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7:47:00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12-17
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及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利润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从总体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保持了良好势态。但是自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07年十月中旬党的十七大将胜利召开,2008年将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头一年,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7年和2008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一、         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据预测,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水平,GDP增长率将达到11.6%左右。如果2008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上。农业生产2007年和2008年将继续保持近年来的良好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是4.6%和5%;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前两年,达到13.5%,2008年工业增长将略有减缓,但仍将达到12.2%的较高水平。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维持在一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与第二产业增长的差距仍较明显,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10.7%和10.4%,增长较为稳定,且略有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7年和2008年将继续高速增长,两年现价总量分别约为138000亿元和171370亿元,实际增长率将分别约保持在21.6%和20.0%左右,名义增长率将分别保持在25.6%和24.2%左右。与前两年相比,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略有减慢,但是投资增长仍然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抑制投资增长速度过快仍然应该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值得高度注意的是,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明显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预计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6%,2008年将可能进一步超过60%,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一比例继续上升。
2007年以猪肉价格为导火索,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始料未及的较大幅度上涨。由于各种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上升幅度都将明显比前几年高。据预测,2007年和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分别上涨4.5%和4%;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3.8%和3.5%。控制价格过快上涨是这两年宏观调控的重头任务。
由于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更加深入人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和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12.5%和10.9%左右,高于前两年的增长水平。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得以实现继续增长。预计 2007和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将分别到达8.5%和8.0%左右,增长水平比前两年进一步有所提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仍将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
自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增长均保持在12%以上,出现了消费增长逐步加快的好形势。预计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89000亿元,2008年将超过10万亿大关,达到103400亿元,2007年和2008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2%和12.3%左右,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6.5%和16.2%左右。消费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这种外贸高增长、高顺差的“双高”局面在2007年和2008年将继续下去。预计2007年的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都将分别达到20.3%和25.1%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贸顺差将超过上年,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的创记录水平;2008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进口速度有所上升,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是外贸顺差将继续有所上升,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2.9%和20.5%左右,顺差有可能超过2900亿美元。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国民经济在2007年和2008两年中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是我们必须密切注视近一段时期以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各种复杂的不利因素,特别要关注居民消费价格的明显上涨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2007年和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2007年
2008年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
11.6%
10.9%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4.6%
5.0%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13.5%
12.2%
其中:重工业
15.0%
13.6%
轻工业
12.1%
10.5%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10.7%
10.4%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
10.5%
9.8%
商业服务业
11.1%
10.7%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
138000亿元
171370亿元
名义增长率
25.6%
24.2%
实际增长率
21.6%
20.0%
投资率
56.6%
61.3%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3.8%
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4.5%
4.0%
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
3.3%
3.5%
GDP平减指数
3.7%
3.5%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12.0%
10.9%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8.5%
8.0%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12.1%
12.0%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5.3%
5.0%
政府消费实际增长率
10.0%
10.3%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9000亿元
103400亿元
名义增长率
16.5%
16.2%
实际增长率
12.2%
12.3%
6.财政
财政收入
48780亿元
60250亿元
增长率
25.9%
23.5%
财政支出
50180亿元
61630亿元
增长率
24.8%
22.8%
财政赤字
1400亿元
1380亿元
7.金融
居民存款余额
178622亿元
197340亿元
增长率
10.5%
10.5%
新增贷款
36748亿元
41318亿元
贷款余额
262095亿元
303413亿元
贷款余额增长率
16.3%
15.8%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9520亿美元
11700亿美元
增长率
20.3%
22.9%
出口总额
12120亿美元
14610亿美元
增长率
25.1%
20.5%
外贸顺差
2600亿美元
2910亿美元
二、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从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夏粮连续四年增产;企业利润增长,经济效益较好,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活跃,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节能减排取得一定进展。应该说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过热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近几年一直存在的几个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缓解不大,有的更趋严重。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增长速度将创新高。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如此高的速度不仅给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都带来许多困难,而且会加剧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第二,近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有所减缓,但是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相比,投资增长速度仍然过快,且最近出现了反弹趋势。2007年1-8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7%,超过了上半年的25.9%近一个百分点,比去年高出约3个百分点。投资反弹将是经济出现过热的主要驱动力。第三,贸易顺差过大。自2004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贸顺差越来越大。2007年8月份外贸顺差近25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为有纪录以来的月度次高水平。预计2007年顺差可能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2008 年仍然可能继续扩大。外贸顺差的急剧增加,不仅使我国贸易磨擦大量增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且反映内需相对不足,造成资源环境趋紧,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第四,货币供应偏大,信贷投放过多。2007年7、8两月货币供给M2增幅均在18%以上,前8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多增5438亿元,总计新增3.08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量不超过3万亿元的上限。如此数量的信贷投放无疑不利于控制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局面。
在上述这些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2007年以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资产价格加速攀升。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化解通货膨胀压力和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是保持未来几年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三、         努力化解通货膨胀压力
自2007年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至8月底CPI已经累计上升3.9%,8月当月同比上升6.5%,大大超过了年初预期上升3%左右的水平。CPI的较高上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密切关注。虽然目前CPI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消费价格整体水平的明显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
第一,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的,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7月份虽然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CPI低了一些,但是值得关注的企业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高于CPI,同时目前上游产品价格又出现了上升趋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粮食成本上升。据统计,近五年来尿素、农用柴油、农膜的价格分别上升了26.6%、64.4%和60%,粮食每亩的生产成本上升了23.9%。因此我们仍需要密切关注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化,防止由于成本推动造成价格全面上涨。形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压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当前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2007年上半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6%。有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中我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在全世界是最快的。
第二,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M1和M2的增长速度都在逐步加快。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必然是可能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此外,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双双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已经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也接近了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高是一件好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必须通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加快来改变。但是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时候,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因素。
第三,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形成价格上涨压力。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高居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愈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这些教训是值得汲取的。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财政收入高速增加,企业效益向好,加之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以及奥运会因素,各方面的投资意愿和冲动将会更加强烈,会对价格上涨形成更大的压力。
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的上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是十分重要的两个目标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又是两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2006年这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不理想,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在初始阶段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
第五,国际市场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近期,世界市场上在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上面提到的五个通货膨胀压力因素已经存在,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中积累起来,它们的影响必然会以某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此外,2008年奥运会也会增加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促使消费价格上升。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消费价格,乃至总体价格水平都可能比本世纪初的前几年高。
还应该注意到目前存在的两个虽然不直接造成价格上涨但是可能使价格上涨影响放大的因素:一是个别经营者和利益集团的不正当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推波助澜,串通涨价,合谋涨价,乘机乱涨价。对这样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严厉打击。二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特别是货币政策出台的及时性问题。为了抑制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对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措施出台的及时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总体来看,以前历次措施的出台基本是事后反应式的后调控,这样做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动趋势,尽量将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时机掌握成事前预防式的预调控,减少被动性,增强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的经验来看,CPI维持在3%左右的变动属于正常的波动,4%以上至5%左右为温和的上涨,6-10%为较严重的上涨,而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了。当然,粮食价格适度上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轻度通货膨胀有利于减弱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问题。CPI直接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CPI上涨幅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大多数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日常生活。当社会上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处于比较公平的状态时,大多数人对价格变动的感觉和接受程度比较类似,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差别不大。但是当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差距较大的时候,人们对价格变动的感觉和接受程度就会有较大差异。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差别大,因而价格上涨的总体影响相对更大,民众反应相对更强烈,更容易引起社会问题。目前虽然年度CPI上涨尚属温和,但是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这一分界线,因此CPI过大幅度的变动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重要的是要密切关注2008年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好2008年的物价工作。可以说,目前在CPI的较高上涨中,猪肉价格的上涨只是导火索。由于上述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应该说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价格上升阶段。在价格上升阶段的初期,价格上涨往往是从一些特殊或薄弱环节开始的,而不是普遍的上涨。因此今后即使猪肉的价格平稳了,通货膨胀也可能找到其它的表现途径。总的来看,2007年CPI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温和水平。对于2008年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必要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2008年应该把保持物价的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只要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到位,CPI上涨幅度仍会控制在温和上升的范围之内。
四、充分重视资产价格问题
自6月份同比上涨7.1%,7月份同比上涨7.5%后,8月份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达8.2%。在证券市场方面,依据上市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年报数据推算,剔除长期停牌的股票,目前1243只A股的加权动态市盈率为40.71倍。剔除2007年中期净利润为负的股票,1127只股票中,只有261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平均水平,仅占23.16%,其余近八成的股票市盈率水平均高于40.71倍。当然不可否认,证券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有正面因素的作用:居民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投资意识增强,是证券市场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增强,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但是去年以来证券和房地产这两个重要资产市场上价格涨幅双双大幅走高,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世界各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面对商品劳务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政府或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他们虽然在控制商品劳务方面的通货膨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基本上良策难觅,特别是在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膨胀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商品劳务价格与其他如GDP那样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是测度当年经济活动程度的流量指标,而资产则是反映已经存在的社会财富的存量指标。商品劳务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客观性较强;而资产价格的决定除了资产现状因素之外,还取决于未来贴现率因素,即人们对其未来价值的预期,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因而如果可以对资产价格进行调控的话,其难度也必然远远大于对商品劳务价格的调控。
虽然商品劳务价格与资产价格分别属于消费和投资这两种性质不同范畴,但是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既有交换功能又有贮藏功能的货币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当商品劳务价格与资产价格不一致或相背离时,实际上是消费与投资、消费与储蓄结构失调的表现。当前我国资产价格上涨明显较CPI上涨幅度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与被掩盖的产能过剩并存,同时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特点,尚未形成普遍性的全面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中,资金趋向于流向短期供给弹性较小,长期保值性较好的房地产市场。第二,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处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人们也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第三,在财政税收方面,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得地方政府行为由以前更重视发展企业转变为更重视土地开发搞城市化,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第四,一些部门单位违法违纪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非法炒做,牟取暴利,人为抬高了价格。第五,国际热钱以各种手段流入中国,进入资产市场,伺机牟利。
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当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因为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起到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当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和信贷膨胀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强政策透明度,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第二,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改变负利率状态;第三,加强对各类资产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第四,加大廉租房供给力度,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第五,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
五 政策建议
1、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
在连续数年宏观经济高位运行并趋于过热的情况下,2008年宏观调控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难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必须下决心坚决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调,重点是防止投资反弹,继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了把过高的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降下来,必须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各级政府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正放在首位,扭转盲目追求GDP的倾向。同时要注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防止出现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2、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8年应把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应进一步执行稳中从紧的方针,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改变负利率状态,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注意提高利率可能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坏账率,以及普通居民购房贷款负担带来的影响。财政政策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的补贴政策,做好社会的稳定工作。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3、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闸门。
自2003年开始的此次宏观调控把控制信贷规模和控制土地供给作为宏观调控的两个闸门,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在当前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局面更加艰巨任务的时候,需要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第三个闸门。在过去的几年中,针对“十一五”规划中要求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强化了节能减排标准,加大了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取得积极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把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样做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降低过快的增长速度,又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长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胜利举行,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根本保证。在十七大精神指导鼓舞下,我们能够做好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取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成绩。
课题顾问:  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
课题总负责:陈佳贵
执行负责人:刘树成、汪同三
执      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