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中文台最近播出的牛田洋专题片的完整文稿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46:56

凤凰卫视中文台最近播出的牛田洋专题片的完整文稿

真相共探究 2010-09-18 00:16:02 阅读125 评论20   字号: 订阅

牛田洋风灾:大学生们被卷入海时大声呼喊毛主席

内容提示:1969年的7月28号,牛田洋和这里的官兵弟兄和2183名的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经受了一场18级台风的正面的袭击,也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生与死的考验。李肇星有诗一首《牛田洋》:难忘你 牛田洋 思念你 牛田洋 虔诚的是我们年轻的一群用热泪拭擦脸颊 用冷汗沐浴新生 邪恶的是十年的荒唐 把愚昧视作荣光 把虚伪奉为辉煌 不敢忘牛田洋。

 

杨锦麟: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我现在广东汕头,汕头市附近的牛田洋。1969年这里曾经是毛泽东主席重要的五七指示的发源地,因此它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必须高度重视和捍卫的一个样本。1969年的7月28号,牛田洋和这里的官兵弟兄和2183名的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经受了一场18级台风的正面的袭击,也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生与死的考验。

解说:在广东省东部的汕头市西北面,有一块围海的垦地,传说从对面山头上看这片滩涂,就像一匹硕大的水牛蜷卧,由此得名牛田洋。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国内粮食短缺问题,解放军开赴牛田洋围海造田7.8平方公里。不过三年的时间,创造了亩产量1100多斤的神话,成为了那个年代征服自然的光辉典范。1969年7月28日,一场罕见的强台风在正面袭击汕头市,平均风力达到12级以上。强台风造成公路交通瘫痪,通讯联络全部中断。470名驻守牛田洋的解放军和在此锻炼实践的83位大学生不幸遇难。2010年7月28日,在广东汕头的牛田洋728纪念碑下,一场庄严的仪式正在进行着。对于普通人来说,今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每年的这一天,这些老人总会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他们是7.28风灾的幸存者。

清华北大毕业生下乡改造  被当成“劳改犯”

解说:他叫陈树仁,因为一本《牛田洋灾难亲历记》而知名。四十一年前,这位刚从华南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来到牛田洋军垦农场劳动,一次百年难遇的灾难改变了他的一生。

杨锦麟:这就是陈树仁他们当时,在41年前守在这个大堤全部被刮下去的40多位战友,幸存者只剩下9位。前排左二这就是陈树仁年轻的形象,其他的30多位的战友,永远就葬身于这个浩瀚的大海,葬身于牛田洋,

解说:因为是越南归侨,出身成分并不好,陈树仁对于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去向一直有着隐隐的忧虑。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牛田洋生产基地事迹材料上批示,学生以学为主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1969年,陈树仁和2183个大学生一起被分配到牛田洋军垦农场接受锻炼。

陈树仁:那当年我们解放军学生在这里开会集中,就是在这里的晒过(谷)场。我们学生二连过来这里是步兵二营,我们是学生二连。学生二连跟四连、五连、六连在一起,再过去是机枪连,再过去是学生三连。学生三连就为主是川外,四川大学,还有海南职(师)专的同学,还有广州体院的。

解说:虽然如今的牛田洋已经变成了海产养殖基地,陈树仁总能准确地指出当时各个队伍的驻扎位置。他说牛田洋的往事一直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特别是到这里的第一个晚上,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陈树仁:也有突然那个天都全变了,下起大雨来了,各(个)淋得满身都是像落汤鸡一样,很冷冬天12月份天气很冷,全部淋湿了。我们牛田洋部队每人一个小板凳嘛,开会集中都带小板凳子,他们坐那边,一个人坐小板凳。我们没板凳什么没有叫我们坐下,我们以为照顾我们这些学生兵,没想到部队一声令下“坐下”,没办法全部坐在水里。听完最新指示回来,各个都鸡皮疙瘩都上来了,隔天就起不上床了,感冒了。

解说:学生连队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这些习惯了学校悠闲的生活步调的孩子们不仅要适应严苛的军队生活,还要承受来自外界异样的眼光。

陈树仁:没有三点红的那个肩(领)章,我们穿的是部队退回去仓库那个旧衣服作为工作服给我们穿。在路上走,老百姓开始以为是解放军,一进去看哇胡子拉碴带着眼镜。人家解放军是绑着武装带,你们绑草绳、绑麻袋,一看真是在大城市那么(个)杀人犯法抓来劳改了,好多都解放军来了很多,牛田洋来了很多劳改犯。

上大堤抢险  大学生们命丧牛田洋

解说:胸前戴着“要斗私批修”的胸标,陈树仁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军旅生活。陈树仁所在的西牛田洋是最迟围垦的一片处女地,分到其连队名下的近400亩土地高低不平,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平整。

我们在农村那一家人像我一家那3亩,3亩地几个劳力还要请邻居来帮忙,春夏四季都有请人家来帮忙来做。我们到牛田洋一个人就要耕3亩多到4亩地。

解说:因为牛田洋淤泥太深,耕牛和拖拉机都无法劳作,连队决定用人力下田拖耙平地。在陈树仁的书中,对此有一段真实的描写,同学们没走几步,就纷纷中招受伤,刮伤的脚掌在盐水中浸泡得疼痛锥心彻骨。

每个人上来起码都是七八条伤口,我们有个同学那一天上来一数12道那个裂口,是创我们连队最高了。没想到学生三连四川呢(的)80多个裂口。

解说:40年过去了,陈树仁又回到了这片故土上,对于当年那些艰苦的岁月,陈树仁并不愿多说,他的话题总是不自觉地围绕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陈树仁::大学生来这里很多是照顾来这里的(公职),家庭困难的。所以这一次来牛田洋拼死拼活干,上大堤抢险,保卫国家的财产,没想到这么一场灾难就把他们全部拉去了。

解说:陈树仁带我们来到了牛田洋5号水闸,这里就是他和战友们生离死别的地方。

在九点多钟,突然有个人影撞到我们倒下就往那边问,里面有没有人?有哇,我们一个班在这里。通讯员,快走了,我们上来的大部队全部去了,海堤顶不住了快点走。

解说:1969年7月28日上午十时半,台风登陆汕头,并带来了倾盆大雨,不到一小时,牛田洋17000米海堤全线漫水,被冲开缺口62处,围内两万多亩土地和房屋全部被冲毁,当时部队和大学生都留了下来参与了保护大堤的工作,但是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张学籍卡属于陈树仁的战友张朝升,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辛苦操劳将他送入了大学,就在7月28日前两天,张朝升去探望自己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为了能够争取好表现,他提前回到了部队。

陈树仁:还没上大堤的时候就说他说什么事?你不是请假三天怎么就回来了?他说抗台风,我在家里潮阳海的对面听到抗台风。抗台风部队紧急任务肯定又上大堤了,这个时候是关键考验我们知识分子的时候,我不愿意在这里当逃兵。

解说:两个年轻人并不知道几个小时后,他们将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时间以秒计  一浪冲走几十人

陈树仁(杨锦麟)我在这里看到一块牌,叫“七二八牛田洋海堤(提)遗址”。还好有这个牌我们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壮烈什么样的惨烈和悲壮。但是很可惜,这个海堤的堤写错字。无论它是不是写错字,我认为写这个牌的人他至少有一点跟我们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没有忘记41年前的这一夜的悲壮。

解说:1969年7月26日,只有八开篇幅的《汕头日报》在头版右下方刊登了一则消息,一场台风即将在潮汕地区登陆,呼吁大家紧急动员起来,争取抗灾斗争的胜利。这并未引起学生连陈树仁等人的注意,两天后强台风来袭,陈树仁所在的标兵班40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得以生还。

陈树仁:刘先耀、邓重红、李丹铺林的,原来的名叫李统舍,刘伟云、赵淡希。

解说:在500多位台风遇难者的名字碑中,陈树仁如数家珍地念叨着,40年过去了,他为何对这些逝者念念不忘。7月28日,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死离别?

陈树仁:那在9点多钟,4(10)点左右吧,整个牛田洋的水淹到这里了,漫腰。然后在牛田洋里面起海浪,那个海浪我从来没经历过,排山倒海,人家说锤骨(摧枯)拉朽。好像天塌下来一样,这样推过来。

解说:时间似乎凝固在1969年7月28日早上十点半,陈树仁和张朝升所在的标兵班四十位同学一起被困在了岌岌可危的大堤上。

陈树仁:后面这两层楼三层楼的海浪一层一层压过来,第一层海浪压过来,原来这里面密密麻麻的人就稀疏了很多,全部都下海漂过去了没有了。

解说:含着激情来到这片牛田洋接受锻炼的大学生们又将经历什么样的遭遇呢?

市民:就那个时候台风以后,台风那个很凄惨的那个,就像那些大学生、那个部队都没办法做,把那个做那个棺材,把床板弄下去人铺在床板上然后盖起来

陈树仁:尸体漂上来是怎么样?像空降兵一样,眼睛是这么大,肿得这么大,全身是泡打的泡。捞尸体没有东西捞了,没办法捞啊,一捞那个皮跟肉就突出来,全部烂了。高温这个天气高温一泡全部都烂了,突起来就肿的一个人等于两个人都不止。

解说:陈树仁清晰地记得,大堤上诵读语录的呼喊,风雨逞威的凄厉,海浪撞击的咆哮,各种震撼人心的声音纠结在一起。张朝升站在陈树仁的身后面色铁青。

陈树仁:第二排海浪过来,那个冲击波多大,没经历的人都不知道。压过来我都听到我的骨头在响。这么坚固的海堤大石头现在是水泥以前都石头的,整个海堤站的地方跟石头是这样会动。我跟指导员见面讲了最后的话,作为我们的班长陈野中一直眼睛在掉眼泪,张朝升一帮人都不会再抗生了。因为这个时刻是以秒记,以秒记一个浪就几十个人。

陈树仁:不出书记录牛田洋  就不会有人知道他们

解说:这是台风呼啸后的牛田洋,在第三阵巨浪的冲刷下,陈树仁和张朝升等四十个人被卷入海中,凭借着好体力,陈树仁得以生还,其余战友全部丧生。

陈树仁:在这里下海了,我是在这里下海。这是东牛田洋嘛、中牛田洋嘛、西牛田洋嘛。这个地方最难逃生,路程最长,堤危(围)危险最多。我们在这里下海嘛,我跟你说漂漂漂漂漂漂一个大转弯一直往龙江口各个搞到这里,漂到这里来嘛,到青屿嘛。这一片全部是海呀,我这漂你看出来以为是陆地呀,这个整片都是海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都是海。

解说:陈树仁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整理核对当年不幸身亡伤亡的战友名单和部分事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纪念那些逝去的朋友们,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的记录。

陈树仁:因为在海堤上见证了生离死别了,只有我一个人,写书也是我一个人,我原来不写我天天做梦梦见他们,一定要写书,我不写对不起我的战友。他们生离死别谁知道?

解说:四(十)年后的今天,陈树仁的书出版了,每每看到这些散发着油墨味道的书卷,他便会回到那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在广东新会区会城镇天马村一间古朴的老屋前,绿树成荫。屋门上挂着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烈士军属、光荣之家的牌匾。今年84岁的老人赵想,正静静地坐在屋里陷入了沉思,她的身后,女儿陈兰笑将哥哥陈永汉的照片从墙上取下来了,他的哥哥是一位烈士,在7.28风灾中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杨锦麟:1969年7月28号那场大台风,有553位年轻的生命在这里献出,其中有400多位的解放军战士,这里也是陈永汉烈士牺牲的地点。烈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家人40多年也倍受熬煎。尽管我们给他了很多的革命烈士的称号和荣誉,但是并不是每个烈士的家属的日子都过的如同我们想像那样的幸福和安康,我们有这方面的故事,我们有这么样的访谈。

烈士母亲:儿子是为保卫祖国牺牲

解说:时隔40余年,赵想老人每每谈起在台风中牺牲的大儿子(陈)永汉,总会悲伤地絮叨着他的孝顺和懂事。

陈永汉母亲赵想:他很小就去打工赚钱,小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干。他看到别人卖冰棒来,他也背着小箱子跟着卖起冰棒来。他人是很聪明的,就是没想到现在会是这样子。

解说:陈永汉家境贫寒,一家11口就住在这不足十平米的陋室中,1969年,18岁的陈永汉刚刚毕业,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也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陈永汉自己去报名参了军。

陈永汉母亲赵想:他自己去当兵的,以前由生产队组织年龄符合的男儿去当兵,生产队当时对我说你的儿子适龄了。他一听就高兴地去体检了,当知道自己体检合格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对我说:“妈,我行了!”我当时还不知道他说什么行了。到了时候就入伍了,就被接去了。

解说:赵想回忆说,临行前儿子来向她告别,身着军装的陈永汉临走前对她讲了几句话,赵想感到由衷的宽慰。

陈永汉母亲赵想:(他说)家里的姐妹这么多,如果他们干得出色,回家找份好工作,赚到钱就可以建一间大点的房子,大家就不用拥挤在一起了,本来是希望如此的。

陈永汉战友陈文富:工作积极出公差,每天问饱了没有,没有饱了说他饱了知道吗。说他辛苦吗?不辛苦。他是就是思想想积极一点想入个党,入了党他想抱个铁饭碗回来。就是那么样,不工作不积极很主动。

解说:谁料,儿子进入部队后,一直杳无音信,赵想在家日日盼望,却最终从陈永汉的战友那里听到了噩耗。

陈永汉战友陈文富:白天早上他们附近,附近他们一个班住在电房里面水闸里面,一个班就(都)没有了。

陈永汉的妹妹陈兰笑:当时,他去救人的时候,与战友手拉手,连长说他,救了这么多人,你先歇一会呀,后来,有个人在那里喊“救命”,他就跳下去救那个人,所以就冲了下去,当时洪水太猛,可能两个手没有拉到一起被洪水冲走,找不到了。

解说:这四十年里,丧子之痛在赵想的心中落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痕,每每想起儿子,老人总是悲伤欲绝地擦拭这张儿子唯一的画像。但是据家里人说因为家里太穷,陈永汉并未留下一张相片,这张画像还是在他追悼会时保存下来的。

陈永汉的妹妹陈兰笑:不太像,只有几分相似。相貌不太像,脸形不太像,脸腮不太像鼻子以上就差不多,他以前是圆脸蛋的,好帅,但这里画得那么瘦,不一样了,可能是辛苦的原因吧。

陈母:如果儿子不去当兵的话,或者不会牺牲;或者在家里有一番大作为,这个很难说定。但是为了国家,为了祖国,当然要让儿子去当兵,保卫祖国啊!有国才有家,没有国也就没有家。为了祖国才有家,不为祖国就没有家。

牛田洋幸存者:战友被卷入海时大声呼喊毛主席

解说:在广东新会三江镇退伍老兵赵悦胜家里,曾驻守“牛田洋”的战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回顾当年驻守大堤的经历。7月28日快到了,他们商量着该带些祭祀用品到纪念碑去凭吊逝去的战友们。他叫赵悦胜,十几年间,老赵不停地收集牛田洋的纪念品,如今他的家不仅是老战友们聚会的地方,也是一间牛田洋历史博物馆。

赵悦胜:这张就是我当年入伍那个通知书。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保卫国防,保卫无产阶级的红色政权,你被批准光荣入伍。

解说:1969年,赵悦胜在“牛田洋”基地随军进行农垦工作,虽然书读的不多,但是赵悦胜聪明好学,很快就被调到机械队驾驶拖拉机。表面上不说,小赵心里有了一个疙瘩。他本来希望参军能够上前线保卫祖国,但是自从来到牛田洋却扎在农田里每天与泥水、庄稼为伴,这让他总是有些拐不过弯来。

赵悦胜:我拐不过弯来,怎么样呢,扛枪的(就)扛枪(啦),你说打仗的(就)打仗,怎么样当兵是这么回事的,可去到那里,好像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就是插秧。我本来不是农民,在家里没有种过过田,没有种过地。当时69年这个国际形势毛泽东那时候讲支援苏联(世界)革命,我都是这个时期的。还有66年那个发言叫“五七指示”,还有当时这个两条路线斗争,两条路线斗争很激烈的。

解说:赵悦胜在参军之前并未干过农活,在牛田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为了消除疲劳和获得偷闲的机会,之前烟酒不沾的赵悦胜也加入了烟民的行列。

赵悦胜:我原来不会喝酒,不会抽烟的,去那里学会的。每天喝酒,喝什么酒呢,喝那酒就是那个葡萄酒。

解说:赵悦胜回忆说,台风来之前的那天晚上,他照常和大家一起抽了一包八分钱的红梅,喝了一瓶1块钱的红葡萄酒。并未曾料想,他将迎来一生中最危险也是最难忘的时刻。在赵悦胜的家里,他对牛田洋的回忆似乎到处可见。大厅墙上满布的昔日战友们的照片,身穿牛田洋衬衫的老人们激情讲述,“牛田洋”这三个字已经渗透到赵悦胜的血液中,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老人说,他至今仍然有个心结没有解开,是关于寻找一位共患生死的战友。

赵悦胜:经过7.28台风,大家互相交心(照应)互相抢救自己,大家一起搬枪那个人现在没有办法,只有走这一步了。

解说:赵悦胜口中所说的江西战友是谁?他为何会让老人四十年中念念不忘,这还要从1969年台风登陆牛田洋的那天早上说起。

赵悦胜:这个地方(大堤里)塌得最厉害了62米。

解说:台风中心登陆时,班长下了死命令:人在机器在!早上8时,赵悦胜和另外两位战友仍留在大堤抽水,牛田洋3.5米高的大堤,被狂潮整整削去了2米,围内一片汪洋。

赵悦胜:哗啦一声全部倒掉,那时那个人10几个人就没有了。我是这个728牛田洋的728我是个幸存者。

杨锦麟:回首往事,为什么我们当年这些牛田洋的这些战友能够用这样的生命去堵这么大的洪水和台风?

解说:临危之际,赵悦胜想起了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提出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回忆说在台风来袭之前,他们曾经作过充分的准备,并转移了部分物资,撤退了相关家属人员。早上十时,狂风大作,这些解放军官兵和大学生们大声呼喊着毛主席,被狂风巨浪席卷入海。

为了活命  两位战友吞牙膏生吃活鸭

赵悦胜:后来都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我现在都不知道,就吹到一个当地老百姓种地,刚刚拔了花生可能一翻地左右,我就在那里。后来有一个兵听说是江西老表,上尧(饶)的。

解说:双手死死抱住抽水班的一个铁桶,赵悦胜和一名战友随着大水漂流了一天一夜。7月29日,天气慢慢好转,这时,他们被冲到一个小土堆上,全身麻木、发热、伤痕累累。

赵悦胜:我拉他上来的时候,他这个挎包。他的挎包呢我说,你是哪里人,我江西的,哦老表,江西的我们这个部整个部队队都是上尧(饶)的,这个挎包扔掉它啦,

解说:老赵说就是这个挎包,救了两人的性命。

赵悦胜:牙膏还有一个口琴,他说我不扔,我不扔,我刚刚买了一个星期,是这样的。后来你的牙膏我听说可以放口里嚼吃下去没关系,我就吃。

杨锦麟:吃牙膏,吃的是肚子饿还是?

赵悦胜:好像吃芭蕉一样,就只听见响呱,不要经过牙齿的。

解说: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海面,为了生存,两人吞牙膏,生吃活鸭,互相鼓励着。

赵悦胜:后来把那鸭子。

杨锦麟:杀掉。

赵悦胜:杀掉,(?)把那个两个翅膀把它拉开,那个哇一声又不敢吃。当时是不敢吃的,还在那里想怕,就用舌头舔一舔它,哎呀没味道,没味道舔舔的就吃了。

杨锦麟:生生的把鸭子吃掉。

赵悦胜:生吃,坐在那里嘛我看你,你看我,满脸都是血,满手都是血。

解说:在被困的两天时间里,赵悦胜和这位江西的战友一起经历人生中最为无助的时刻。

赵悦胜:后来那老表说,老赵不要管我了,那个我们江西革命老区又多我一个烈士(就)拉倒了。我说死大家一起死,活就碰碰运气,就是这么回事。

杨锦麟:两个人一个战友,走出了这个汪汪的大水。

解说:一场患难,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四十载的岁月,赵悦胜每每跟战友们提起这位曾经的老朋友,仍然是无限唏嘘。

赵悦胜:江西那个人也找不到,住医院的时候,武山那个大学生叫什么名,姓什么现在也不知道,我现在还要追那个船长,武山那个船长。看看哪一个是武山的,大家住医院的同一个房间的,这样办法就找到了。很多方法都找不到,我到现在还不服气不服气,一定要追到我死掉他没有死我死,因为我死他没有死还得找。这个战友这个感情这个没得说的战友真是战友。

解说:几十年来,赵悦胜试过了无数的方法去找寻江西的战友,却没有结果,唯一的值得安慰的是,他在寻找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江西籍老战友的照片,每得来一张,他就将他们贴在墙上。看着这些素不相识的照片,他似乎又多了些继续努力的勇气。距离7月28日牛田洋风灾纪念日只有两天的时间,老人们相约去拜访了烈士陈永汉的母亲赵想。因为住的不远,他们经常会到陈妈妈家里去探望,陪她说些体己话。

赵悦胜:牛田洋部队牛田洋的战友,我们等于好像是亲兄弟,是这么样的。

解说:见到儿子生前的战友,赵想又喜又悲,她叮嘱老战士们一定要在7.28纪念碑前给自己的儿子上一注香。2010年7月28日这一天,陈树仁和赵悦胜等人齐聚在牛田洋烈士纪念碑前,凭悼逝去的战友们,为他们献上一束花圈。

杨锦麟: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41年过去了,我们感到宽慰的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忘记牛田洋,还有很多人没有忘记那一段惨烈而悲壮的历史,我们不想在这里说些什么,我在这里朗读一首李肇星写的一首诗叫牛田洋,献给死去的和活着的战友。难忘你牛田洋 思念你 牛田洋 虔诚的是我们年轻的一群 用热泪拭擦脸颊 用冷汗沐浴新生 邪恶的是十年的荒唐 把愚昧视作荣光 把虚伪奉为辉煌 不敢忘牛田洋。

    来源:2010-09-17凤凰网。见 http://phtv.ifeng.com/program/zddzh/detail_2010_09/17/2545209_0.shtml

 

    编后的话 这本是201091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的专题片《1969年“728”风灾档案揭秘——未敢忘却·牛田洋》的完整文稿。不过,可能由于时间太紧,也可能是采访对象的说辞难懂,凤凰网刊出的这篇文稿在某些地方明显存在问题。由于未有时间与播出的片子一一对照,本博暂时只在明显可见的错误后面以粉红色字体加括号更正。

 

 

凤凰卫视中文台最近播出的牛田洋专题片的完整文稿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 看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特别“壹周立波秀”有感而发 川外牛友罗观林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赵悦胜:牛田洋经历记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YJ:牛田洋纪实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牛田洋抗击台风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难忘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雷真礼:刻骨铭心的经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张秀荣:刻骨铭心的一天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遇罗克:出身论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结缘外交 挚爱一生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彭栋荣:牛友填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缅怀刘富谋(诗)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十年祭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熊良銋:七绝一首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解方闻文:牛田洋——终生难忘的地方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支铁坡:东斗与《红彤彤的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桂英:我们女生连在牛田洋的经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桂英:重返牛田洋的见闻与感想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牛田洋灾难亲历记》的“序言”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东斗:红彤彤的牛田洋——红牛歌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广州电视台电视片《风雨牛田洋》导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牛田洋”老兵:逢年过节怀念战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