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6:45:20

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2)

作者:伍迪希(香港学者)

              研究当时西欧情况资料发现,1967-1969年在意大利,法国等地发生的示威主要由中学开始,然后发展至大学。抗议焦点都在教育改革。示威学生其实都是得到毛泽东,胡志明及卡斯特罗的启发。而意大利更陷入连串的罢工,示威浪潮达十年之久,国家弄得四分五裂。参加者包括工人,学生,左翼,右翼等不同阶层:
    而法国1968年五月更发生了一连串令全国陷入了两星期瘫痪状态的示威,这次群众运动由左翼青年发起,“毛派分子”是主要的发动者之一,其中一句著名口号便是“比毛更红”。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就是一位左派,他和毛派份子有密切关系。该示威浪潮间接导致右派的戴高乐总统在一年后下台。
    在日本,左翼学生亦要求教育及政治改革,1968年6月便有60间大学被学生占领,其后示威不断升级。1969年的入学考试甚至因而取消。
    浪潮席卷西欧,而东西方冷战桥头堡的西德1969年左翼政府上台更是对美国势力的严重挑战。西德在六十年代因左翼思潮影响而出现了倒向苏联的倾向。令美国在全球战略上面临了巨大的困局。在1965年后,德国出现了一个左右翼共同执政的情形,而外交部长布兰特便开始了一些亲东欧的政策。随着法国在1968年5月出现的示威抗议,欧洲左翼冒起,德国在1969年出现了一个四十多年未见的左翼政党执政现象,执政的便是社会民主党(SPD)。总理布兰特上台后,政策便大幅倒向亲东欧及苏联,以期东西德早日走上统一。1970年西德便和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其后并把关系发展至东欧各国。1971年9月,布兰特在克里米亚和布里涅列夫进行“私人会面”,事前并未同西德的西方盟友协商。美国国务卿,犹太人基辛格就曾谈及当时情况令美国十分担忧。
    而在法国方面,1958年戴高乐总统上台后,即采取和美国对抗立场。1960年,法国成功引爆核弹,1964年法国海军退出北约舰队,1966年戴高乐更迫令驻法北约部队(大部份为美军)全部撤离法国。
    在这种情况下,若西德完全倒向苏联,东西德真的统一,北约组织便面临瓦解。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利益便受到严重威胁。欧洲人口比美国多,工业水平一点都不落后于美国,欧洲若一旦和苏联结盟,对美国全球利益的影响可说是灾难性的。为了制止这种趋势,美国便只有与中国合作,利用中,苏长达六千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来牵制苏联。对其在欧洲的扩张带来压力。
    实际上,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后不久,国际形势便朝对美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来说,72年开始与美国合作抗苏为中国现代化带来必须的外国技术。反映毛泽东善于观察形势,把握罕有的重大战略机遇。其实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就提出重要的“一边倒”理论,意即需在美苏之间选择其一为结盟对像,以获取外国技术。从49年时的地缘政冶角度出发,和中国远隔太平洋的美国其实比苏联更乐于提供先进技术,因获得技术的中国可有效地牵制苏联,而不会对美国本土构成任何威胁。而对苏联来说,中国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美国入侵的屏障,所以始终不会愿意向这人口比之多超过一倍的邻国输出甚么重要技术。但毛泽东最终决定和苏联结盟,除因为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外,很可能是考虑到当时苏联刚从二战中恢复过来。在这时侯过早地和美国结盟,便完全窒息了苏联的发展机会,中国对美国的利用价值亦很快消失。
    五十年代暂时和苏联结盟,六十年代终止合作但又不和美国结盟,除令解放初期的中国获得一些基础工业科技外,其实亦为苏联提供了防止外敌入侵的屏障,令苏联获得五,六十年代高速发展的机会,为社会主义阵营在殖民地独立浪潮中注入动力,推动左翼思潮的迅速冒起,进一步造成美苏抗衡的局面。
    1959年赫鲁晓夫向美国摆出缓和姿态,及要求在中国内建立供苏联远东舰队使用的无线电台后,毛泽东便断然在和1960年与苏联决裂。这除了基于中国国家安全考虑外,亦因为当时美苏合作便意味着欧洲被完全边缘化,而世界势力便全由美苏两国瓜分。欧洲和中国亦会沦为美苏的附庸。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只有美苏拥有能使用的核阻吓力量,而英国的核武技术是由美国提供。所以美苏缓和下的中苏合作,对中国是完全不利的。

    72年开始中美合作,一方面由于6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和文革中出现了重大的权力交替后,中国因“开放”而沦为半殖民地的风险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国际战略平衡中亦多了法国这新兴核大国可供结盟,中国60年代获得的核阻吓又令苏联不敢以发动对华战争来妨碍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无需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及支持便能对苏联带来致命的核打击,意味着苏联不可能透过和美国达成秘密协议来保障其在中苏冲突中免受灾难性的伤害。
    1972年其实是透过和美国展开合作,开始吸收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最佳时机。中国经过60年代毛泽东“人多好办事”号召后,人口己接近九亿。由于中国领导层内有亲苏倾向的都在文革中失势,人口只有二亿四千万的苏联若入侵中国,在传统战争中必定失败。而美国由于极需中国牵制这在60年发展速度比美国还高,唯一能与其平起平坐的苏联,和把部份生产基地转至中国和东南亚,以缓解70年代国内高通胀压力,亦不可能放弃与中国结盟。
    从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因而丧失美苏较量中的利用价值,美国转而对中国不友善看来,文革间毛泽东排除亲苏阻力及1972年与美国开始合作,可说是令中国坐上现代化的“末班车”。因为若推迟十年,中国便不可能在苏联解体前建立起足以吸引西方资本集团,占世界人口20%的市场经济。而中国90年代及以后的现代化发展便缺少了此一极重要的和平保障。
   毛泽东文革间身穿红卫兵服饰,看似冲动冒进。其实毛是历史上罕有头脑冷静,思想周密,但深懂如何打动群众内心的策略家和宣传大师。
    讨论苏联解体,很少人谈及赫鲁晓夫。其实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罢免,早为91年苏联解体埋下引线。当时毛泽东有否预见此一结局?现在无从得知。但1959年赫鲁晓夫尝试与美国合作,肯定令毛提高了警觉,相信俄罗斯终有重新和美国合作的一天,而到时中国的处境便会转为危险。。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的其中一个主因是他希望订下干部固定任期制。而勃列日涅夫则因保障官僚的稳定工作而获支持。主张实行较多市场经济及干部定期更替的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取代后,苏联的统治阶层人事架构变得疆化,在70年代无法推行必需,但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
    苏联的经济数字显示勃列日涅夫任内18年间人均收入约增长50%,而约四分之三的增长均是在其任内头九年间,即1964-1973年间获得。期间增长率与西欧相约,比美国高,人均国民收入为西欧的一半。但1973年后,苏联的增长率便开始落后于西欧。
    苏联1973年后经济走下坡的原因之一是可令其在60年代以高投入带来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环境己不再存在(主要因俄罗斯出生率60年代开始下降)。令其在年青劳动力过剩的60年代较美国相对成功的计划经济,国家安排就业,在70年代中期后却变成苏联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央计划经济优点在于粗放性地迅速调动大量而种类较单纯的资源(例如原材料,人力,资金),对应付基本单一的目标颇为有效。但中央计划经济对以提高效益来达致“精密性”的增长便很不济。完全依赖计划经济会令个体缺乏主动性,不容易透过提升劳动效率,例如鼓励创意等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由于在七十年代苏联已经完成初期资源动员阶段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增长便十分依靠提高效益。而在固定价格,国家分配就业,缺乏市场机制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很有效地分配到最合乎经济效益的领域,提高效益便十分困难。另外七十年代后苏联工业机械严重老化,劳动力增长又因婴儿潮已过而急剧减慢。但苏联却无法以资金投入来取代劳力投入,便使问题更严重。所以苏联在体制不改革下1973年后经济发展便日走下坡。在80年代更和已摆脱“年青膨胀”困局的美国走势差天共地。  收藏 分享 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