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给力”热议,非“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5:30:45

文/知风

 

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感到意外之余,不少网友表示,《人民日报》采用网络新词是顺应网络潮流,亲近网民的表现。对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何炜在其微博中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11月11日《山东商报》

 

“给力”虽说是网络热词,我还是感觉有点生僻。百度得知:给力读音为gěi lì,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按照这样的解释,《人民日报》11月10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与网络热词的用法确实存在表达上的不同。看似议论的焦点围绕着“给力”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抑或动宾词组,其实质还是,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让不少人有些“意外”。到底是《人民日报》采用网络新词顺应网络潮流,亲近网民,还是这样的句式本身符合造句语法,更可能因为排版的限制而过度压缩,只有编辑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民对《人民日报》还是另眼相看的。

 

假设《人民日报》用了“给力”这个网络热词,是为了亲近网民,那么网民的诧异则类似听到一个正人君子口出坊间俚语,从中反应出的是官方语言和草根声音存在的距离,这种“存在”是不合理的。如果把官方语言和草根声音统称为社会信息,而当这些信息都是社会的真实诉求,都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金玉良言,那么,这些信息应该是一致的,最多是观点深度上的差异和权威性上的大小。官方语言应该是草根声音的集中表达,如果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从官腔转变为民声,其亲和力和获得的共鸣就必然大大提高。但“给力”引起的热议,也许能反映出主流媒体已经在民众心里形成了固定的姿态,这种姿态或许是高高在上的,或许是脱离民情的。如果有了这样的隔阂,主流媒体发出的信息,对民众来说会不会真成了“神马都是浮云”?

 

其实民众是关注主流媒体信息的,尽管“给力”一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含义尚在议论中,但已经有人大呼“今天的《人民日报》很给力!”这就表达了民众对官方媒体的重视,渴望这些媒体与民众打成一片,成为民众呼声的代言人。即使是围绕着“给力”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抑或动宾词组的讨论,其实还是想把这个标题纳入网络热词,也就是希望《人民日报》采用网络新词是顺应网络潮流,亲近网民的表现。

 

当然,《人民日报》不同于地方小报,它的舆论导向和给出的信息,许多是国家政策的传递,它的严肃性是毋容置疑的。但从这次偶尔疑是导入了网络语言引起的反响来看,人民日报真的是人民的报纸,透露出与民同乐的气息,能够与民同乐也能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这就是民众的愿望。所以我认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给力”引起的热议,并非“语文”的话题。

 

11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叶皓题为《网络时代堵信息不现实》的文章。其中谈到:“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网络与舆情互动,就会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那么,就如网友评论的,“既然领导干部都已上网了解舆情了,那作为党委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活用网络词汇,无疑是顺应了这个趋势,无形之中也是鼓励与赞同。”

 

相关新闻链接:http://www.jfdaily.com/a/1650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