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墓葬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32:03
吴卫江
秋日容易让人产生怀古的幽思,我来到汉武大帝的陵墓旁,看这位被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与秦始皇和成吉思汗交举的历史巨人,顺便也看看安睡在他周围的历史名人。想想看,能跟汉武靠近的墓主,无一不是生前受到刘皇信任和器重的人。我经常拜访茂陵,对茂陵周围的陪葬墓也比较熟悉。离茂陵最近的墓是李夫人英陵,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最终是以皇后的礼仪入葬的,还有一些墓离茂陵很近,最有名的是霍去病墓和卫青墓,现在的茂陵博物馆就建在霍去病墓前。另有一些墓无从考证,比如陵南的那座“风水先生墓“,应该是汉武帝生前信任的一位重臣之墓。但是,还有一处墓冢是可以考证的。

兴平市境内的汉武帝茂陵
在兴平市南位乡策村东南角有个大墓,据村里人所说,这是董仲舒墓,并说他们这个村的名字就是因为当年董仲舒向皇帝献了“天人三策”而来的,村名一直从汉代沿续至今,而且他们村里人全姓董,都是董仲舒的后代。

兴平市南位乡策村董仲舒之墓
这个墓是不是董仲舒墓呢?我查了相关资料并作了考证,关于董仲舒的生平大事,《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但是关于他葬于何处,却没有详细记载,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

图为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的董仲舒墓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的《辞海》称:“下马陵,古地名,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 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的《辞源》:“虾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与曲江近,相传为董仲舒墓,门人过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后人音误为虾蟆陵。见唐李肇《国史补》。一说汉武帝幸芙蓉园,至此下马,遂误为虾蟆陵。唐时为妓女聚处,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琵琶引》:‘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支持“兴平董墓”说者日益增多。1987年出版的《西汉十一陵》和1992年8月出版的《咸阳西汉五陵原》两小册子中,均将董仲舒墓列人茂陵陪葬墓。1993年12月,由张永禄先生主编的《汉代长安词典》在其第十八类(陵墓)中,将董仲舒墓记为茂陵陪葬墓。这是学术界在一本辞书中对董仲舒墓址问题的最新定论:墓在兴平。1996年8月,由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问世。在《西汉茂凌图》中,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首次将董仲舒墓标在了茂陵东北侧。该书也认为董仲舒陪葬于茂陵。

董仲舒墓与茂陵位置图
对此,我们应从史册中搜寻依据并进行考证。各种版本的史书对董仲舒是广川人均无异议,广川即现在的河北省冀县东北,据《汉书·重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这里有个问题,是他死后葬于茂陵呢,还是葬于老家后,后代迁徙到茂陵呢?按照汉代的风俗,从上到下都是提倡教道的,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的。董家的后人理应为父守孝,因此,没有将其父葬于老家却举家迁往关中、居于茂陵的道理。因此,笔者推断史书中所载之事,应该是汉武帝对这位大儒非常敬重,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荣耀——准他死后陪葬——这样,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董仲舒墓。另据1997年5月出版的《茂陵志》援引《兴平县乡土志》所载,“胶西王相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墓侧有策村,以天人三策故也,村人皆姓董。”以此来看,前面所说的村里人的话就有了历史依据了,这可不是自高其门的吹嘘。《茂陵志》还对董仲舒墓做了精确的描述:“冢长方形,上小下大。高14.30米,东边南北长71米,西边南北长71米,北宽30米,南宽30米,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封土体积30459立方米。现在贴近墓北有一蓄水库,约八九亩,系解放后道常村挖掘修建。”

兴平“策村”标志碑(网络照片)
由此可见,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那个大墓确系董仲舒墓。
儒之大者,只因其学问之深,已接近了真理,其研究的成果让人不服不行。董仲舒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大儒,那是因为他对儒学有绝代贡献。我国的儒学思想源自周公,至孔子独成一派,与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派学说并立。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各派学说皆可著书立说、开门授徒,学术界繁盛的程度,以至于达到了“诸子百家“。到了汉代初期,统治者信奉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后来,国力恢复了,人的思想却比较混乱,这时,皇家急需一种有效地学说来维护统治。顺应这种时势的需要,儒家思想应运而起,成为汉朝受到尊崇的学派,而董仲舒以他深厚的儒学修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皇权的采纳并推广。当时,敢提出“唯我独尊”的主张,非得有绝大的心胸、藐视群雄的霸气和超人的胆识不可。而这样的主张,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是统治者梦寐欲得之论,既是人欲,也是天意,于是,“天人合一”,董仲舒的理论被皇家采用并推广到天下。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并一下就沿续了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