军不知采取运动战,不知主动攻击敌人,只知以稳扎稳打为保存实力、观望不前之掩饰口号。或株守一地,或阵布长蛇,首尾不能相应,予匪以运动集中、各个击破我军之机会。致匪越战越强,我则兵力日减,士气日以萎靡不振。”【蒋介石:《对匪军战斗手册之研究及对策》,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第262页。】

其二为协同不好,各战场之间、各战场内部以至军与军、师与师之间,少有协同配合的成功范例。进攻时如此,撤退时更是如此,往往是一支部队与另一支部队守望相助,却终不得助,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导致作战中的恶性循环,守者对援者没有信心,不敢坚持;援者认为守者不会坚守,救援缓慢,原定的决战设想便总是落空。蒋介石承认:“我们一般赴援部队因为在未出发的时候不先加研究,更没有切实的准备作积极的行动,而只怕在中途被匪军伏击或包围,这样一开始便没有信心,就存着不能达成任务的心理。同时被围的部队因援军不能及时达到,又不相信援军能达成其增援目的,因而不敢持久固守,宁可冒险突围,以致全部覆灭”,这是“我们国军将领最可耻的一件事。”【《剿匪战略战术的总检讨》(1947年4月20日),北京军事图书馆藏抄件。】山东孟良崮战役即为显明例证。此役中共华东野战军一改传统战法,舍弱取强,表明他们能够根据主客观形势而适时改变战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造成强弱易势。而国民党统帅部起初未能判明华野的真实意图,完全没有料到其敢于强行楔入重兵云集的己方部队当面中心。5月15日整七十四师被围后,师长张灵甫先“以为左右友军,在毗接相靠,决不会有意外问题”。国民党统帅部亦认为决战时机已至,命令张部坚守,而以十一、二十五、四十八、六十五、八十三师和第七军增援孟良崮,同时周边还有第五军和整九、二十、六十四师接令向孟良崮运动,企图一举围歼华野部队。这些援军多数离孟良崮只有一两天路程,且不乏精锐之师,如能及时赶到战场,华野将承受相当压力。然而当张部在孟良崮苦战之时,援军却行动迟缓,多则前进十余公里,少不过三五公里,表现出缺乏协同精神,不能互救的顽疾。身为兵团司令的汤恩伯,在16日不能不以近于恳求的语气电令各部增援:“张灵甫师连日固守孟良崮孤军苦战,处境艰危,我奉令应援各部队,务须以果敢之行动,不顾一切,星夜进击,破匪军之包围,救袍泽于危困,以发扬我革命军亲爱精诚之无上武德与光荣,岂有徘徊不前、见危不救者,绝非我同胞所忍,亦恩伯所不忍言也。”【《国民党一兵团孟良崮战役战斗详报》,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孟良崮战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第427页。】比较之下,此役华野六纵接到合围命令后,从鲁南昼夜兼程,只用两天时间便赶了200里山路,攻占整七十四师后退必经之地垛庄,断其退路,完全出乎张灵甫的意料,表现出高度的协同作战能力。可是直至张部覆灭,离孟良崮最近的整二十五师仍在10里开外的界牌,炮声相闻,而终不见援兵之至,陈毅称此役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当不为过。战役开始前,张灵甫曾在给蒋介石的电文中称:“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匪能进退飘忽,来去自如,我则一进一退,俱多牵制,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6(下),第446页。】此役之结果恰印证了张灵甫所言。战后蒋介石对此役“悲哀痛愤”,“尤增愤激”,痛责“高级军官已成了军阀,腐败堕落,自保实力,不能缓急相救”。5月29日发出通令称:“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每为乌合之众所陷害,此中原因,或以谍报不确,地形不明,或以研究不足,部署错误,驯至精神不振,行动萎靡,士气低落,影响作战力量,虽亦为其重要因素;然究其最大缺点,厥为各级指挥官每存苟且自保之妄念,既乏敌忾同仇之认识,更无协同一致之精神,坐是为敌所制,以至各个击破者,实为我军各将领取辱召祸最大之原因。”【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6(下),第467、462~463、471页;《主席对孟良崮战役之讲评》,军官训练团编印《一年来剿匪重要战役之检讨》,1947,第55~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