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腕与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9:40:57
    提笔作书,是应该悬腕呢,还是应该以肘着案?通行的看法是:大字应该悬腕,小字大可不必。但是细究古人的主张似乎并不是这样。
    宋人米芾在其《提笔法》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米芾见伯修父子以腕着纸写字,批道:“以腕着纸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伯修父子以为有道理。但是若要笔端有臂力必须悬腕,就是将肘提离桌案,使整支手臂能自由活动,这样能写小字吗?便问:“提笔(即悬腕)亦可做小字呼?”米芾笑而不答,提笔写了一通蝇头小楷,是位置、规矩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笔法。米芾答曰:“无他,自今以后每做书,无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这显然是在告诉伯修父子,今后写小字也要悬腕。
    较米芾稍晚的姜夔在《续书谱》也说:“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古人在论书中的“腕”指称的实际上是小臂,“以腕运笔”就是用小臂运笔。这当然要将肘部提离桌案了。姜夔的主张实际上也是悬腕。
    明人徐渭的见的犹为深刻,他在《执管法》中说:“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耳。小大诸字皆用此法。”他特别批评了所谓的“悬腕”:“近来又有以左手搭桌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背上……,此则今日之悬腕也,比之古法非矣。”那么真正的“古法”是什么样子呢?他接着说:“然做小楷及中品小草(中等品位的小字草书)犹可,大真、大草必高悬 手书。”“高悬手”一定要提肘,就是悬腕。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如欲立志争衡古人,小大之字皆须悬腕,以求古法。”字无古法便不是书。言外之意即不能悬腕终修不得正果。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知古人的成就都是从悬腕中来。仔细品味古人名家名帖,可以验证此言不虚。
    米芾、徐渭都是风规当代,名垂后世的大家;姜夔为词名所掩,书名虽不及二人,但其书法造诣足称当时。他们的话都是以身说法,应该可信的。
    那么做为后学,我们当何去何从呢?这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定位了:你是想成为争衡古人的书家呢,还是想成为随波遂流的时尚书家。
    为什么不能悬腕便不能争衡古人呢?古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无臂力”,无“古法”的层面上,无法通透。这是历史的局限。以我们今天的文明来认识这个问题,就容易得多,道理是这样:无论枕腕或提腕,或腕或肘总有一处支撑于桌案之上;根据机械的原理,笔锋的运动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在竖直方向上,只能做弧线运动。无法写出等力度的严格意义上的直线,这在审美效果上必然造成缺失;而且笔锋的运动周径也受到严格局限。这两点是造成“无臂力”的根本原因。审美上有缺失,又无臂力,何谈争衡古人。所以有志后学一定要“小大之字皆须悬腕”。
    说到以悬腕做小字,就是要以大臂的力量将小臂及执笔的指和掌悬起,并稳住,这已实属不易;还要以大臂的力量来挥运笔锋,使其在精微得近于微米,忽米间做翻复顿挫,这可能吗?在你没有亲眼 目睹能者做书的情景,在而试着自己去做时,十有八九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至少是“我”做不到的事。难怪前面提过的伯修父子,见米芾提笔做字而“相顾叹服”。然而世上能有几人能如伯修父子那样幸运,能亲眼目睹大师的示范。所以要想真的学成悬腕,除要有理性认识之外,更需相当的胆魄。   
    说到胆魄,我们不能不提及元代大书家鲜于枢说过的一句话中连说三个“胆”字的故事。据《翰林要诀》记载,事情的原委是这样:陈绎曾向鲜于枢请教悬腕做书的方法,鲜于枢瞑目伸臂曰:“胆,胆,胆。”鲜于枢是与赵孟 齐名的书家,他的草书成就之高赵孟 曾自叹“不及远甚。”我们看他的传世书作《苏式海棠诗》、《行草唐人诗十二首》,的确超凡脱俗。我们要说的是他连说的三个“胆”字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有的学者曾解释说是“要大胆落笔”的意思。这显然是今天的主流看法。,因为至今我还末见有批驳的文字。
     那么鲜于枢就是在告诉陈绎曾,“你尽管咋着胆子落笔就是了。”
     我决不相信这是鲜于枢的原意。想想看,如果事情真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古今以来可以名垂后世的书家少之又少呢?难道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及其子子孙孙普遍地胆子小到提笔不敢落纸的地步吗?显然鲜于枢所说另有深意。是什么呢?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胆魄。胆魄是什么,胆魄是坚强的自信,是顽强的毅力。因为真正练就一手悬腕的本事,是要经历一段相当艰难、相当时日的历程的。没有足够的自信,不足以克服对困难的畏惧;没有足够的毅力,不足经战胜时日的磨难。今之理论家们多不谙书法,他们没有学习悬腕的经历,所以不知学习悬腕尚需要勇气。鲜于枢则不然,鲜于枢是过来人,他深知学习悬腕勇气是关键,所以他连连喊出三个“胆、胆、胆。”其意正是在于对勇气的强调。
    今人不究其实,望文生义,将鲜于枢对包含自信、毅力的勇气的强调附会为教人“大胆落笔”,真真是古人文学点评中所谓的“点金成铁手”者也。
                                二00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掘人于寻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