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姓氏略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43:10
范姓姓氏略考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纂》的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记载,帝尧的裔孙叫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为御龙。后迁鲁县,至商王朝时期为豕韦氏,到商朝末期拥有唐国。到西周初期的周成王姬诵时期,灭了商遗唐国,将王室迁之于杜邑,建有杜国,为杜伯。后来杜伯无罪却被杀,其子奔晋国为士师,传至玄孙士会,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为车右,后在晋襄公姬欢时期晋升为晋国大夫。
        士会,又称士季,因其父士缺的封地在随,因此又称为随季、随会、随武子。士会为人做事十分庄重,周襄王姬郑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农历8月,晋襄公逝世。执政的上卿赵盾与狐射姑为新君人选发生冲突,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姬雍回国即位。但就在第二年农历4月,赵盾出尔反尔,又立公子姬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并出兵打败了秦国护送姬雍回国的卫队。如此一来,先蔑、士会在晋国难以立足,双双流亡到了秦国。在秦国,士会在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著名的“河曲之战”中为秦康公赢英献计,使秦军成功地抵御了晋军,并在不利的势态下顺利撤退。
        六年后的周顷王姬壬臣四年(公元前615年)末,晋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楚国、秦国在南、西两面对晋国形成战略攻势,这时的楚国已经征服了蔡、陈、郑、宋四国,在河南地区对晋国占据了优势;而秦国也在西方顽强冲击晋国。为此,执政的上卿赵盾又派人接回了“为人能贱(低调),有耻(有道德底线),柔而不犯(做事圆滑),其知足使(才智突出)”的士会。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农历6月,郑穆公姬子兰背叛与晋国的结盟关系,与“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熊旅联盟。刚即位的晋景公姬孺十分生气,立即联合宋、卫、曹三国组成联军伐郑国,郑国再次屈服于晋国。到了冬季,更加恼怒的楚庄王亲自率兵讨伐背叛的郑国,晋景公派时任上军将的士会率兵救郑国,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士会在颖北之战(今河南漯河临颖)中赶走了楚军,并组织了诸侯联军帮助郑国防御楚军,因功被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此后,世人便以其封地之名称士会为范会、范武子,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
        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晋国执政上卿荀林父(中行桓子、中行伯、荀伯)逝世,范武子升任执政上卿,专务教化,卓有成效,使晋国之盗皆逃到秦国去了。后郤克(郤献子)在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592年)春出使齐国时受到侮辱,回国后党纪请求伐齐国而不得,眼看郤克怒气不息,除了只想报复齐国根本没心思工作了,经过半年的思考,范武子作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上卿。
         二十二年后的晋悼公姬周(姬纠)四年(公元前569年),晋悼公姬孙周仍十分怀念范武子,犹令人编修了著名的《范武子之法》。周简王姬夷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的一天,晋平公姬彪的两位执政上卿赵孟(赵武子)与上大夫羊舌肸(叔向)在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陵之地)散步,赵孟突发奇想,问叔向:如果这些死者可以复生,人们将选择与谁交往呢(吾谁与归)?叔向想了想说:“应该是阳子(阳处父)吧?”赵孟摇了摇头:“阳子在晋国可算是清廉正直了,但他不能让自身免于灾祸,其智慧不足称道!”叔向又说:“那么,应该是舅犯(狐偃)了吧?”赵孟肯定地回答:“舅犯看见有利可图就会忘记了国君,他的仁义不足称道。我看,应该是范武子!范武子纳谏时不忘咨询自己的老师,讲自己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侍奉国君时公正达理,既不因为个人的关系而援引庸才,又不屈从国君的厌恶而斥退贤良。”
         到了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晋顷公姬弃疾久病不起,身边的佞臣梁丘据、裔款诬告这是因为大夫祝固与史嚣向鬼神说了国君坏话的缘故,建议晋顷公杀死祝固与史嚣这两位贤臣。晋景公拿不定注意,便咨询太宰晏婴的意见。晏婴准确引述了二十四年前赵武子称赞范武子的话,讽谏晋顷公不要欺罔鬼神,而要坚行德政。晋顷公听了以后,心悦诚服。
         显然,在整个春秋中晚期的历史上,范武子(士会)是一位获得各诸侯国广泛好评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君子式的人物。范武子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范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范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
林邑,是一个古国名称。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地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秦、汉时期,林邑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初期即大将军马援铸柱之处。东汉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区连杀了县令自立为王,到公元八世纪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又改称占城。其后王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继立,称林邑王。
         史书记载,“林邑国民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女嫁之时,著迦盘衣,横幅合缝如井栏,首戴宝花。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
         三国时期自孙权以来,林邑国就与中国隔离,不进贡。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期(公元285年),始来贡献。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范文继位。范文,原来是日南西卷县(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领范椎(世称菩跋摩)的奴仆,为古安南土著夷族。范文从小就经常随商贾往来,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了解晋朝社会制度,后来到林邑王范逸的属地,教范逸“上国制、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成为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辅佐大臣,范逸赐他名为范文。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后,因无子,范文随即其位,成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范文自立为王后,把原来范逸的妻妾悉数关押在高楼里,愿意转而成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来伺候自己,不从者就绝其食,将其活活饿死。
         后来,范文率林邑国之兵攻伐周边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然后将其兼并,最后拥众四、五万人。待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范文遣使通表入贡于晋帝。至晋永和三年(公元418年),东晋王朝濒临灭亡,范文率其众乘机攻陷日南县,杀太守夏侯览,并屠杀居民五、六千人,然后奔九真(今越南河内顺化以北清华又安),让国人参观所杀人尸,并以其祭天。随后,又率兵铲平了原来自己为奴时的西卷县城,占据了整个日南地区。之后书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内),要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割据地区势力。其后,中原大乱,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纷,谁也无暇再顾及林邑国之事,林邑国遂日渐坐大,这使范文一族逐渐强势,该支范氏族系不断繁衍壮大,成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主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范佳氏,满语为F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冠汉姓为范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京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抽暇予以考证后,再进行刊载。
 
        得姓始祖:范武子(士会)。
        范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由上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入周不久,至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593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氏尊范士会为范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范氏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氏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氏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氏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氏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氏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氏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的小儿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氏。南阳范氏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氏入闽始祖。唐朝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朝范氏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
         宋朝时期,入闽的范氏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
        明朝时期,有范仲淹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明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期,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
        如今,范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氏约占全国汉族范氏人口的62%。范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一位的大姓,人口约五百七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36%。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山阳郡:山阳郡有二:一是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西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二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苏省淮安市。

        外黄县:汉置外黄县,唐以后废,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东,治所在今河南省民权。
 
2.堂号:
高平堂:以望立堂。
后乐堂:资料有待补充。
芝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鸡黍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经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逵道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范朱通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彬州汝城范氏族谱十八卷,(民国)范阳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范氏族谱旧卷,(清)范真直等修,清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楚沩范氏续修族谱三十三卷,末五卷,(民国)范南陔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范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范启照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后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钓渚范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范启照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1年)后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范氏家乘左编二十七卷、右编十九卷,(清)范端信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古虞金坛范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范金相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范氏族谱九章,(明)范涞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范氏族谱,(民国)范神福元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高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七.字辈排行:
        范仲淹编定的中原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续序:“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又续序:“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
        范仲淹编定的苏州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范氏一支字辈:“大三士恭锦元衍儒照光永昌正清明道家庭安康天开文应长发齐祥”。资料有待补充。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尧裔;望出高平:全联典出范氏源流和郡望。
尘甑养晦;揽辔待清:上联典指东汉陈留外黄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经学家、文学家马融的弟子,通五经,尤其精于《易》和《尚书》。桓帝时曾被任为莱芜长,他不干。生活极为贫困,居住简陋,经常断粮,当时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钱范莱芜。”“养晦”,谓隐居待时。下联典指东汉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举孝廉,以清诏使到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后升光禄勋主事,因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延熹年间死于狱中。
        沼吴归隐;述汉成书:上联典指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越国被吴国打败时,随越王勾践到吴为人质三年。回越后,助勾践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沼吴”,指废吴国宫室为污池,即灭吴。下联典指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历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军,参与机要。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八十卷。
        文正世泽;万笏家声:全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范仲淹,逝世后谥号文正。心存忠恕;胸具甲兵:上联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纯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下联典指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副使,西夏人相诫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长啸却虏;杖策入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范镇,少时作《长啸却胡虏赋》。下联典指明末范文程,曾谒清太祖,策定清军入关之计。鸿门碎斗;岳阳题文:上联典指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刘邦所赠玉斗,曰:“竖子不足与谋……”下联典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德如风月;才比方朔: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范杲,上书自言才比东方朔,擢知制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范启,博学穷理,高尚不乐仕进,宋理宗赐号“风月处士”。
 
2.六言通用联:
        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苏州吴县人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的二儿子。宋皇祐年间进士,历官襄城知县、侍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河中府、和州、庆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宋哲宗执政时,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他曾说:“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贫困而苦学,做官后以敢言著称。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官西溪盐官、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宝元年间,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夏人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词风格明健。
         杖策定入关计;却虏作长啸声: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时期的沈阳人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朝万历年间投后金努尔哈赤,后得皇太极信任,参与军政机密,策定清军入关之计,又提出录用明朝官员、废除饄加派、开科取士等,多被采纳。清初开国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后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成都华阳人范镇,字景仁,进士出身,仁宗音知谏院,后为翰林学士,封蜀郡公。在变法问题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不和。少年时曾作《长啸却胡骑赋》,后来出使辽国,辽人说:“这就是长啸公。”
 
3.七言通用联:
        责君碎斗显忠爱;后东先忧法圣贤:上联典出秦汉之际时期项羽的谋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公元前277~前204年),居剿人(今安徽桐城)。善代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国。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下联典出北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宋大中祥符进士。宋仁宋天圣初,任西溪盐官。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积极防御西夏,注意联合羌族,颇受羌人尊重。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有《范文正公集》。有祛病回春妙手;存先忧后乐雄心:上联典出东晋时期的名医范汪,字玄平,博学多通善医。下联典出北宋时期的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齑盐淡薄心常乐;潇洒襟期洽亦豪: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诗人范周,字无外,负才不羁,安贫自乐。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诗人范良遂,字次卿,自号墨庄居士。放情山水,不慕荣利,长于诗歌。其兄显贵,他宁静淡泊,潇洒自豪。四海云霞开曙色;五湖烟水荡春光: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时期的范文程。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范镇。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此联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公元1893~1969)自题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党祸株连,子宁割爱;邓公应梦,母为留名:上联说东汉时期的范滂因反对宦官受害,自请入狱时与母亲诀别:“愿母亲割舍不忍的大恩,不要太难过!”母亲说:“你今天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死又有何遗憾!既有了好名声,还想长寿,能兼得吗?”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华阳人范祖禹,字淳甫,范镇的堂弟。进士出身,跟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历官秘书正字、给事中、翰林学士兼侍讲等。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个穿金甲的神来到内室,说:“我是汉代将军邓禹。”所以他出生后,母亲为他取名“祖禹”。揽辔澄清,列芳名于八顾;先忧后乐,俪伟望于一韩: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光禄勋主事范滂,字孟博,征羌人。以清诏使使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下联典出北宋时期的大臣范仲淹的事典。博大开君,经筵反复陈说;清廉律己,莱芜歌颂相闻: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诗御史范纯仁,这尧夫,吴县人。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有惠政和文集。官至以文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逝世后谥号忠宣。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名士范丹,一作范冉,字云史,外黄人。汉桓帝以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卖卜于梁沛之间。结草屋而居,有时绝粮。闾时歌曰:“甑中生尘范云史,釜中生鱼范莱芜。”三府累辟不就,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表世风流,仰止景仁道德;冠朝人物,称扬文正功勋: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范景仁的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建庙卜蓝岗,水聚天心钟秀气;传家贻墨帐,门罗将相振宗风: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蓝岗范氏宗祠联。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宝;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此联为江苏省苏州市范仲淹祠联。
 
5.典故、趣事:
        范增之后:范知之住在都城边,生活富裕,但很孤独,只得靠饮酒得欢。一日,大醉后触犯都城夜行禁令,包知府升堂问罪:“你祖辈上有做官的吗?”范知之说:“有啊!我是宰相的后代啊!”包公说:“你祖上何人做宰相?”范知之道:“是范增呵!”包公差些笑出声来,说:“范增与你相差几十代都已不清,哪能扯得上是祖辈?”令打二十大板。旁观者大笑。

八.历史名人
        范 蠡:(生卒年待考),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等入吴称臣。         范蠡亦作吴国人质两年。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十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杀吴太子。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在围吴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杀。越国终于吞并吴国。         范蠡在灭吴后,决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范蠡追随越王二十二年,多智多谋、身历百战,又精通外交,对成就越王的霸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掉吴国后,他又率兵向北挺进,打过淮河,使得齐国和晋国都不得不听从越国的号令。因为有此大功,范蠡被拜为上将军。他得胜回到了国都,感到自己的名声太大了,又深知越王的为人,于是便决定离开越国。他写了封信给越王,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面见越王说:“我曾经听人家说,主上有烦恼,他的臣子应当为他分忧。当初您在吴国受耻辱,我们当臣子的就应该为你去死。那时臣下没有去死,是想替主上雪此大耻。砚在仇已得报,我也该来领以前的罪过了。如果大王能饶恕我,就让我退休养老吧。”勾践说:“我今天的成功多亏了你。我要将越国的江山分给你一半,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胜利后的果实。你怎么能离我而去呢?”范蠡这时似乎听到吴王夫差在说话,夫差当时对伍子胥就是这么说的。范蠡说:“主上不杀之恩,我已感激不尽,哪还敢领受别的赏赐呢?”说罢,便退了下去,当夜就悄悄地出走了。        他来到齐国,给自己的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我曾听人说,飞鸟射光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猎狗就要被煮来吃了。越王的脖子生得很长,嘴似鸟嗓一样尖。我看此君可以和他共患难,却不能和他共享乐。我劝你还是早早地离开,不然早晚会大祸临头!”文种收到了这封信,觉得还是老朋友说得对,于是他使自称有病不能上朝。这样过了几天,便有人在越王面前进谗言,说文种要谋反,因为这些奸佞之徒实在太嫉妒他的才能和功绩。勾践也觉得,越国霸业已成,留着文种已没有什么用了,还可能生出许多事来,就假装探望文种的病情,对他说:“你教给我消灭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实现了,还有四条计谋在你那儿,你打算在什么地方用它们呢?”文种说:“我不知它们能用在哪里。”勾践说:“那你就去地下去问问夫差,看他愿不愿用你的计谋。”便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剔。可怜这位功勋卓绝的老臣就这样死去了。        范蠡在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邸夷子皮”,在海边一面耕种一面做商业买卖,就这样勤劳了几年,聚集了许多财产,成了一位大富翁。齐国人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做相国。他做了一段日子,觉得还是没兴趣。一次在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时,感叹道:“我当官当到了相国,我挣钱挣到了数以万计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步,也就知足了。我的一切都到达了顶点,对我来说可不是好事。”于是便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送给穷人,便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他来到一个叫陶的地方停了下来,自称为“陶朱公”,便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发展得很红火。不久,他又拥有了很大的一笔财富,人们全称他为“陶朱公”,后来人们也常以陶朱公来称呼富裕。        他在陶地又有了一个小儿子。这个儿子长大以后,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于楚国。范蠡的家人急坏了,就想让范蠢出面将儿子赎回来,可是范蠢说:“杀人须偿命,这是自古如此,我的儿子同样不能例外。但是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不要让他在街上示众。”于是便让他的小儿子带上许多的钱,装在一个麻袋里,驮在一辆牛车上。范蠡的小儿子刚要上路,范蠡的大儿子说他愿意替弟弟去。范蠡知道大儿子平常办事能力并不强,有些舍不得花钱,使不同意他去。可是他的大儿子说:“家中的长子应该协助父亲做最重要的事。如今弟弟犯了法,你不让我去,而让小弟弟去,旁人不说我是不良之辈吗?”说罢,就举着刀要自杀。他的母亲赶紧来阻拦,说:“我看就叫他去吧。两个人在一起有什么事还要商量着办,要是二儿子还没有救成,再死了个大儿子,还不把我们的心都伤透了。”范蠡也只得同意他去。临走之前,范蠡写了一封信,让大儿子交给他的老朋友庄先生,并且叮嘱他说:“到了楚国,把家里带去的黄金都交给庄先生,让他帮你处理,遇事千万不要与别人争论。”大儿子满口都答应下来。         范家大儿子到了楚国,很不容易才找到庄先生的住处。本来。他以为父亲结交的这位庄先生必定也是非常富有的人,哪知到了那儿一看,庄先生原来住在乡下,房子破破烂烂,哪儿像房子呀。他穿过一大片野地,才找到了庄先生的家。范蠡的大儿子来到这位庄先生的面前,递上了书信,并且将车子上 带来的所有黄金都交给了庄先生。这位庄先生说:“你的事情已办完了,你赶紧离开这里吧,千万不可停留。哪怕你看到你弟弟从监狱里出来了,你也不要去理他。”他将头直点,便告别了庄先生。可是他并没按庄先生所说的那样去做。他觉得楚国这里很好玩,再说弟弟还没能放出来,回去可怎么交代呢。这样他就在楚国游玩起来。在这期间结识了楚国的一些贵族。他们一听说他是范蠡的公子。自然对他非常热情,他便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这些贵族。         这位庄先生虽然看起来挺穷,但是他在楚国却有极高的威望。他的正直廉洁广为人知。朝廷的一些大臣们都得他当做老师一样看待。他接受了范家的金子,连一句客气的话都没有说,这让范蠡的大儿子心里有点不痛快,暗自思量:“看来这老头也是一个贪财的人。”        而庄先生根本不想要他的一文钱,他是把金子当成信物。等事办成后,他是要知数奉还的。他和妻子说:“这些是陶朱公的金子,如果我以后死了,来不及交还他,你一定要替我交给他,一点也不要少。”庄先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去见楚王。楚王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韭常高兴,便向他请教治国之方。庄先生说:“我听说治理国家必须施仁政,最近我观察星象对楚国不利,大王需要注意。”楚王特别迷信,见他这么一说,立刻紧张起来,便问他如何办才好。庄先生说:“只有多办好事,不能办坏事,才能化解。”于是楚王便准备大赦,朝中一些重要的大臣已知道了,这其中包括那些受了范蠡大儿子贿赂的人。他们连夜找到他,告诉他这个情况,请他放心,他的弟弟很快便要出来了。        范蠡大儿子听后高兴极了:自己的弟弟就要出狱了。父亲不是担心我不能办事吗,我这不是干得很好吗?可是又一想:“我弟弟出狱,这是国王的恩典。那老头不明不白地收了我那么多的黄金,叫什么事?”他越想越气上心头,于是便登门去索取那钱财。        他找到了庄先生家,庄先生不觉一惊,问道:“你还没回去?”范家大儿子说:“我有些事还没来得及走。我听说国王将要大赦,我的弟弟马上耍放出来了,我特地来和您老辞行。”庄先生明白他的心思,便对他说:“你将带来的黄金带回去吧。”他倒不客气,便到后屋里取走了黄金。走在路上,他心想:“这次出来,黄金一点儿没有动用,却救回了弟弟,到家后爹妈会多高兴啊。”心中一喜,竟独自说出声来。庄先生在范家大少爷走后,觉得心里很窝囊:“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让这小儿辈耍弄了。”他咽不下去这口气。于是他又去见楚王,向他说:“我上次说的星象不好那件事,大王果真要用做好事来破这坏星象,这太应该了。可是我在外面到处听见人们这样说,陶朱公的孩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我国,他家出了许多钱来贿赂我们楚国的大臣。您知道陶朱公是一个十分富有的人,于是人们都说:大王您不是为了怜悯人民去实行大赦的,却是为了陶朱公的金子。”         楚王听了大怒:“陶朱公再有钱,与我有何关系?我们楚国难道缺少他那两个钱?”便下令将范家的二儿子先处死。然后才实行大赦。那位一向精明的范家大少爷这时可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他在回家的路上,失魂落魄地赶着牛车。父亲给他的黄金当然一点儿不少,可是他的车里又多了一祥东西,这便是他弟弟的尸体。        他回到了家,他的母亲和远近街坊看到范家二儿子的尸体非常悲痛,只有陶朱公二人不但不哭,反而大笑不止。人们问他笑的什么,他说:“我知道这小子这一去,他的弟弟死定了。他并非不爱他的弟弟,只是他不舍得花钱。他小时候跟我在一起,我们吃足了苦头。他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生活十分节俭。至于他的小兄弟,他出生以后便看到我万贯家财,只知道尽情地享受,出门骑良马、乘好车,花钱就似流水一般。我让小儿子去,就是看中他舍得用钱。可大儿子硬是要去,且用性命担保,便只好让他去。他刚一走,我便一直在等我二儿子的尸体回来。这是必然的结果,没有什么可悲痛的。”         范 睢:(公元前?~前255年),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因事为须贾所诬,被魏相魏齐使人笞击险死。后化名张禄,由王稽、郑安平帮助送入秦国。        他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公元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他主张远交近攻,歼灭敌国主力。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而且要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睢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一已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彼此都有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睢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也不再攻击秦国了。就这样,范睢瓦解了各国的合纵联盟。        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大胜赵军,范睢妒忌白起之功,迫使其自杀。推荐郑安平为将,王稽为河东守。后郑安平围攻邯郸失败,降赵。公元前255年,王稽又因“与诸侯通”之罪坐法诛,范睢谢病归还相印,不久即病逝。          范 增:(公元前277~前204年),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        范增是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        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项羽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        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于兵败,自刎于乌江。         范 丹:(公元112~185年),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        范丹是马融的学生。很有学问,很正派,不趋炎附势,违时绝俗,尝慕梁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李固、王奂友好。        汉恒帝时让他当莱芜长,因为母亲病故,结芦守孝,没有到任。后来在太尉府任职,自知性情急燥,不随合大流,腰中常佩带一块皮带子,以此时刻警惕自己。        当时臣官专权,侵犯了土族大地主的利益,于是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抨击宦官集团,后来有人勾结宦官,诬告他们“诽讪朝廷”,有二百多人被捕,后虽释放,但不得作官。这就是东汉时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范丹遭党锢之祸,逃遁于北方,用小车子推着妻子,或卖卜乡间,或在田间捡才拾粮,晚上寓息小店,或旅宿树荫,如此十余年,到了古皮城西定居下来,搭了几间草房子居住,相传称范丹居(庄)。现在仍有一块高地。范丹以打鱼种地为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有时家中断粮,民间歌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南皮民谚:“穷不过范丹,富不过石崇”。请他做官也不去。在南皮留传一些关于范丹动听传说。        儿子是活宝,石崇只有死宝(银子),范丹打鱼捞到宝贝被石崇骗去,孔子向范丹借粮等等。旧县志也记载范丹曾居住南皮。古皮城遗址西有一土岗,名范丹庄,传说是范丹的家。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         范 滂:(生卒年待考),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他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他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他疾恶如仇,为官清厉,任清诏史按察诸郡时,贪官污吏望风解印绶而逃。任汝南郡功曹时,抑制豪强,制裁不轨,结交士人,反对宦官。        汉灵帝即位的时候,窦太后临朝,封她父亲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尉。窦武和陈蕃是支持名士一派的。他们把原来受到终身禁锢的李膺、杜密又召回来做官。陈蕃对窦武说:“不消灭宦官,没法使天下太平。我已经是快八十的老人了,还贪图什么?我留在这里,只是想为朝廷除害,帮助将军立功。”        窦武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两人一商量,就由窦武向窦太后提出,要求消灭宦官。可是窦太后跟汉桓帝一样相信宦官,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陈蕃又向窦太后上奏章,举出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几个人的种种罪恶。窦太后仍旧把奏章搁在一边不理。这一来,倒是打草惊了蛇。曹节、王甫来个先下手为强。他们先从窦太后那里抢了玉玺和印绶,把窦太后软禁起来;又用灵帝的名义,宣布窦武、陈蕃谋反,把他们杀了。这样一来,宦官又掌了权,凡是窦武、陈蕃提拔的人统统被撤职。李膺、杜密被撤职回到家乡,一些名士、太学生,更加推崇他们,也更痛恨宦官。宦官也把他们看作死对头,找机会陷害他们。 有个名士张俭,曾经告发过宦官侯览,侯览一心想报复。正好张俭家赶走了一个仆人。侯览利用那个仆人,诬告张俭跟同乡二十四个人结成一党,诽谤朝廷,企图造反。宦官曹节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再一次下令逮捕党人。        汉灵帝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他问曹节:“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有什么罪?”曹节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想推翻朝廷,图谋造反,乱编了一通。汉灵帝当然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逮捕令一下,各州各郡又骚动起来。有人得到消息,忙去报告李膺。李膺坦然说:“我一逃,反而害了别人。再说,我年纪已经六十了,死活由他去,还逃什么!”他就自己进了监狱,被拷打死了。杜密知道免不了一死,也自杀了。        汝南郡的督邮奉命到征羌(今河南郾城)捉拿范滂。到了征羌的驿舍里,他关上门,抱着诏书伏在床上直哭。驿舍里的人听到哭声,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消息传到范滂那里,范滂说:“我知道督邮一定是为了不愿意抓我才哭的。”他就亲自跑到县里去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人,他见范滂来了,吓了一大跳。他说:“天下这么大,哪儿不能去,您到这儿来干什么?”他打算交出了官印,跟范滂一起逃走。范滂感激郭揖,他说:“不用了。我死了,朝廷也许能把抓党人的事停下来。我怎么能连累您。再说,我母亲已经老了,我一逃,不是还连累她吗?”县令没有法子,只好把范滂收在监狱里,并且派人通知范滂的老母亲和他的儿子跟范滂来见面。        范母带着孙儿随着公差到监狱来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范母说:“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够满意了。你也用不着难过。”范滂跪着听他母亲说完,回过头来对他的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旁边的人听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像李膺、范滂这样被杀的一共有一百多人;还有六七百个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杀,就是充军,至少也是禁锢终身。        只有那个宦官侯览的对头张俭,却逃过了官府搜捕。他到处躲藏,许多人情愿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他。等到官府得到消息来抓他的时候,他又躲到别处去。于是,凡是收留过他的人家都遭了祸,轻的下监狱,重的被杀,甚至整个郡县遭到灾殃。经过这两次“党锢之祸”,大汉朝廷里比较正直的官员都遭到沉重打击,大小官职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们的门徒包下了。         范 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著名西晋重臣。少年时游学于清河,于是迁家侨居。郡守命他为五官掾,历任河内郡丞。太守裴楷久闻其名,举荐为侍御史。调任上谷太守,遭遇丧事,没有前去就任。后来做了司徒左长史,转任冯翊太守,很有政绩,善于安抚百姓,百姓很爱戴他。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当时西部土地荒毁,少数民族时常侵扰,田桑欠收,百姓困顿凋弊,范晷倾心教化引导,劝勉农桑所辖地区百姓全仰仗他。         锦元康中期,加封左将军,卒于官。有两个儿子:范广、范稚。          范 广:(生卒年待考),字钟将,西晋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晷之子。被举孝廉,任灵寿令,不去就任。其姐嫁给孙氏,早亡,有个孙子名叫迈,范广一直抚养带他南奔,即使在盗贼四起的时候,始终没有丢弃。元帝承制,任他为堂邑令。县丞刘荣犯法当死,郡守让刘荣回原籍服刑。刘荣是本县人,家里有老母,很有气节,范广常常听凭他回家省亲,刘荣也会如期而返。县堂被野火所烧及,刘荣脱去刑械救火,事毕,又自我戴上刑械。后来天大旱,米贵,范广散发私家谷粮赈济百姓,用去了几千斛,远近流落的人都前来投奔他,当地户口增加了十倍。卒于官。         范 稚:(生卒年待考),西晋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晷之子。        范稚自小就知名,征召为大将军掾,早卒。有子名范汪,别有传文(见下)。         范 汪:(生卒年待考),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孙,范稚子。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东晋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晚年屏居吴都。善医术,常以拯恤为事。凡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之治疗,每多治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此书为唐以前研治伤寒较有成就的医学方书,于外科治疗亦有一定水平,并收集当时民间单验方,故陶弘景谓其书“勘酌详用,多获其效。”         范 宁:(生卒年待考),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著名东晋经学家。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 晔:(生卒年待考),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出生于官僚世家。所著《后汉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既是一位史学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少年明朝就博览群书,涉猎经史,善写文章,通晓音乐,还能写一手很漂亮的隶书,是个多才多艺的少年。十七岁时就踏上仕途。历任秘书丞、司马、新蔡太守、吏部尚书郎等,因在彭城王刘义康生母彭城太妃死时,饮酒作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历任南下郡太守、太子詹事等职务。范晔呕心沥血写成了《后汉书》包括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 缜:(生卒年待考),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 云:(公元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诗人。范云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后升迁为零陵内史,后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范云被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逝世后谥号“文”,终年五十二岁。        范云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谢□等友善,和何逊也有交往。他八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即善属文,文思敏捷,时人多疑为宿构。《文选》录其《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五言诗三首。《诗品》将其列之于中品,评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他诗中的一些好句,如“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燃。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等,风格明净,已经可以看到唐音的前奏。《梁书?范云传》记其有集三十卷,至今文章已亡失传几尽,诗尚存三十余篇,收入今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范履冰:(生卒年待考),河内人(今河南武陟)。著名唐朝时期重臣、史学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一同投宋,宋端拱初年(公元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8月2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公元990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二十一岁只身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知识。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改嫁到朱家,听罢方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继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在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的司理参军。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公元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今安徽毫州)节度推官,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着。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他在监理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建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在出巡江淮、京东灾区时,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积极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  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被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今浙江杭州)等地。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散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传世名句。其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而词仅存五首。  他撰写的著名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①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②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③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④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⑤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⑥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⑦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⑧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⑨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⑩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此后他又知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崑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其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四。他上继李、杜、韩、柳,下启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与穆修、柳开一起,为北宋的诗文化大革命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范中立:(生卒年待考),字仲立,陕西耀县人。著名北宋画家。范中立常往来汴京、洛阳。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        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厚峻拔之景象。亦擅画雪景。评者以为“得山之骨”。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他的时代较李成略迟,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1年)尚在。他的山水画艺术是在李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曾师法荆、关;但最后得助于终南山、太华山的真实的大自然。他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他在创作之前,对景凝想,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当时人称他“为山传神”。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卜居期间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观,从中寻求绘画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观察,以便触发灵感。后来终于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诗人。范成大是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但身处南宋初年,积弱之世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范成大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河南陵寝地,当时朝臣惧怕金人如虎,范成大慷慨请行,全节而归。范成大在朝,刚直不阿。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起复,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范成大从成都还朝,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执政仅两个月,便被御史以私憾攻击而落职。晚年告休归居苏州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词风清逸淡远,善写田园诗,《田园四时杂兴》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范成大不仅擅诗,而且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目前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朝王世贞在《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 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         范文程:(公元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范仲淹后裔,辽宁沈阳人。著名清初大臣。范文程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曾事清开国之四代君主,计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1661年,1643~1661年在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1661~1722年在位)。他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 ,更被视为文臣之首。范文程“年十八补秀才”,十九岁为沈阳县学生员。公元1618年后金(政权存在时间从公元1616~1636年为期二十年)挥兵攻占抚顺,当时范文程年仅二十一岁,与其兄文采(生卒年待考)共谒努尔哈赤 。因范文程为宋朝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的十七世孙,其曾祖范鏓(生卒年待考)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的进士,曾官至兵部尚书,《明史》有传,所以努尔哈赤曾对部下有言:“此名臣孙也,其善遇之!”然而,真正使范文程在政坛冒起的并非努尔哈赤,而是皇太极。范文程对大清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皇太极出谋设离间计,害死了大明朝的抗清重臣、著名将领袁崇焕,并献策收服吴三桂。        范文程在清政府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 ,据史籍《清史稿》记载:“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拖沙喇哈番,赐号‘巴克先’。复进二等精奇尼哈番”。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农历8月,范文程逝世,谥号“文肃“。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即范文程死后四十七年,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并在《明史》中明确为袁崇焕平反。        范文澜:(公元1893~1969年),字云台、芸台、仲云、仲芸,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绍兴人。著名当代史学家。范文澜于191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失掉组织关系,1939年重新入党。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并兼这两所大学的历史研究室主任。建国后,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唐朝佛教》、《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1969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附_毛泽东与范文澜:
        自北京大学毕业后,范文澜即留校任蔡元培的私人秘书,那时毛泽东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三十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工作,任主任。范文澜与毛泽东一样,也是高个子,还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两人每次交谈,他都很认真地倾听毛泽东的意见。有一次,毛泽东希望他组织研究室人员编写一部供干部学习用的通俗中国历史读本,字数要求在十五万字左右。范文澜回去后即作了布置,这就是《中国通史简编》的编撰起因。而参考资料,就是他带来的三十多箱书籍。         随后,范文澜拟了编写提纲,并就体例问题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向他再三强调,写中国历史要“夹叙夹议”。范文澜向毛泽东说要增加到二十五万字;写写又不行,又要求增加到四十五万字。后来党中央干脆说,你们写吧,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在范文澜主持下,经过两年多工作,《中国通史简编》终于脱稿,于1942年在延安出版。该书出版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对范文澜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        此外,范文澜对中国的经学也很有研究,1933年就曾出版过《群经概论》一书。他初到延安不久,即1940年夏,曾以《中国经学史演变》为题,在中央党校给学员讲课,毛泽东闻知,也来听讲。连听了两次,第三次因病未到,但他给范文澜写了一封信,云:文澜同志:提纲读了,十分高兴,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因为用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这是第一次。因为目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复古反动十分猖獗,目前思想斗争的第一任务就是反对这种反动。你的历史学工作继续下去,对这一斗争必有大的影响。第三次讲演因病没有听到,不知对康、梁、章、胡的错误一面有所批判否,不知涉及廖平、吴虞、叶德辉等人否?越对这些近人有所批判,越能在学术界发生影响。我对历史完全无研究,倘能因你的研究学得一点,深为幸事。致以敬礼!毛泽东        后来,范文澜照毛泽东所说,将提纲整理出来,连续发表在延安的《中国文化》杂志上,以后便形成《中国近代史》一书。范文澜在延安工作的马列学院后来改组为中央研究院,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当时,毛泽东曾委托他编选一本国文课本,供工农干部提高文化之用。范文澜接了这个任务之后,马上就与齐燕铭等人昼夜苦干,几个月内便把文章编选出来,并加了详尽的注释。毛泽东得知此书如此快速完成,非常高兴,亲为此书作序,在序中特意提名表扬了范文澜。后来此书便以《国文读本选注》为名出版。由于范文澜对毛泽东所交托的任务都极为重视,尽力完成,他又为了节约灯油,总在很微弱的油灯下从事写作,因此损坏了眼睛,有一只眼睛失明了。        约在五十年代末,范文澜根据自己在历史工作者会议上的一次讲话,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为《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不料,喜欢读报的毛泽东看到了这篇文章,立刻阅读起来,感到很满意。那时,恰好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58年5月5日~23日在北京召开。范文澜作为八大当选的候补中央委员,也出席了会议。毛泽东几次站起来说:“今天我很高兴,范文澜同志提出了‘厚今薄古’的观点。他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好。”        范文澜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毛泽东很赞扬这种提法,并说:“我还可以补充一个秦始皇,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1968年7月19日下午,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突然来到范文澜的家,对他说:“我爸爸叫我来,说中国需要一部通史,不仅是古代的、近代的,还要现代的,希望你能用新的观点,重新写一部《中国通史》。”范文澜说:“我的观点已经不行了,太旧了,怎么能写?”李讷说:“我爸爸说,如果你感到有困难,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就用你原来的那种旧的写法写下去。”        据曹靖华《往事漫忆》一文中说,毛泽东要范文澜写《中国通史》,大意是说,你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不管别人看法如何,你尽管按照自己的看法写下去。这一天晚上,范文澜很兴奋,一直在考虑毛泽东交给他的任务,在考虑如何写好中国通史,结果通宵失眠。然而,在那思想观点“日新月异”的年代里,任凭范文澜绞尽脑汁,还是无法跟上的。没过多久,1969年范文澜去世,此事也就搁下了。        毛泽东对范文澜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曾一读再读,并每每赞赏该书的资料丰富,曾说:“他的《中国通史》资料多,让人愿意看下去。”         范长江:(公元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今四川内江东兴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胡乔木曾说:“范长江深入人民当中,又有丰富的知识,他写的东西视野开阔,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应当提倡做范长江这样的记者。”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抗战中他是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泽东指挥三万余人打败了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当时他任新华总社总编辑,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李庄回忆说:“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召集我和长江等人开会。他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长江都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四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范长江带领的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培养年轻记者编辑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这时报社闹稿荒,当时正好放映前苏联影片《大转变》,是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范长江抓住这个时机,提出报社工作也要来个大转变,把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出采访,抓稿子。他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决胜于社门之外”。不少人对这个决策半信半疑,但范长江坚持不动摇。几个月后,稿子源源而来,报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塌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他还说,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范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他去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的一口水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迷。         范长江的儿子范苏苏说:“1972年10月12日,妈妈和我们兄弟几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要求解决我父亲的问题,把信送到了中南海。没想到,几天后,10月16日,也就是爸爸生日那天,毛主席在我们的来信上亲笔作了批示,认为爸爸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按革命干部对待。从此之后,我们全家的境遇才逐步得到改善。”        1978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胡耀邦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范长江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可以成为坚持真理,清正廉洁,正直正派的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范朝利:(公元1914~今),河南新县郭家河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1929年8月参加工农赤卫军。1930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第十师二十九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五十三团副团长,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参谋长,三八五旅参谋长,东进纵队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创建冀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历次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五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军副军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滑县战役、豫北反攻和鲁西南战役。1947年8月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和淮海战役,1949年初率部参加了渡江作战和进军西南、解放贵阳、成都的战役与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兵团第十四军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7月按大军区正职离职休养,并多方筹资支援老区建设,在家乡建起一所“八一希望小学”。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羊山集战斗》、《范朝利回忆录》等。         范 明:(公元1914~今),原名郝克勇,陕西临潼栎阳镇郝邢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任中共工委委员、书记,第三十八军教导队队长、直属搜索连连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处长,骑兵第六师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兼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书记、书记处书记,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一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后任陕西省第四届、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党的民族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为实现汉藏民族团结、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一生中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后改名为“范明”也是因毛泽东建议而为。著有《关于唯物辩证法与中医辨证施治的探讨》、《新西游记》等。
注_范明的名字:
       范明的名字是毛泽东定的。范明原名郝克勇,1914年出生于陕西省临潼县一个耕读世家。1926年郝克勇十一岁时,北洋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郝克勇的父亲郝鹏程当时是杨虎城的骑兵营长,任北城总指挥,重创刘部。刘镇华重金悬赏郝鹏程人头,并派人抄了郝鹏程在临潼的老家。郝鹏程一家五十余口,逃到耀州(今耀县)避难。郝克勇因此辍学,每天上山打柴。郝克勇上的山就是著名的药王山,药王山有一座供奉孙思邈的药王庙,庙门右侧有几块《千金方》石碑,已通读《四书》、《五经》的郝克勇经常在碑前研读碑文,久而久之将《千金方》背得滚瓜烂熟,据说已能为乡亲们开方子了。1928年,十三岁的郝克勇拜一位姓李的道长为师,白天随李道长游乡串户,治病救人,晚上李道长向郝克勇传授医术。       1930年郝克勇随大哥到上海读中学。肄业于东北大学。1938年郝克勇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三十八军从事统战工作,担任过三十八军教导队队长、直属搜索连连长,是中共三十八军工委委员,后来担任工委书记。       1942年12月,郝克勇在延安晋见毛泽东,在谈话中,毛泽东突然问: “郝克勇同志!你舅舅家姓啥子?”郝克勇答:“姓范。”毛泽东接着问:“是范仲淹的‘范’还是樊梨花的‘樊’?”郝克勇答:“是范仲淹的‘范’。”毛泽东说:“好,那就把你的名字改成范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回到延安,都必须改名换姓。”从此,郝克勇以“范明” 应世。         范子瑜:(公元1914~2002年),湖南张家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财政部巡视员,国有财产科科长、会计科科长,红军二军团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等职,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山城堡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旅供给部部长、师供给部副部长,晋西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部长等职,参与组织了冀中河涧、齐会、陈庄、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多次反“扫荡”战役和开创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方后勤保障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晋南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北军区晋南办事处主任、兵团后勤部部长等职,参与组织了绥包、大同、忻州、集宁、扶眉、兰州、河西等战役战斗的后勤保障,为部队赢得战役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糖业组组长,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第二物资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长兼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成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物资部部长等职务,对分管的物资、营房、军营绿化美化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军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晚年喜书法,在北京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其作品被誉为“具有较高的美学内涵”。2002年6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八岁。         范阳春:(公元1913~1994年),福建永定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一师司令部译电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部教导员、师卫生部教导员,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运河支队政治处副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后勤处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四十六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六军政治部主任。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通信兵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总参谋部通信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2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范忠祥:(公元1917~1993年),湖北省天门县聂范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27年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土地委员兼赤卫队队长,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红二军团、红二方面军战士、班长、排长、干事、宣传队队长、独立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团长、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前在战斗中负过三次重伤。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特务团政委。1939年11月4日,他和团长杨嘉瑞领受参加黄土岭战斗的任务。贺龙师长说:“给你们团一个艰巨的任务,配合聂司令员的部队去打阻击。你们思想上要有充分准备,敢挑重担,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配角。你们不要怕打硬仗,不要怕牺牲,你豁出去两个营也不要紧,回来我再给你们补充。”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特务团共击退敌人二十余次的进攻,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从而为全歼这股敌人创造了条件。他和杨嘉瑞抓住有利战机,利用夜暗秘密摸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猛扑敌阵,乘胜捣毁了敌指挥机关。后由于敌增援部队倍增,全团才奉命撤出了战斗。后任晋绥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独立第五旅旅长、第一野战军七军二十一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任解放军炮兵第四训练基地司令员(正军职),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5年任北京军区炮兵第一任司令员,1975年改任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82年按正兵团职离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3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范保顺:(公元1914~1987年),湖北省天门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八师便衣队分队长、连政治指导员,第八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师教导队区队长,冀中军区独立第五支队二大队政治委员,第一二○师三五八旅独立四团副政治委员,大青山骑兵支队一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四十四团政委、冀中军区独立七旅十九团政治委员、副旅长、旅副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八军二○二师副政治委员,第二○四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八军二○四师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7年9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范朝福:(公元1915~1993年),河南省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191712岁参加儿童团并任分队长。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政治部公务员、宣传员、红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队长、政治部民运副干事长、民运部群众武装科长、代理民运部长,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卫生处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及大山寨、苏家埠、七里坪等战斗。1932年底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到达川陕边区,参加了粉碎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和刘湘的“六路围攻”等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卫生队指导员,政治处民运股长。随部挺进太行山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齐坎村、野头、响堂铺战斗。接着在邯郸、刑台以东地区阻击日军进攻,并在南宫、威县、清河等县任工作团团长,壮大地方武装,坚持敌后斗争。仅1939年一次就扩兵四个营三千多人。1940~1944年任巨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41年冬及翌年春,日伪先后两次在巨鹿推行“治安强化”,部队损失很大,县村抗日民主政权全部遭到破坏。他依靠人民群众,利用地道隐蔽,顽强地坚持冀南抗日游击战争,日军曾以三万元巨款悬赏活捉范朝福。八年抗战时期,他与巨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二纵六旅十七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军政治部民运部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豫北战役、豫西战役、襄樊、淮海战役及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1949年4月,率部突破长江天险,进军大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军后勤部政委。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兼国民党起义部队七十二军政治部主任,负责整编改造工作。不久该部顽固者阴谋叛乱,他力战群匪,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同年7月任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监察委员。后调任海军威海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威海基地政治委员,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范普权:(公元1910~1991年),原名范则博,山东省庆云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27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校学生自治会主席,领导学潮,被学校开除。到北京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到天津市从事工会工作,任天津市赤色工会工委会委员。党组织被破坏后,到南皮县,以卖瓜子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1934年回家乡当小学教师,发展党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庆云县委书记,率领本县抗日武装发展起来的一百余人,二、三十支枪,参加中共鲁北特工委组织的第三十一支队,任政训处处长,1938年任支队政治部主任。范普权后来到冀南军区工作,历任冀南区二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2年到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到冀中军区,任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河北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1954年任宣传部部长。回国后,1957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群工部部长,1963年任北京卫戍区副政治委员,分管民兵工作。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8年被任命为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因病休未到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4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范富山:(公元1914~1996年),山西省定襄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定襄县自卫队总队部总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自卫队区队长,山西五台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共定襄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雁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晋军区独立二旅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一纵二旅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解放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一九六师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六军一九六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第四次战役。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副部长,铁道兵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范汉杰:(公元1895~1976年),又名范其迭,字汉杰,广东大蒲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
        范汉杰之父乃乡间文人,任小学校长多年。范汉杰少年时在其父创办的梓里公学就读,1911年夏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曾在东江、潮汕一带从事测量工作。1920年调任两广盐运使署缉私总稽九江缉私船管带,后又升任江平舰舰长。1923年转任桂军刘震寰部参谋、科长、支队长等职,官阶为上校。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办。时范汉杰从军多年,年龄也快三十岁,对是否报考有过犹豫。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范汉杰出于对革命的憧憬,还是去报考并轻松地被录取,是黄埔一期唯一上校生。        黄埔军校毕业后,范汉杰象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军中担任排、连、营职务,参加了讨伐陈炯明、邓本殷的一、二次东征。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因范实战经验丰富,遂被提拔担任第十师第二十九团团长,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升任团长的三人之一。范率部参加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和德安马回岭战役。同年10月升任第十师副师长。        1927年11月,宁汉分裂。汉方第一军军长陈铭枢、第十师师长蒋光鼐投奔蒋中正,范汉杰也随之离开武汉转赴南京,深受蒋中正器重,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者。是年8月,蒋中正下野,浙江警备师被改编,范汉杰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谋。不久,蒋中正重新上台,即派范汉杰去日本考察政治,军事,接着又转赴德国,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才回国。        1945年3月,他被正式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成为蒋中正嫡系中的心腹爱将。在孟良崮战役后,国民革命军吸取了七十四师被歼灭的教训,队伍采取了密集作战形式。在山东战场,面对人民解放军在山东的华东野战军,由于粟裕仓促兵分三路,令一纵、四纵向鲁南;三纵、八纵、十纵向泰安;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正面迎击范汉杰兵团。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山东的华东野战军有十二个野战纵队加地方部队六十多万兵力,而国民革命军总共才四十万,还分成了几路的情况,范汉杰迅速抽调出第五军、第七军和五十七、六十五、四十八、八十三、八十五师,聚集组成了强击集团,首先在鲁南合围了叶飞的第一纵队和陶勇的第四纵队,歼灭人民解放军二万余人。当第一、四纵队拼死杀出重围在鲁西南与第三、八纵队会师时,部队已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第三、八纵队也不顺利,在拿下国民革命军留下的空城泰安后,盲目骄敖,图谋济泞,结果损兵折将,丢掉了四千将士。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更是不妙,7月10日,令四个纵队消灭黄百韬的第二十五师,部队出发后才得知第二十五师和第六十四师已经靠拢,于是改变军令,转向胡涟的第十一师进攻,却不知胡涟在南麻一带早已防守严密,修造了极为精细的立体交叉阵地。粟裕的四个纵队仓促连攻了三天,毫无结果,黄百韬的第二十五师和六十四师又击其两翼,粟裕大败而退,士气极为低下。当此时,粟裕又得知第八师刚到临朐立足稳,遂攻临朐,谁知天不作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将士淹死者甚不计其数,加之第八师防守不弱,粟裕强攻五天,伤亡惨重,无果而返。这两仗下来,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损失将士四万余人。整个华东野战军共丢掉了近七万人马。粟裕和范汉杰的交手,显得毫无章法,输了再打,打了再输,直到丢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后才清醒过来,不得已主力退出鲁中。第十一纵返回苏中,第二、七、九、十三纵队进胶东。此次战役使范汉杰名声大振,被派往东北战场。1948年7月,范汉杰奉蒋中正命令,将驻锦州、山海关的国民革命军部队重新整编成新八军和新五军;9月被蒋中正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三大战役构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阶段,全部歼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辽沈战役是这三个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个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的先头部队到达北宁线开始(北宁线即北京到沈阳的铁路线),到1948年11月2日结束,前后历时五十二天,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月12日开始,到10月18日结束,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消灭敌人两个兵团,二十多万人,10月15日俘虏了在锦州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长春的“东北剿总”另一个副总司令郑洞国亦弃械投降。10月14日,林彪登临锦州城北四五九高地附近的帽儿山。这天,大风骤起,云烟茫茫。上午10时,林彪一声令下,总指挥部的总攻信号拔地而起。攻击锦州的战斗终于打响了。经过三十一小时的激战,到15日下午6时,全歼国民革命军锦州守军十二万人,人民解放军付出了伤亡二万四千余人的代价。         国民党上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兼冀热辽边边区司令范汉杰被俘后,押解到虻牛屯指挥部。望着在这间小土屋内的林、罗、刘三大巨头,他忍不住叫道:“真没想到,你们竟然就在这破房子里指挥打仗。”林彪冷冷地问道:“范将军对锦州之仗有何观感?”范汉杰长叹一声:“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扁担断了。”林彪又问:“那你对锦西战斗怎么看?”一提锦西,范汉杰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真想不通,从葫芦岛到锦州不足百里,六天六夜那,侯镜如率二个军另六个师,爬也该爬过来了,可就是只闻炮声不见人影。还有廖耀湘,停在彰武迟迟不动,真是岂有此理!”        第二阶段从10月19日开始,到10月28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在辽宁省西部的黑山、大虎山地区消灭了国民革命军一个兵团五个军十二个师约十万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沈阳、营口。消灭国民革命军将近十五万人。        整个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革命军一个“总部”即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四个兵团部即第一、第六、第八、第九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六个正规师,另有九个非正规师,全部为四十七万人。        1960年11月范汉杰获得特赦释放后,在1962年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曾撰写了《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1964年,范汉杰出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76年1月16日,范汉杰病逝于北京,终年八十一岁。后来,他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将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带往台湾安葬。         范 荩:(公元1899~1938年),丰城淘沙后坊村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一九八师副师长,抗日名将。范荩少年时在家中随父读书,成年后到南昌二中求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期间与陈诚、王东原、王育瑛等同学。       1922年,范荩军校毕业后,在广东黄埔军校先后担任过教官和第三期第七队少校队长等职。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十师第三十团团长。《聂荣臻回忆录》中特别写道:“十师三十团团长范荩,北伐中在河南打得很好,部队很有名气。范荩既是一位出色的团长,也是一位很忠诚的共产党员。”        1927年7月下旬,聂荣臻在九江向范荩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南昌起义的决定,范荩坚决拥护,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他领导的三十团团级以下军官全部是共产党员。南昌起义失败后,范荩带领部队转移,行军至进贤,却被蔡廷锴师部扣留,三十团不但全部被缴械,范荩等共产党员也被资遣还乡。周恩来、聂荣臻获悉这个消息,感到十分痛惜。聂荣臻曾动情地说:“那个三十团,是多么好的一支队伍啊,由于我们工作上的失误,竟被搞掉了,我们从南昌出发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痛心。”        回乡务农后的范荩,廉洁清明,平易近人,他在故乡的三年时间,常常替穷苦人说话。邻居范根生家境贫困,范荩无偿资助三百块银元为其治病。范荩的弟弟范叔秧,沾染上不少坏习气,范荩对他严加管教,使其改邪归正。他不忘乡邻的高尚情操常被乡亲们赞许。        范荩在家卧薪尝胆三载后,经同学刘鹰古、王东原介绍,张治中批准,再度出山,到长沙任湖南省保安处上校(人事)科长。         1937年,范荩前往武汉珞珈山参加将校训练班。“七七事变”后,范荩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九八师少将副师长,参加保卫武汉的抗日战斗。        1938年9月,他在湖北黄陂与日寇的一次激战中不幸阵亡,一代名将倒在沙场。范荩牺牲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被追认晋升中将军衔。国共两党人士纷纷吊唁,张治中将军也送了一副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可见对他评价之高。         在北京芦沟桥中国抗日英雄纪念馆中,范荩作为著名抗日将领,其生平和抗日英雄事迹被予以文字碑刻并附有个人照片,以供人们永远怀念。         范熙同:(公元?~1944年),女,河北永年人,著名抗日烈士。幼年在本县读书。1938年5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冀南平原,她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参加了当地的妇女救国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华北财经学校学习。华业后,曾任冀南军区后勤部审计科员、冀南银行会计科出纳。        1943年,到太行区银行总行工作。工作兢兢业业,生活勤俭朴实,作风清正廉洁。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积劳成疾,于1944年10月病逝。后与夫赖勤遗骨一并公葬于左权将军墓侧。1950年10月,被迁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范筑先:(公元1881~1938年),河北馆陶人,著名抗日烈士。1904年,加入北洋军第四镇,当备补兵、副兵、正目。后调入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深造,以优秀成绩毕业。后被提升为哨官、炮兵连长。        范筑先深感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渐发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国强兵,建立民国。因此,拥护辛亥革命。1913年后,范筑先任中央陆军第四师炮兵营长、补充团长、师参谋长和第八旅旅长。后因厌恶军阀混战,抛弃高官厚禄,辞去第八旅旅长职,回乡隐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图追求探索一条振兴国家的道路。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范筑先毅然复出,投入冯玉样部下,更名为筑先,表示其革命的决心,被冯委任为高级参议、汉中镇守使署参赞。1930年中原大战中,范筑先任冯部第一路军参谋长。1931年回山东,范筑先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参议。       1933年,范筑先被任命为山东省沂水县县长,第三路军指挥部军法处处长。他在任上生活俭仆,关心民众,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1936年,他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范筑先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员,遂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武装,保家卫国。同年10月下旬,日寇进犯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电令撤退,为范筑先断然拒绝。并在聊城主持部下开会,通过了给全国抗战军民的通电,被全国各大报转载。为坚持抗战,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领导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二十多个县的抗日政权,他亲自主办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组建了许多抗战群众团体,出版了《山东人》、《抗战日报》、《先锋月刊》、《战线》等刊物,使鲁西北成为坚强抗日堡垒。同年11月,日寇骑兵侦察队窜入堂邑一带活动,他率部队到溧水镇埋伏,全歼了入侵的日寇。       1938年3月,范筑先率抗日部队两次攻入日军据守的范县,歼灭许多日军。虽已年过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为配合中国军队作战,范筑先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寇土肥原师团。后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率军突入济南市。       1938年7月,在东阿县黄庄阻击日寇运输队,毙敌数十人,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十三辆及其他军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长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光荣殉国。为表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把年仅二十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都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表现了忠于民族,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11月,日寇调集大批部队,从济南出发,进犯聊城。14日,日寇将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围在聊城。范筑先率部应战,打退了日寇多次进攻。15日,日寇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队后强行攻击,双方血战多时,范筑先手臂负重伤,裹伤再战,终因敌众我寡,城门被日寇攻破。范筑先亲率余部与日寇展开激烈的巷战。战斗中,他身受重伤,壮烈殉国。范筑先牺牲后,国共两党都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范琴芬:(公元1920~1938年),女,湖南永顺人,著名抗日烈士。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11月,红二、六军团到达永顺时,范琴芬随母亲参加红军,被分配在龙家寨红军医院看护伤病员。不久,与母亲一同参加红二军团政治部李贞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并由李贞取名“琴芬”。1935年11月随红六军团宣传队参加长征。过雪山时虽然年纪小,但坚决不肯骑马,拉着马尾巴翻山。       长征结束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选为校俱乐部主任和青年干事。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任八路军三五九旅随军剧团团长,随军挺进敌后。部队行至河北平山县时,遇敌机轰炸牺牲。         范致中:(公元1915~1943年),山西芮城人,著名抗日烈士。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1937年4月,范致中参加本县牺盟会,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年秋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军就学于屯留县随营学校。        1938年,范致中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某部参谋,1941年初调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锄奸科,勤勤恳恳,努力工作。1942年春随太行第二军分区军政机关转移榆社,突遭扫荡回窜之敌包围,突围中被俘,押至太原。狱中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成立中共支部,组织难友与敌斗争。受尽严刑拷讯、百般折磨,1943年被迫害致死。         范振辉:(公元1903~1938年),福建寿宁人,著名革命烈士。家境贫寒,读完小学后,就走向社会,挑起家庭重担。1931年冬,加入“赤色农会”,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到寿宁南区开展革命活动。        1934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一团十六连宣传干事。同年5月,奉命到寿宁南区恢复党组织,重建第七支队,任支队干事。1935年3月,七支队改编为南区游击队,任指导员。8月,增补为中共闽东特委委员,兼任中共寿(宁)景(宁)庆(元)中心县委书记。南区游击队升格为寿景庆独立营后,兼任营政委。1937年4月,任中共寿景庆泰(顺)中心县委书记。1938年3月,在政和新康口战斗中被俘,后遭杀害。         范树民:(公元1920~1938年),河北馆陶人,著名抗日烈士。1936年,范树民随父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随父范筑先投身抗日。       1938年春,范筑先组织以聊城二中学生为骨干的青年抗日挺进大队,被任命为大队长。同年8月,为配合保卫武汉,鲁西北抗日武装组织了济南战役。范树民再三向父亲请缨杀敌。后率部到达齐河县坡赵庄时,突遭日伪军包围,双方展开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同二十名战士一起,英勇牺牲。         范春元:(公元1921~1943年),山西襄垣人,著名抗日烈士。范春元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1936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中学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弃学回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任王家庄中心校长、民革室主任、一、二区牺盟会协助员。        1939年,范春元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二区武委会主任。时值环境最坏时期,全区十八个行政村全被敌人“维持”,二区区公所也被迫转移到黎城县境内。在异常环境下,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反“维持”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就在十四个村发展民兵两千多人,带领这些民兵反“扫荡”打敌探,割电线破铁路,向敌伪展开游击战。        1942年1月,日寇三百多人进行年关扫荡,范春元领导黄岩、普头、偏桥等数村民兵,设伏于普头三里窑山上截击,打退了敌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同年5月先后镇压了郭胖牛等几名坐地大汉奸,打开了反“维持”斗争局面,各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村政权,二区区公所也由黎城返回原庄。其族兄范春泉为日伪县长,多次来人来函诱惑,皆遭拒绝,便下令悬赏捉拿。        1943年6月22日,范春元参加在米家坪召开的全体区干部会,研究武装保卫夏收工作,日寇特务发现后告密,日寇出动两千余人兵分三路包围米家坪,他率领部分干部群众向东山撤退,在百谷岭与敌遭遇,遂掩护群众转移到东沟一窑洞内。敌人追来,他持枪守在洞口,向日寇射击,打得敌人不敢前进。日寇组织机、步枪一齐射击,并趁势冲入洞里。肉搏战中,范春元被日寇用刺刀刺死。同时牺牲的还有米国珍、郭天有、武二昌等烈士。         范学勤:(公元?~1940年),著名抗日烈士。抗日战争时期,范学勤任国民党第八战区骑兵六军第七师二十团二连上尉代理少校连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多次参战,屡立功勋。        1940年1月31日,范学勤奉命率部在黄河后套地区南大地布防,此地仅为一寨外小村,没有可守工事,日寇五百步兵、三百骑兵、数辆战车联合向该阵地进攻。当时,他犯胃病,该连连长劝其后移休息,他奋然道:“倭寇深入腹地,乃国家之大病,吾宁牺牲个人之小病,以医国家之大病!“依然奋力指挥战斗,官兵莫不感动。众寡悬殊,率兵浴血奋战。日寇炮火猛烈,阵地上弹如骤雨,但大家毫不畏惧,自早晨到黄昏,退击了日寇多次进攻,歼敌数百人,该连也伤亡惨重。继而三面被围,局势危急,他激励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坚守阵地,并使空马撤退,与日寇继续苦战。后日寇蜂拥而至,他即振臂一呼,率先冲入敌群与日寇格杀肉搏,炸弹轰击,刺刀交锋,硝烟刀影,他与官兵毙伤日寇无数,终因寡不敌众,与阵地同归于尽。         范郁文:(公元1909~1939年),山西阳高人,著名抗日烈士。范郁文因家庭贫困,1926年高小毕业后,就到内蒙兴和县当小店员。1927年夏,被录取为小学教师,先后在本县谢屯、杨家堡等村任教七年。他诲人不倦,努力学习马列原著和进步书籍。同时,撰写、发表了一批研究农村经济,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压榨的文章。        1934年初,范郁文被推荐为县立图书馆馆长。聘请挚友任达之为馆员。利用县图书馆这块阵地,办讲演会,出墙报,组织街头演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把图书馆变成全县政治、文化活动中心。1937年6月,山西牺盟总会派张孝忠、秦述尧到阳高任特派员时,范郁文加入牺盟会。与任达之一起发起组织“读书会”、“抗敌救援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9月,阳高城沦陷,他也失了业。        1938年6月,察绥游击军挺进阳高北山活动。范郁文率先报名入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五支队政治处组织科长兼支部书记,察绥游击军纵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政治处总务科长。        1939年8月,范郁文因病在浑源南山三区熊沟村休养。11月11日,被白志沂(伪山西第十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乔日成(应县伪军头目)的部队抓走。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11月15日晚,日伪军把他押到马牙寺村,用铡刀肢解杀害。         范克明:(公元1918~1942年),山西新降人,著名抗日烈士。1937年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战争。        1940年4月,担任太岳决死队五十七团二营教导员,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开辟岳南中条山根据地的多次战斗。是年9月25日,奉命率部截击增援榆社县日寇,击毙日伪军两百余人,缴获长短枪八十余支,击毁汽车两辆。11月30日,指挥二连在沁源陈家岭坚守某高地一日余,日寇多次强攻不下,受到团部表彰。         1941年4月,奉命转战岳南,立脚未稳,即遭日寇包围,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突破缺口,冲出包围。1942年6月,率部到翼城、曲沃一带打击日寇,保卫夏收。完成任务返回驻地途中与日伪军遭遇,在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范廷兰:(公元1903~1938年),河南温县人,著名抗日烈士。早年为谋出路,投入镇嵩军当兵。后积功升至郑州卫戍司令部副官长、陈留县政警队队长、温县第二区区团长等职。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革命军队退守黄河以南。他遂奋起组织温(县)、武(陟)、沁(阳)、博(爱)等县数百抗日健儿,组织义勇队伍,依仗地形熟悉,采取游击战术,袭扰日寇。其中温县北平皋阻击战、沁阳马冯蔺战斗,均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后所部被编为豫北别动队第八大队,任队长。旋调任温县国民抗日自卫团司令、豫北别动第五总队总队长。同年底,奉命率部移防修武五里源。        1938年春,日寇企图进击太行山区留守的抗日军队,确保平汉、道清两线的安全。时奉命进驻修武外窑,固守阻敌。3月28日,日寇集修武、薄壁等处兵力千余人,包围了里窑、外窑,遂率部奋力杀出重围。不料又遇日寇增援部队,再次陷入被围境地。双方激战至次日,所部官兵终于突破日寇最后一道防线,自己亦伤亡惨重。当发现驻守修武西涧的第九十七军姚团尚未冲出包围圈,便执意返身解救,再一次带兵冲入重围。时日寇兵力猛增,并以大炮轰击。他冒着炮火弹雨挺身射击,不幸中弹殉国。         范江富:(公元1904~1938),福建寿宁人,著名抗日烈士。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任农民武装“红带队”队长。敌人三擒其父,五抄其家,他毫不动摇,并把胞弟继富也动员走上革命道路。        1933年6月,任寿宁第一赤卫连副连长。1934年2月,南区游击队升格为寿、景、庆独立营,任营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受组织安排,带领游击队,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8年3月18日,在政和新康口对敌斗争中壮烈捐躯。          范守仁:(公元1912~1942年),山西长治人,著名抗日烈士。穷苦农民家庭出身。高小毕业,当过工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任编村牺盟秘书。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四处奔波,宣传抗日,组织武装,不到一个月就组织起一支百余人的农民自卫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支部书记。不久升任区委书记,率领抗日军民参加了反九路围攻。粉碎日寇的九路围攻后,调中共长治县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副部长、部长。        1939年年底,阎锡山媚日反共,依靠顽固县长,破坏抗日运动。他坚决斗争。他带领一百多名抗日救国会代表到专署请愿,揭露反动县长的罪行,迫使专署下令撤了原县长,建立了抗日民主县政府。        1942年2月,调武工队任政委,率领部队深入敌占区,打击日伪军。8月,率武工队宿营于长子县东南沟,被日伪军包围。在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         范汉卿:(公元1890~1939年),北京人,著名抗日烈士。东北讲武堂第一期,历任东北军连长、营长、吉林第二团团长、骑兵第十四团团长、第六旅旅长、骑兵第一师师长、彰德石家庄警备司令、警备第四大队中将队长,东北军总部北平军分会绥靖公署中将参议、忠义救国军十路司令等职。        1939年8月,率部与日寇战于河北安次均口村。虽予日寇重大杀伤,终因孤军进入,后援不继,壮烈殉国。         范立轩:(公元1896~1942年),河北威县人,著名抗日烈士。1923年,毕业于直隶大学医学院,后任天津杨村民众教育馆健康部主任。1928年,任邢台华北兄弟医院医生,后任东北军军医。因憎恶旧军队,辞职返乡,自备药品,为乡亲解除病痛。       “七七事变”后,他与任丹需、董良卿等将威县五区民团改编为抗日游击队,他任医务主任。1938年,被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聘为医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后,建立了行署医院,任院长。在战斗频繁、人才和药品奇缺情况下,他到处聘请医护人员,添制药械,很快健全了机构,并在农村设立了隐蔽的住院病房,确保伤病员的安全。         1942年,主持开办了医务训练班,积极培训医务人员。因劳致疾,1942年2月在家休养,常以耽误工作为憾。病情稍有好转,即返回医院,继续主持医务训练工作。4月29日,在日寇“扫荡”中壮烈殉国。         范乐春:(公元1903~1941年),女,福建永定人,著名抗日烈士。出身贫苦。1927年受张鼎丞的教育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6月,参加“永定暴动”。        1929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入闽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溪南区妇联主席。10月,任县妇联主席,1930年2月,当选为永定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主管青年和妇女工作。1930年9月,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土地部长。1937年8月,调回永定,任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代理中共永定县委书记,曾主持纠正全县“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的“左”倾错误。同年11月,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3月,出席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省苏维埃政府执委、土地部长,后又任省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在福建省妇女生活委员会成立时,当选为主任。在任土地部长期间,曾随毛泽东到才溪乡调查。        1934年春,调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任优待红军局局长、主力红军长征后,1935年1月,跟随张鼎丞回到永定,出席了闽西南地区党政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妇女部长,此后参与领导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开始,出任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新四军二支队永定留守处负责人。         因积劳成疾,1941年5月,病逝于西溪白叶湖山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范方士:(公元1917~1945年),山西芮城人,著名抗日烈士。“七七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3月芮城沦陷后,转道西安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派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河北省武安县一带从事党的工作,发展武装力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42年初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某团营教导员,同年4月率部参加浮(山)翼(城)战役,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为击溃阎锡山六十一军四十八师做出了贡献。        1944年5月奉命随军南下,建立抗日根据地,严厉打击日伪军。1945年5月随部队转战大别山,在与日寇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范子侠:(公元1908~1942年),江苏丰县人,著名抗日烈士。高等小学毕业后,入中学半工半读。入东北军当兵时,被选进天津东北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东北军历任参谋、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所部调往江西“围剿”红军。因不满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当局压迫,愤而辞职。        1933年5月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团长。率部参加收复康保、沽源、多伦等地的战斗。        1935年参加绥东抗战,打入伪军内,任营长。在百灵庙之役策动全营起义,并迫使师长及全师反正。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出狱。随即奔赴河北无极、藁城、新乐、行唐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义勇军。        1938年初指挥义勇军打垮日寇的进攻,击毙山原大佐。不久率部转移到豫北一带,任国民党冀察战区游击第二路副指挥兼第二师司令员、豫北第二区指挥官兼第一战区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员,协同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军。        1939年接受八路军的指导,将所部改编为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司令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率部移至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附近。5月上旬指挥部队参加白晋铁路破击战。不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十旅旅长兼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巩固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2月12日在河北沙河柴关反“扫荡”战斗中壮烈捐躯。遗体葬于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范 煌:(公元1913~1944年),山西万荣人,著名抗日烈士。著名兽医范香亭之子。读完4年初小后,在大谢庄和通爱村私塾拜清末举人李毓云为师,酷爱古文与书法,尤喜史书。之后相继毕业于临晋县蒲坂中学和太原成成中学。       1938年春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随军到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军区抗日根据地工作,相继转战豫东鲁西一带,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等职。       1944年在国民革命军大规模“清剿围攻”中突围未成被俘。他慷慨陈词,谴责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战、制造分裂的滔天罪行,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范 易:(公元1901~1928年),四川富顺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后考入富顺中学。1919年,随叔父到成都,考入第二届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向往革命。        1920年12月,经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留学期间,在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帮助下,潜心研读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4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随聂荣臻等二十余人,赴前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春,转入前苏联红军学校,学习研究军事。是年10月,奉召回国,被派往开封等地从事学生运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火种。同年底,调中共豫陕区委任委员,在工人中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2月,任中共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1927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是年9月,调中共豫南特委,任组织委员。        1928年2月,在任中共豫东南特委委员期间,具体指导中共商城县委工作,开展兵运农运斗争,组织发动革命武装暴动,建立了临时革命政权豫南革命委员会,担任豪绅地主审判委员会委员长。同年3月18日,在潢川大荒坡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在对国民革命军作战突围中,被俘遭杀害。         范 合:(公元1920~1943年),河北献县人,著名抗日烈士。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幼年读过私塾,因生活所迫退学去内蒙一家工厂当学徒,后又因受伤回乡以教书度日。这期间,在进步教师周荣的影响下,开始寻求革命真理。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由组织派往山西学习。1938年冬,奉命回家乡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以自家为基地建立了第一个堡垒户,并相继组织了彭村、柳抗、南庄等几个重点村的抗日群众组织,还建立了第一支区游击队,创建了五区抗日根据地。曾任中共第一区委书记。        1940年,调任五区社会部长。又任献县公安局长。他认真发动群众,积极开展镇反、锄奸、反霸斗争,因此,成为日寇抓捕的主要对象。        1943年,因叛徒告密,在赴南成参加县委召开的会议时,与日伪军遭遇。激战中,壮烈牺牲。         范 平:(公元1916~1940年),山西夏县人,著名抗日烈士。幼年在本村上小学。1929年入曹张镇县立第二高小。1932年到运城菁华中学读书,1935年考入运城师范。        1937年,范平参加革命,领导学生运动,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范平上中条山参加夏县抗日游击队,任指导员。同年去延安学习。1939年7月,任大怀左县委书记。他深入基层访问各阶层群众,宣传抗日,广交朋友。9月,组建大怀左行政委员会(区别于阎锡山的县政府)。在我方活动的中心区建立村政权;在距日伪军较近的村庄建立“两面”政权,同时开展争取伪军的工作。直属大怀左县委领导的三支队三连连长张某,腐化堕落,范平多次对其进行过批评教育,但张某怀恨在心,决意叛变投敌。        1940年2月的一天,趁县委在左云冯家窑开会时,张某指使部下,将范平杀害。         范宰宇:(生卒年待考),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政治作战部政治作战学校校长。
         范 庭:(生卒年待考),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豫北别动第五总队队长。

         范玉书:(生卒年待考),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第八十六军副军长。

         范祚胤:(生卒年待考),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防部”人事次长室处长。
  
        范宝华:(生卒年待考),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参谋本部通信电子资讯参谋次长室系统资讯处处长。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全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江上渔者》全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苏幕遮》全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渔家傲》全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御街行》全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岳阳楼记》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