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陆游资炒作推高农产品价格获暴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56:55
揭秘游资炒作推高农产品价格获暴利
蔡金安
目前,受国家信贷紧缩和对楼市打压的影响,房市低迷,新楼盘常常无人问津;股市下挫,一片惨绿,1个月跌40—50%已很普遍。不少拥有巨资者不甘寂寞,转而炒作大蒜、绿豆、玉米、空心菜等农产品,掀起一轮农产品涨价狂潮。
一、炒作大蒜  暴利滚滚
炒家赵和明祖籍安徽,经营外贸进出口生意13年,积攒下近千万家业。在他的记忆中,2008年已经有人开始广泛关注农产品市场,但没有形成气候。2009年才是真正吸引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炒作的风水年。
一年前,赵和明在麻将桌上听朋友说起,现在的农产品市场很走俏,作为生活必需品,一旦供需跟不上,价格肯定涨得快。最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候,炒家对农产品的投入已经形成气候,加上天气原因导致的产量下降,稳赚不赔。
据赵讲述,真正影响他走出第一步的,是他的朋友在2008年投入70万元到山东收购大蒜,赚了近300万元的纯利润。
2009年,赵和明开始跟随这位赚了钱的朋友奔走于山东、河南两省,就大蒜的实际种植面积和亩产情况进行了解。出乎他意料的是,很多种植大蒜的土地在年初时就被别人承包订购了。“当时,大蒜真成了抢手货,连种蒜农民的谈话语气都变得有些霸气了,他们不愁自己的蒜卖不出去,从外省专门跑过去收购大蒜的人络绎不绝。”
火爆的场景给了初涉大蒜市场的赵和明最美的想象。他开始和朋友奔走于山东各大大蒜种植基地,通过熟人想方设法收购大蒜。就连囤积大蒜的冷库都变得抢手,吨租金从150元涨到230元,整个和大蒜相关的产业链空前地活跃。
2009年,赵和明投入了近500万元收购大蒜,并将其囤积在本地冷库内,等着市场上价格提上去后再清仓出售。今年2、3月份,他将自己囤积的大蒜全部卖了出去,挣了500万元。现在,他又准备再次囤积一批大蒜。
赵和明说:“现在投入资金炒作农产品,尤其是大蒜的人群很杂,资金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有各行各业的老板或有钱人,甚至还有银行的人。”
大量资金的进入,导致大蒜在还未种植时就已被炒客们以亩为单位签单收购。今年的大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长了20%多。炒客们成亩地大宗收购最大程度地刺激了农户的种植欲望。
从去年底开始,大蒜价格开始迅速上升。以全国大蒜主产地之一山东为例,金乡6级白蒜从去年底的7.7元/公斤,至4月底一度上涨至10.2元/公斤,涨幅达32%。与此同时,在北京等大城市,一些超市的蒜价每公斤高达20多元,甚至贵过了猪肉。
大蒜价格高涨之时,也正是炒家出货之日。赵和明透露,一位投入亿元资金收购大蒜的商人,在山东仅用于囤积大蒜的仓库就多达六七个,在价格炒上去之后集中抛货,赚了数亿元。
在河南中牟,本地蒜商挣到3000万以上的有4人,外地蒜商挣到1000万以上的超过3个,挣百万以上的有100多个,挣几十万的就更多。
从目前来看,2009年因炒农而暴富的效应,最大程度的激发了社会游资参与投资大蒜的热情。也导致了更多的农户放弃之前所选,主动加入到大蒜种植中来。今年的种植面积陡然上升。
批发商顾先生坦言,现在农产品市场有恶性循环的征兆,越是有人赚钱,就越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加入的人越多,种植大蒜的农户也会越来越多,照此一直下去,大蒜成灾是早晚的事情。一旦崩盘,不知多少人要血本无归,尤其是那些最底层的蒜农们。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省市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于中介的帮炒团体,他们主动发现和发掘民间游资,并将其带入农产品市场,共同参与炒作。庞大的游资正在蚕食农产品这个曾经的低端市场。
二、3亿囤绿豆  绿豆价格上“过山车”
温州民间资本代言人、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仅一季度,温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就已高达5608亿元,同比增加15%。
外界称温州民间资本有6000亿之巨,不过他认为现在或已达到8000亿元。而据预测,从去年以来,大约有超过1000亿元的温州资金重回当地。
调查获知,温州民间资本的确已进入农产品市场。自今年以来,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均出现暴涨。对此,外界一定程度上将其归结为江浙游资炒作的结果。
在绿豆市场,一名浙商手握3亿巨资,大量购进并囤积绿豆,致使市场价格暴涨。
5月初,在金乡调查金乡大蒜时,的确发现了有浙江商人的身影,且这些人资金多在千万以上。如果大量温州民间资本进入绿豆等农产品市场,只需大量买入囤积,价格就会持续上涨。
江浙游资参与炒作农产品的范畴还在扩大。浙江湖州人士杨民生表示,今年以来,由于倒春寒等因素,当地有不少资金参与到了茶叶的囤积中。
在吉林省的杂粮市场上,尽管从去年11月份以后,农民手上已基本无当年新下的绿豆可收,但收购价格却一路水涨船高,从去年10月份新绿豆上市时的每公斤6元、8元、12元……最高到18元,收购价存在明显“吊胃口”似的虚高,为涨价造势。
吉林省洮南兴达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仁先说,明知粮源不多,一些大客商在产区却不断“造势”,这种“抬价收购”行为其实有恶意之嫌。
除在收购环节抬价外,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们拿到绿豆后,因为看好后市,还会采取囤货或限制出货的方式,把价格炒上去。
在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杂粮的刘新说,今年过完年,他以11.4元1公斤的价格购进20吨东北绿豆,按现在的价格算已赚了10多万元。
同在这家市场内批发杂粮的杨女士,今年开春时没敢进货。不过眼看着绿豆飞涨,她又分别从武汉和昆明进了5000多斤东北绿豆和10多吨缅甸绿豆,价格是每公斤18.2元和16元。她认识的一个老板囤了200吨绿豆。
三、炒家自曝:农产品涨价罪魁祸首是炒作
近期,官方、媒体、专家在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气候异常、种植面积减少、出口增多、谣言四起等因素。
近日一位参与此轮农产品炒作的炒家讲了他的“炒作经”,却承认炒作是暴涨主因。
业内外联手操纵场外期货交易。
农产品价格是如何一步步被推高的呢?炒家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据了解,期货价格带动现货价格的上涨是关键所在。像绿豆、大蒜这样的非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品种,却可以通过场外期货交易平台——电子交易市场进行期货交易。电子交易市场分布在产品集散地,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电子交易市场的做市商是价格形成的核心。事实上,电子交易市场里做市商一般是由大的现货商来担任。大的现货商在价格上涨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该炒家说:“如果要炒作一种农产品,必须要与业内人士联合起来。”
所谓“业内人士”就是大的做市商。此前已有媒体报道指出,大蒜囤积者大多还属于大蒜业内人士,并非来自其他行业,绿豆情况也类似。做市商不止一家,炒家有一些选择权,而且做市商和炒家联合行动,也能分得一杯羹,所以一般做市商不会拒绝这种合作意向。比如大蒜、绿豆这些出口型的农产品合作方主要是出口商;而玉米主要的合作对象就是饲料厂、酒精厂;棉花就需要与纺织厂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尽量满足这些企业的物资需求。
真正炒作前,炒家一般会先散布一些谣言,如未来农产品将获丰收、市场充盈之类,然后在市场上做空,等价格下跌后,他们就开始转手做多。当买单大部分集中在他们手里的时候,就相当于掌握了该产品的现货供应量,控制了现货供应也就控制了价格。
该炒家说:“与炒作资金合作的做市商或者是现货商,虽然会尽量满足这些企业的物资需求,在价格疯涨之后,只能是让这些企业日子相对好过一点,但是不可能完全逃避掉炒作的负面影响。但相关人员,却收到了额外的好处。而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企业所受到的影响也较小,所以又会造成企业的决策者明智的假象。”
“此外,这些企业非常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补贴来弥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损失。比如一些饲料企业、养猪企业,每次饲料、生猪价格上涨,都会把原因归结为原料上涨、成本提高,但其实这与其中的个别企业存在关联,最后往往政府又会给他们下发补贴来平抑生猪价格。”该炒家还说,“如果炒作大宗商品比如玉米等,还可以与期货市场结合起来,不过风险比较大。一个大额空仓很有可能就会把我们搞垮。一手做期货,一手做现货,固然可以放大收益,但是风险更不可小视。”炒家在期货市场远没有在现货市场有信心。
炒家详解炒作经。
该炒家称,炒作一个小品种,比如绿豆、大蒜、辣椒,只需要几亿就可以搞定,民间资本可以应付过来。但是同时炒作几个品种,甚至包括大宗商品,那就不是民间资本可以做到的,须有国有资本的参与。他称此次炒作农产品也有国资成分,但是拒绝透露国有资本通过什么手段进入农产品市场。
该炒家表示,目前股市不振,楼市调控,市场上集聚了充足的资金。“市场的资本流动性充裕,资本又缺乏投资渠道,涌入农产品市场是有其必然性的。”
资金和技术条件具备了,还要研究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方向。炒家又重申了不触及小麦和大米两个品种的炒作底线。据悉,三个基本经济环境的判断促成了他们的炒作的行为:一是国家近年来一直希望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是大势所趋;二是国际影响比较大的商品,国家希望取得定价权;三是市场流动性扩大,通胀预期强烈。
针对当前三部委联合发文严打炒作农产品行为的情况,该炒家认为,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炒作行为很难取证,尤其是炒作主力。该措施可起到威慑、警告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大。“三部委出面治理,没有切中要害,最需要出面的是国资委。”
“现在大蒜绿豆的炒作基本结束,价格开始回落。但是其它农产品价格刚走上上升通道。炒作时段性取决于资金周期和季节周期。”该炒家说。
四、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官员否认炒作
面对游资炒作农产品引发价格暴涨这不争的事实,奇怪的是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官员断然否认。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5月22日告诉公众,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农副产品不具有投资品的特性,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游资进入到农副产品领域。
农业部5月28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近期农产品市场运行有关情况。针对近期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的问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隋鹏飞坦言,游资炒作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四、炒家不惧三部门最高罚百万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7日介绍,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安定人民群众生活。
三部门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要予以公开曝光,依法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万元以下罚款。屡查屡犯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此,炒家并没有打算撤退。很多投资人已经再次奔赴主产区,他们的目标是新蒜、绿豆,甚至还有干辣椒。
发改委政策高压下,新的价格暗战仍在酝酿中,博弈没有结束。
五、“炒”病不除  疯狂不止
大量事实证明了“炒作”确实是这轮农产品暴涨的罪魁祸首,也说明国家统计局官员得出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游资进入到农副产品领域”、农业部官员得出的“游资炒作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的结论都是无稽之谈!这些官员不负责任的言论,无疑助长了游资炒作的热度。
手握重金者,为利而来。在市场经济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在房市、股市冷落萧条的背景下,汹涌疯狂的游资像不甘寂寞的野马上窜下跳,对农产品的炒作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在炒家们疯狂的炒作下,近期农产品像得了传染病一样轮番暴涨,某些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盲目扩大。炒家们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而把“崩盘”的隐患留给菜农,把额外的生活支出留给市民,把产业链的危机留给社会。这是一种怎样惨痛的悲哀?面对国家三部门严厉处罚百万元的通知,炒家们则无所畏惧,并没有撤退的打算,这又是一种怎样辛辣的讽刺?
根除“炒”病,还需对症下药。市场经济下犯的“病”,还得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药”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