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飞阿布哈兹要求斯大林出兵援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2:53:37
  周恩来飞阿布哈兹要求斯大林出兵援朝 (2010-11-05 08:35:05) 转载 标签:

杂谈

菊香书屋,毛泽东一枝烟接一烟抽着,不停地在地毯上踱着。他在运筹决策,一方面派彭德怀挂帅出征,一方面派周恩来出使苏联,与斯大林商谈两国共同反对美国侵略者问题。美国侵略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国家,苏联是老大哥嘛,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援助朝鲜人民嘛!

10月8日,周恩来出发前到菊香书屋请示机宜,然后,带着中央政治秘书室主任、俄文翻译师哲、秘书康一民从北京起飞,飞机在伊尔库茨克加油停留。

9日飞抵莫斯科,下榻奥斯特罗夫卡娅8号公寓。

林彪在这之前拒绝挂帅出征,来到莫斯科看病,周恩来立即同林彪取得了联系。

10日,在布尔加宁的陪同下,周恩来、林彪飞到风光旖旎的黑海边疗养胜地阿部哈兹阿德列尔斯大林疗养地。

周总理一行稍事休息,抓紧又熟悉了带来的资料,然后按苏方的安排先游览了阳光明媚的金色海滨胜地。

下午,中苏双方开始正式会谈。

苏联政治局委员们都已经等候在阿德列尔斯大林的别墅内。

    阿德列尔别墅会议室的墙上挂着政治局委员的标准像。每个委员都在自己像前的座位上就座。苏方由费德林翻译,中方由师哲翻译。

苏方发言的主要是斯大林,中方发言人的是周总理。

    这时,周恩来心中还不知道斯大林究竟会不会以实际行动援助朝鲜,是不是还像以前的电报一样只是催促中国赶紧出兵,最好出五、六个师,而他们并不打算出兵,苏联不能出动陆军的话,会不会出动空军帮助中国陆军和帮助解决中国军队的装备问题。中央领导、毛泽东主席、彭德怀老总、13兵团官兵都在翘首以望呀!周恩来在注视着斯大林的表情。

斯大林首先简单地介绍了朝鲜前线的情况。

他身着大元帅服,抽着他的大烟斗,并不坐,而是围着会议桌子慢慢走着,一边走,一边顺着自己的思路慢条斯理地说:大概中方已经注意到朝鲜半岛的一般情况。朝鲜同志由于战争开始时军事进展顺利,疏忽了对情况逆转时的思想准备,也许产生了轻敌思想。当美帝在仁川登陆反扑后,朝方压力很大,现在招架不住了。看来,敌人不会就此止步,不会停止前进,如果碰不到强大阻力的话。

斯大林也在不断地目视着专注地听他讲话的周恩来,他继续说:朝鲜目前已受到极大的挫伤,战场形势是严重的,对我们都是很不利的。今天想听听中国同志的看法和想法。你们是否准备出兵援助朝鲜同志?

然后,他坐下来,目视着周恩来。显然,苏联老大哥想摸摸中国党和政府的底线。

周恩来按照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风格和作风,对兄弟党实事求是,诚恳相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想到了国内战后百废待兴,国力甚弱,想到了政治局会议大家热烈讨论的情况,想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临行交代。他1939年过延河时,江青的马受惊,影响了他的坐骑,他摔下马,右臂伤残,虽经治疗,但时不时地痠痛,他微微蠕动一下,忍受着阵痛,用淮北人的普通话清晰地对斯大林说:斯大林同志,中国党和政府对朝鲜局势的一般情况是了解的。特别是考虑和研究了国内实际情况及主观因素,认为以不出兵为宜。

斯大林“啊”了一声,似乎感到失望。他站起来,手中拿着烟斗,在座椅后来回踱步。此前,斯大林曾经数次来电催促中国政府出兵援助朝鲜政府,并且答应由中国出动几个师的陆军,苏联出动空军援助。

周恩来继续阐述中国政府的意见。他说:我国政府认为不出兵的原因是中国由于长期战争,连年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许多有关部门国计民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现在又卷入战争,不仅人民的困苦生活无法改善,而且国家的经济恢复工作也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担负战争消耗的重担,实在困难。况且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接济无不困难重重。战争不是儿戏,陷入这个旋涡,多年摆不脱身,如何收场?!并且这场战争如果僵持下去,还可能牵涉到各兄弟国家,因而认为不出兵较好。

斯大林有时站住有时踱着,听毕周恩来的意见,重新坐下来,抽着烟,专注地目视着周恩来,然后仍然是缓慢地说:按目前的情况,美军已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北部。朝鲜如果没有后援,至多只能维持一个礼拜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进行无望的抵抗,最终会被敌人消灭掉,就不如早点主动撤退,以保持所剩的有生力量,以待他日,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我们必须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设想一下,作出全面的估价,制订出具体的措施和对策。

周恩来目光炯炯地目视着斯大林,不时动一下右臂,沉默不语。

斯大林见周恩来不言语,自己笑了笑,继续说:无论是自己撤退,还是被敌人消灭掉,这都意味着让敌人占领整个朝鲜,美军和伪军将陈兵鸭绿江、图们江。估计那时我们,特别是中国东北恐怕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了。中国内地的情况自然不同一些,但东北的经济恢复工作恐怕谈不上了。他们那时怎样都可以进行骚扰,从空中、陆地、海上随时可来。对中国的东北和沿海大中城市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当然,现在还难以预料以后的一切。如何对付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是必须考虑到的。

斯大林主要是阐述中国不出兵对中国是不利的,美军和伪军会屯兵鸭绿江南岸,随时会威胁中国的边防,威胁中国东北的经济建设和沿海城市。至于局势以后如何发展还难以预测。

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政治局委员都只是洗耳恭听,不作一声。

周恩来也只是认真地听着斯大林的讲话。

会议室内十分寂静,苏联政治局委员们都专注地看着自己的领袖。斯大林抽了几口烟,依然用十分平静的语气谈到让朝鲜同志及时撤退到中国东北以待东山再起问题。他说;如果朝鲜同志支持不下去,眼看着他们白白牺牲,那就不如马上告诉他们做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并答应他们把主要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干部撤到中国东北,而把老弱病残、伤病员大部分撤到苏联境内。之所以要把有生力量撤到东北,是为了以后便于重新进入朝鲜。从中国东北要比从苏联进入朝鲜容易得多。总之,我们两家都得承担起这个重担。建议把我们商谈的这个情况,即撤退的意见。立刻电告金日成,不能拖延时间。

这时,坚决不主张出兵的林彪突然插话建议朝鲜人民军进入山区打游击。他说,斯大林同志,我认为不必撤走有生力量,而应让他们留在朝鲜境内,那里多山,有森林,他们可以进入山沟森林,进行长期游击战争,而且可以转战于朝鲜南北各地,以待时机。

斯大林对林彪的意见似乎很不感兴趣,他用一句话回答说:恐怕敌人不会容许游击队存在下去,而会把他们很快消灭掉的。

然后斯大林对周恩来说到不能见死不救的问题。他说,既然不打算出兵,我们就得具体地筹划,如何安置朝鲜同志和他们的武装人员,保存实力和有生力量,以待时机。对此应该做好准备,不能见死不救,望着他们蒙受无谓的牺牲。

周恩来很认同地向斯大林点头。

 

会议室沉默了一阵。

斯大林很专心地给自己的烟斗换烟,然后点燃,然后享受一般抽着。

虽然中国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出兵,但他仍然很平静。他抬起头来,看着周恩来,说:我们曾经设想过如何帮助朝鲜同志。但我们早已声明过,我们的军队已全部撤出朝鲜了,现在我们再出兵到朝鲜有困难,因为这等于我们同美国直接交战。

周恩来很礼貌地注视着斯大林,听斯大林讲话,但不插话。

众所周知,苏联确实在1948年12月下旬已经宣布苏联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但苏联的军事顾问并没有撤出。朝鲜每个师旅中都有苏联顾问10多名。朝鲜人民军的武器装备都是朝鲜政府用金矿石或者其它矿石与苏联实物贸易的。斯大林的私人军事秘书马特维耶夫中将,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耶夫中将,大使什特科夫上将等军事人员还在实际上指挥着人民军部队。

斯大林手中拿着烟斗继续说:所以我们设想,中国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兵力,我们供应武器装备;在作战时,我们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空军作掩护。

周恩来和林彪都很注意地听斯大林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空军问题。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太关心这个问题了。尤其我们军界的领导同志。彭老总、邓华等多次向中央反映这个问题。因为如果美军在朝鲜完全掌握制空权,就可以在我部队的前线和后方进行不间断的狂轰滥炸和低空扫射,使我军的作战和后方供应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可以封锁我军的阵地,可以切断我前线部队的供应。周恩来、林彪很想听听斯大林的说法。

斯大林停顿了一会儿,然后说,自然,我们出动空军也只限于在后方和前沿活动,而不能深入敌后。

周恩来说,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给中国军队以空中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手拿着烟斗,对周恩来说,苏联的空军不能出现在朝鲜战场,更不能与美国直接对抗,以免被敌人击落、俘获,这在国际上会造成不良影响。

周恩来很诧异地看着斯大林。

道理很简单,苏联空军不能深入敌人后方,不然被俘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中国军人进入朝鲜战场,被俘会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同样是兄弟国家吗?

斯大林不是如此思维。他说:(苏方)曾设想装备中国的陆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等)、空军并设法帮助建立海军(这是要花很多的钱和时间的)。

接着,斯大林详细叙述,苏联的设想,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后,苏联可以装备中国多少个师的部队,援助多少坦克,多少大炮,帮助中国军队装备多少机械化部队和特种兵部队,给中国人的印象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极大储量的剩余军火,可以慷慨解囊,援助中国军队到朝鲜作战。

他对周恩来说:中国政府想改装部队,使各兵种规范化、整一化、现代化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合理的。但我们的经验是:在战时完成这样的计划,要比平时完成得更快更好,更有成效。同时,部队因为处在战斗中,也可以随时发现缺点,随时改进,以臻于进一步完善。

斯大林的言下之意很明白,就是中国军队要得到苏联援助的军事装备,必须是要在战争中,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方可。

周恩来伸屈一下右臂,“啊”了一声,表示对斯大林的讲话意思已经听得明白无误。

斯大林说:中方提出的改装部队的意见,交由布尔加宁负责同军部和中方同志共同研究处理。

布尔加宁给周恩来点头致意。周恩来也回以一个点头致意。

斯大林离坐踱开去,然后对周恩来说:中国既然困难,不出兵也可以,北朝鲜丢掉了,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现在还是应该把我们商量的结果和建议立即告诉朝鲜同志,请他们不失时机地早日做好撤退准备。鉴于目前形成的局势,只好走这条路了。

周恩来说,好。同意斯大林同志的意见。

然后,会谈进入宴会的轻松阶段,斯大林的秘书波斯特列贝舍夫担任主角,指挥一切,中苏人员双方海阔天空的聊,世间奇闻,奇风异俗,外加各种酒令,气氛十分活跃。

斯大林给周恩来敬酒,周恩来以豪饮著名军中,此时他慷慨地一饮而尽。再敬,又是一掀见底。

斯大林突发奇想,去向林彪敬酒。林彪一直是滴酒不沾,不管是谁,多大的面子。此次是共产主义世界的1号人物,应该给个面子吧?不料,这位四野的统帅坚决不给斯大林面子,坚持不喝。斯大林打败过希特勒,不曾想拿不下林彪一杯酒,坚决不放弃,再三再四地要求他喝下去,说:你要显示出革命军人所具有的革命豪情与英雄气概来,把酒喝下去!而且就是一杯红宝石葡萄酒。

但林彪就是林彪,林彪率部解放了东北,个性强硬,始终未用舌尖舔一下。

斯大林无可奈何地说:达万里西(同志),酒里没有毒,稍饮一口无妨。

可林彪摇头,一口也不尝。即使是一个饮酒的姿态也不作。

在坐的中国同志都为他感到难堪。

斯大林自我解围地说:不知道这位将军如何在前线指挥作战?

中苏这场宴会直至太阳东升方散。众人皆酒意酣浓,醉眼朦胧,唯有林彪独醒。

大家都热烈拥抱握手而别,林彪自觉无趣,低头不语,悄悄退出。

晚上,斯大林与周恩来联署一封电报把情况通报了中共中央。

 

12日早晨,周恩来在布尔加宁的陪同下,乘飞机飞返莫斯科,下午3时到达莫斯科,仍然下榻奥斯特罗夫卡娅8号公寓。

进入俄罗斯古老风格的客厅,周恩来在沙发上坐下来,把右臂伸屈了几次,活动了一下筋骨,然后端起秘书已经泡好的茶杯喝茶,像雕塑一样陷入沉思默想。

师哲见总理在思考问题,退出客厅,走进康秘书的房间。

康秘书正在抄一封电报,见师哲进来,说,师主任,我刚刚收到毛主席电报,毛主席主张马上出兵朝鲜。

啊?师哲大吃一惊!

师哲拿过电报稿的第一页,见电报的第一句是:你们走后,我们继续开会,政治局同志多数人主张出兵。

这与昨天同斯大林会谈的意见完全相反!180度啊!

师哲赶紧跑回客厅向总理报告说,毛主席来电,政治局决定出兵!

总理严肃地回头一瞥,说:怎么可能,你看错了吧?

师哲赶紧跑到康秘书房间,拿过第一页送给总理看。

周总理坐在沙发上,接过电报首页,看过,很久一言不发。然后双手抱头,久久地沉默不语。

就在周恩来出发后,毛主席又做了政治局委员的工作。会上,毛泽东强调“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政治局的同志们见主席决心已定,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毛泽东并且已将此决定通知了金日成,请他“即派朴一禹(内务相)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彭高二同志本日由北京去沈阳)”。

这都是周恩来离京以后发生的变化。他当然不知晓。所以,在十多个小时前,他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向斯大林强调中国不能出兵的理由,并且与斯大林一起作出了不出兵的准备和安排。现在国内来电,完全反过来,要校正自己说过的话。还得请求苏方给我军换装、供应军火,以保证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的顺利进行。

关系重大,电文抄出一页,师哲跑来送给周恩来一页。总理看完,要求师哲译成俄文,立即送给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要求他立即送给斯大林。并且要求中苏双方重新约定时间,再次举行会谈。

苏方在莫斯科的政治局委员只有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二人。

布尔加宁正在忙斯大林交办的事情。

晚间,周恩来与莫洛托夫举行会谈。周恩来说:刚刚接到我国政府的电报,我国政府已经决定出兵援助朝鲜。希望莫洛托夫同志立即报告斯大林同志,并告诉我们斯大林同志对中国政府决定的意见。

莫洛托夫说:电文已转给了斯大林同志,还未接到他的指示。不过昨天斯大林同志已经谈过中国出兵后,军火供应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双方还没有最后谈定,但我是大概了解你们的意见和要求的。

周恩来把与斯大林会谈时提出的需要援助的军事项目与数量又重复了一下。

莫洛托夫的夫人因为一个医生案件正在被苏联党纪部门审查中,所以他不回答任何问题。一切都由斯大林做主。他说:这一切必须由斯大林同志最后确定,我是不能做主的。

周恩来提出与斯大林商谈的中国军队入朝需要的坦克和大炮数量。

莫洛托夫立即说,我记得没有这么大的数量。

周恩来说,有的,就是这么一个数字。

莫洛托夫说,没有这么大。

周恩来说,有的。

接着双方商谈了物资运输、集中地点、转交手续、接管、转运、防空等具体环节问题。苏方指定物资集中转交的地点是奥特波尔。中国车辆到此验收、接管、转运。斯大林遵守承诺,11月将第一批军火移交给了我国。然后由满洲里进入我国东北的中长铁路线。后来在援越抗美时,苏联的军事物资也是走的这条线。

    当时因为形势紧迫,没有就苏联援助的军火要斯大林明确要不要偿还。在回国的飞机上,周总理对师哲说,准备下次会见斯大林时,正式提出这个问题,争取让斯大林明确,我国接收苏联的军火是苏联对抗美援朝作出的贡献,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和中国的支持。但以后没有机会再谈这个事情,斯大林逝世后,被赫鲁晓夫钻了空子。中国人民着实挨了赫鲁晓夫一鞭子。(根据作者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之一》和199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版《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