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总根基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10:57

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塔高190.8米,总重量10884吨,地面以下基础重6349吨(60%)。这说明,最伟大的建筑都有最坚实的基础。正如伟大的建筑需要坚固的基础一样,修习佛学禅定也要建立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是什么?是作意与数呼吸。而我将之融合称为——意数呼吸——用意象去数呼吸的意思。
要想更深入地理解意数呼吸,首先就需要看一下:什么是作意?什么是数呼吸?
什么是作意?(本人所述均为提取佛学中精华以实用;对更深入的“无用的玄妙”不作讨论。)简单地说:作,动作;是一个有指向的动词。意,意象;心中所现景物。作意,就是用一种指向的力量(心力),去清清楚楚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景像的意思。当你不断地去在脑中“制造”一个景象时(如同通过不断举哑铃而拥有强劲的臂力一样),你就会逐步拥有能够清楚地去注意”一个意象,而使这个意象在大脑中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能力。观想、冥想都属于作意的一种形式。
观想是努力地在脑中想像出一个佛像、或者菩萨像(观音菩萨)。藏传佛教多为想象出自己所崇拜的“活佛”。观想的要求是:要从菩萨的发冠、面部、躯体服饰、手印等,都要观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比如观想绿度母(顶图):头戴小五佛冠,一头二臂,全身青色,纤细而美丽。右脚向下伸,右手靠在右膝上,掌心向外,施与愿印,且手持莲花;左手持一支盛开的莲花,莲花上有两朵莲花,一朵未开,一朵半开。(右手的莲花是全开)观想绿度母白色的莲花座,移到修行者头顶梵穴放射白色的光明,进入修行者全身,消除黑业。
观想由于必须十分用“心力”,否则很难有成就;然而负作用也就出现了。因为越用心力就越容易看到“真菩萨”。后期“大师”们又宣称说:“假如看到真菩萨,就会得到极大的加持。”这就有如火上浇油。“火借风势,风借火威”许许多多的神秘莫测、玄妙至极的东西,便魔幻般地出现了。
实际上,这一修行方法本质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观想,而将一个人的心意固定在一个地方(为什么要“起幻”?以幻除幻、以楔(xie)出楔是也。),进而使得心意得到集中——就这么简单。
谁能相信一个一开始只是用来“以幻除幻”的方法,竟然造就了历史;同时也把无数“未理解观想本质意义”的人“忽悠进了”迷惑之中。
佛祖论述“空性”时早已言明:“彼观幻者,非同幻故。”就是说你拿来“观想”东西(一个茶杯、菩萨)的那个“东西”(本心),与看到的东西(一个茶杯、菩萨)不是一个东西。我们所求的是“空性”,而不是“意想”出来的“真菩萨”!所以,观想只是修禅定的一个基础阶段,并不会有什么“超神奇的功用”。
其次,再看一下什么是数呼吸?以及为什么要数呼吸?
很简单,数呼吸自古以来就是集中心意非常好的方法。佛法称为“安般守意”。“安般”意译为出入息,即呼吸。“安般守意”即是用数息的方法,令浮躁不安、思虑过多的心意平定下来。道教中修神仙的法门,如守窍、炼气、气脉都与它有关系。很多都是直接从这个“安般守意”中脱胎出来的。密宗也精化了一下,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天台宗的智觊大师又“精练出”《六妙法门》的方法。《六妙法门》开始不受众人的认同,其后人们逐渐感受到穷其一生的精力研修三大部(《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五小部(《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观无量寿佛经疏》)尚难领悟,更谈不上依法实修。所以就转向了简约的《六妙法门》。
然而以上修习方法全部带着沉重的附加条件和“迷幻色彩”,所以修习起来犹如“陷在沼泽地里——举步维艰”;很容易导致人们心身疲惫而终无所获。
总之用最简单的话说:因为呼吸是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会存在的、不间断的、十分有规律的(而且还不花钱、不费气油的)出现的东西。所以如果将“心意”集中在呼吸上时,就容易让人不间断的、持续的集中心意。就这么简单。因为太简单了,反而人们被“吓”到了,不愿意去相信和接受它!而所谓“气脉、气流”之类的东西,只有在心存在的情况下才存在。如果连心都没有这些东西还能是些什么呢?所以这些都是“心”所玩的一个“游戏”而已。人们总是在妄图找到永恒,佛祖早已说过“不生不灭”,已经把该说的都说得清清楚楚了。
“安般守意”、“守窍”、“六妙门”等等,由于人们没有深入修习和体悟,又缺乏真正的名师指导,就很容易造成误导。比如:“系意鼻头、“眼观鼻,鼻观心”,很多人就把“心意”按在鼻头上。实际上只是“心息相依”的意思,而不应当注意鼻子呀或躯体的某一部位。(追求形式和错误的引导不知“害死了”多少修行人!)而“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意守丹田、梵穴……..、观世音耳根圆通禅….”等等。在初阶段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鼻头、鼻腔、胸部、梵穴、腹部脐下、耳朵、听觉),容易造成幻境以及对某一部位太过敏感而导致出现所谓的“气机紊乱”及各种差错和“魔境”。
总之,被不正确的理念、没有理解透彻的佛学哲理、一些满腹经论的大师们(辩论议理无一不能——并且“都是对的”——只因未有实证,就未能见其本质意义。自己迷惑,导致教与所教皆被“淹死”。注意: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打死的都是会拳的。)等等所误导,就很容易打坐了许多年都“白费心机”!
活人让尿憋死,那真是蠢到家了。然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一个定型了的古老理念(古老并不等于完全正确),对太多的人来说就是“命运之墙”——人们在心中制造出来的,自己永远无法逾越的命运之墙!不幸的是“被尿憋死的”比比皆是!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风清杨传给令狐冲的绝世武功——独孤九剑时,将最高秘诀说的清清楚楚:“灵活掌握,变通应用”。在此类武侠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大凡武林奇才都是如此的“灵通”。武侠中的神功当然都是假的,是逗你玩的,但是“变通应用”的概念,却是现实各门各技中(木匠、科学发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佛祖传下来许多的法门,就是出于要适合不同的人进行修行的。而有些法门是需要后世验证的。比如,一开始,佛祖提倡“白骨观”,后来佛祖发现有些人会“太深入”造成厌世自杀的结果。所以白骨观就只限于佛门内部极少数人用来修行的法门了)。
总之,你需要极高的洞察力与修为,敢于突破,敢于舍弃,敢于创新,才能将佛法的“精华”提炼出来。本人的科学禅定是不断“撞南墙”撞出来的。

(此图冰凌花)
1999年的早春,我调心于山林中。看到许多的冰凌花从雪地中盛开。有所感悟,即作诗一首:“晶莹冰凌花,耿耿鲜艳开;冰雪锁不住,毕竟报春来”。意指我的努力,最终会战胜死亡,我的生命会有如冰凌花一样突破严寒“耿耿绽放”。在我的心中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突破固有观念的强劲的力量。你以后会看到:我的很多“套路”在佛学中好像讲不通,在各种理论中跳来跳去。实际上都是融会了本质的、实际有效的东西。
非常简单:“观想”的关键是:心力有用“劲”之处(举一次哑铃)。数息的关键是:可以持续进行“用劲”(持续不断的举哑铃)。将“作意”与“安般守意”结合起来就创造了神奇。
如何结合?很简单,就是将数息要诀和观想要诀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数息的要诀是:“一呼一吸为一息(一般记吸为息),就在心中计数为一次。从一数到十,在从十数到一。如此循环往复。”在数的过程中,一旦感到有数“走神”时,即从头开始数起。通过数数,这样心意就容易得到集中(同时也容易让人睡觉)。观想的要诀是:“想象出一个“真菩萨”,然后把菩萨观想得清清楚楚。”以此来集中心意。
融合后的意数呼吸的要诀是:每一次呼吸都要观想眼前约两米处“凭空”而出现一个水晶球(可以实际地去挂一个水晶球)。随着呼吸从一个计数到十个。之后随呼吸而倒过来数——每一息都消逝一个,直到完全消散。如此循环往复。一旦有意数得不清楚的地方,即从头开始数起。
而最为关键的是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数意象而不是数数字,即是意数。什么是意数?打个比方:你到非洲去旅游,一位原始部落的人要向你说明他家有十头牛。由于你们的语言不通,所以他会怎么说呢?他会用棍子在地上画一头牛,然后再画一头牛,直到画上十头为止。在他的脑中所呈现的是一个拥有“这么多”(10个)的意象,而不是数字。而你接收到的一开始也是“这么多”的意象,然后才转化为数字。所以我们数的是意象——是通过观想而得到的“水晶球数目”的意象。就是说,你要让每一个水晶球停留在你的“心意中”。比如数到七个时,你心中是有“●●●●●●●”的意象而不是数字(数字的概念要在你的脑中消失)。数数字,容易导致“自动化”的数,所耗心力不足,难于集中心意,也很容易睡觉。
第二、心意定位于体外而不是体内。我们将“心意”放在“体外”,也就脱离了身体上的一切干扰。这样就不会过分注意呼吸和身体的某处(鼻头、胸部、丹田……)而引发的误导和制造任何的所谓“气机紊乱”。
第三、观想水晶球而不是佛像(很些人经过很多次的灌顶和加持,而所获只能是“心理安慰”。佛祖本来没有这么多的“花样”,都是后人安上去的)。观想佛像容易“误导出真神仙”,而观想水晶球你想进入“魔境或走火入魔”都不可能。(理科教授、画家等等,那一个不是每天脑中充满着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和山川景物,他们想找入“魔境”的门,都无处可寻啊!想象不会导致“走火入魔”,问题出在你想象的是什么)
第四、观想动态而非静态。在水晶球随呼吸而增加或减少的过程中,你要让这些水晶球运动起来(而观想菩萨是静态的)。可以观想这些水晶球三个一组(●●●  ●●●  ●),又变成五个一组(●●●●●  ●●)。观象这些水晶球清清楚楚地在空中飞舞跳跃着,然后组来组去的组成各种几何图形。这样你就需要耗费更大的心力,也就是可以更快速的训练出强劲的心力。总之,意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很耗费心力。这就像一个人举一个1公斤的哑铃,举上1万次所锻炼出来的臂力与他举20公斤的哑铃举上一万次所锻练出来的臂力——差别大焉!(人们只知道如何锻炼臂力,而不知道如何锻炼“心力”!或者说很多人不相信“心力”也可以锻炼!)
第五、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的是更清楚、更清醒,而不是更模糊、更没有感觉的“空”。意者,心上立着一个日也。就是在正午的太阳光下看东西会清清楚楚的意思。作意实际上就是让你清清楚楚地去“作出”一个“意象”出来。许多人不明白,结果就南辕北辙,固执地去作出一个“虚虚幻幻”的、模模糊糊的境界出来,认为那才像个“空境”。这是完全被错误的理解给错误的引导了!就比如说“坐忘”。很多人看了几本书,就开始胡乱想象。想取巧,就用意像去想象这么一个“坐忘”的境界,结果真的“制造”出了一个境界,可惜那是假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坐亡”(坐亡:就是走差路而永远不会入定的意思)。
什么是“坐忘”?坐忘是到达了一定阶段后,眼前不见床位、佛像、物品为标准的一个心意状态。实际坐忘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在专心的看书,而你母亲过来叫你吃饭,结果叫了两声,你都“听而不见”。这叫做“看书忘”。而那个叫“坐着忘”。差别是“坐着忘”当然要比“看书忘”高出许多个“心力能量级”。就如“量变引发质变”(比如:水温超过100度或低于零摄氏度,就会导致“态”的转变——气态或结冰)一样,当“心力能量级”到达一定的“度”时,就会出现“心”的一个“态”的转变。所以佛学中的“坐着忘”和“看书忘”有一个质(本质是一样,是量变引发质变的质)的差别。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要更清醒,更清楚,更明白。千万不要去“制造”一个什么“空境界”。
所以一定要排出所有的以前不正确的观念。不要再去意图制造什么超境界,真实的超境界就是清清楚楚,就是“空”。所以你在“深沉的放松状态中”进行“数息、观想”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清醒,更加清楚。而不是“臆造”出一个什么境界出来。
注意:“深沉的放松状态”是“身体肌肉”的放松,而不是“心灵”的放松(让“身体”睡觉而不要让“心”跟着睡觉)。如果心灵也跟着放松,就“瞎子电灯,白费蜡了”。当然,身体的放松会诱导心灵的放松而睡觉;而我们训练的一个面向,就是要“剥离”这种诱导关系。
信解受持——如是渐增——能够在30分钟内意数呼吸可以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犯一次错误时,你的基础就打好了,就可以进入下一段的修习了。下一阶段是什么?精真元明,那才是真正在训练“心”的力量。
想问什么,请留言!你即将决定行文走向!
更多详情,请留意其后文章!
更多精彩,请点击:科学禅定官方网站:http://www.foxue123.com
高月明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oyueming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