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32:25

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1)

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77;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越是有钱的人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越轻,越是贫困阶层所承担的义务反而越重。1996年,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40%的富有阶层所纳税额还不到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1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界发生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大论战。


                 

毛泽东与改革开放



               

   作者:伍迪希(香港学者)2006-9-9



    众所周知,中国近年成功发展建基于“改革开放”。谈论“改革开放”的历史,似乎没有甚么人会想到毛泽东。
   在大部份人眼中,毛泽东代表的是“自力更生”,“闭关自守”,和“改革开放”完全对立。但若大家细心思考到底70年代出现了一些甚么国内及国际上的有利条件,令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能顺利推展,和研究毛泽东在其晚年近乎独排众议地推行的一些影响深远的国内和外交政策,便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笔者曾在《毛泽东的教育奇谋》一文中提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其实很重要地建基于在毛泽东一力主催下,文革前夕开始实施,其后一直推行的普及基础教育政策。而领导“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复出掌权,其实离不开毛泽东的决定。
    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晚年的外交政策,到底有否,或如何,为其毕身追求的中国现代化革命事业在其身后得以继续发展埋下伏线?
    中国文革期间高调反美,反资,反帝。而毛在文革时故意将年青红卫兵以群众运动把当权派拉下台的消息发布至外国,导致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都关系紧张。(因西方政府害怕“文革”的传播会为60年代西方世界左翼年青人示威浪潮火上加油。)但毛后来却于1972年突然和依靠打击美国国内亲共份子上台的大右派尼克松总统握手言欢。历史资料显示,毛泽东和周恩来当时是抵挡着国内的强力反对而和美国开展合作关系。到底毛这些十分矛盾的行动背后真正动机为何?
    不少评论说中美当时开展接触主要是因为中国面临苏联入侵威胁而有求于美国。但他们忽略毛文革间高调反美时,美国却反而开始抛弃过去敌视中国的态取?966年2月,美国国务院表示准备容许中国记者访美。1967年7月约翰逊总统更表示愿意和中国讨论核不扩散等重要问题。尼克松亦早在当选美国总统前的一年,1967年10月在“外交季刊“(ForeignAffairs)中便表示要和中国加强联系。而毛泽东似乎为回应美方示好,在1968年三月要求中国有关机关不要把革命讯息传到外国。
    另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期八天,是当时历史上美国总统离开本土为时最长的一次访问。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综合国力和西方工业国家相比,天差地远。若非美方当时有求于中国,美国总统是绝不可能在未有中国领导人到访前对中国作出历史性访问。
    对美国来说,除因为从越战中顺利脱身需要中国配合外,还有什么重要原因,促使其积极拉拢中国?若果是为了要中国在美苏对立中站在美国的一边,为何美方不在五十,六十年代积极拉拢?是什么事情出现了变化,令美国需要在外交政策上作如此巨大的转变?
   “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是指中国对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在投资上开放。所以“开放”的突破其实始于尼克松访华。在‘大阿哥’开始主动向中国示好后,其它西方国家便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建交,到中国投资,为中国带来现代化所需的先进科技。
   毛泽东这位杰出的策略家,到底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下,以弱胜强,充分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为中国争取到难得的政治及经济战略利益,现代化所必需的发展机遇?
    社会发展,物质繁荣,但伴之而来的却往往是精神空虚,迷失方向。人们似乎未能好好善用提升了的物质水平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断追求物欲,变成舍本逐末,往往带来更大的困扰。

   研究物质基础薄弱的六,七十年代的一段历史,其实可带来重要的启发。
    谈六、七十年代,中国要谈毛泽东,而西方便不能不提嬉皮士和英国著名乐队披头四(Beetles)。
    既不唱歌,亦不留长发的毛泽东其实和披头四有一点十分相似,他们都是六十年代年青人的偶像。
    在红卫兵眼中,毛泽东就如同英美年青人眼中的披头四乐队,代表年青人的追求和他们对旧制度的反抗。其实许多中国人没有留意的是,毛泽东当时不只是中国年青人的偶像,亦是许多西方及发展中国家左翼青年的偶像。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当时都倾慕毛及文革。西欧不少“毛派”左翼政党更被中国文革鼓动起来。他们都是欧洲六,七十年代示威浪潮的中坚份子。而当时整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都受到这次左翼浪潮的冲击。
 披头四和嘻皮士文化,反建制的左翼思潮和示威浪潮到底为何会在六,七十年代在欧美流行的兴起?然后为何在八十年代转趋沉静?
    答案是“青年膨胀”(YouthBulge)
    其实欧美六,七十年代不少重大的国内外政策和社会现象,都有青年膨胀的影子。人口学上的青年膨胀是指年青人占人口高比例的情况。历史上不少重大事件,例如法国大革命,1848年多个欧洲国家的革命剧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30年纳粹在德国上台,都和青年膨胀有关。急剧增加的年青人口,削弱建制的权威。大量的年青人很容易被新观念,异端思想或宗教所吸引。而由于年青人都普遍无家庭负担,工作又不固定,所以很容易会被动员参与一些社会或政治冲突。欧美在1945年二次大战后,十数年间出生率大幅上升,便相继在60及70年代出现“青年膨胀”现象。美国二战结束后便出现了为时18年的高出生率期,着名的婴儿潮便指1946-1964年间出生的人口。在1964年高峯时,美国人口中0-20岁的便占总人口高达40%!而英国及法国在60年代0-20岁人口约占总人口达30%。
    面对如此巨大的青少年和儿童人口,而成年人相对较少的情况,一方面成年人难以分散精力应付这么多的青少年及儿童。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短时间内很难大幅增加以满足需要,以法国为例,1954年高校约有140,000学生,1961年上升至200,000人,而1968年更上升至500,000人。教育资源的短缺很容易激化天生反叛的年青人不满。
    而再加上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很难短时间内为大量毕业生创造满意的就业机会。因而更突显教育资源对他们将来就业的影响。年青人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便很容易演化成示威抗议。所以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示威浪潮是无可避免的。
    欧美的高出生率在1964美国推出口服避孕药及投入越战后便大幅下降,因而八十年代初”青年膨胀”便完全退潮,而年青人示威浪潮亦不再出现。
    而在六,七十年代年青人同样占人口颇高比例的计划经济国家,由于工作岗位数目由国家随意增加,就业由国家分派,和学生就读科目、学校无关。不同岗位工资差异不大,更大大降低了年青人对工作的期望。所以便避免了同样的危机。
    己公开的的历史档案隐约显示,毛泽东当时抓住了西方国家面对这乱局的机会。
    1960年,毛开始对美国政府采取敌视态度。把美国种族问题与对“美帝“的斗争拉起来。另一方面又和苏联公开分歧。1963年八月,毛发表了一篇支持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言论,首次公开反对美国介入越南。毛在1965年11月会见日本左派访客时亦谈及其对美国国内反越战运动和黑人学生示威的分析。而在同年夏天会见法国戴高乐总统特使,文化部长,著名作家马尔罗时便说自已将要“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后来这位左翼的马尔罗在1967年在法国公开发表当年与毛的这番谈话,大大增强了法国左翼青年对毛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