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角力中国市场中国提千亿面板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51:34

日韩企角力中国市场中国提千亿面板计划

相关专题: 家电 时间:2009-04-14 09:59 来源: 一大把家电

  因为金融危机,全球液晶面板企业遭遇重创。据DisplaySearch统计,2008年全球FPD电视市场规模约为107亿美元,预计2009年降低至约88亿美元,降幅18%。面对产能过剩的压力,夏普、三星、LGD等日韩面板巨头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中国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

  “为了贴近市场,未来日韩企业会有更多的液晶模组生产线放到中国,但上游液晶面板领域还不会开放。”4月10日,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告诉记者。

  为了掌握上游面板领域的话语权,中国提出了千亿面板投资计划,希望借助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重新夺回当年CRT时代的风光。面对中国的千亿投资,日韩企业一方面开始谋划更高世代的生产线和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则深度介入中国液晶面板生产线。

  日系PK韩系企业

  受经济环境影响,下游消费的增长放缓导致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急剧过剩,面板的价格也随之一路跳水。中华液晶网分析师张新岗说:“08年一年液晶面板的价格下降了约50%,大部分企业都只开出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产能。”

  因为韩元大幅贬值,韩国企业却在这轮危机中占得优势。据DisplaySearch估算,以中国台湾的32英寸液晶面板制造成本为标准,2008年第四季度以,日本企业的成本上升了10%以上,韩国则下降了5%以上。

  以三星、LGD为代表的韩企开始进一步占领市场。3月9日,LGD宣布旗下第1座8.5代厂正式量产,初期投片量为2万片玻璃基板,以生产32、47与55英寸电视面板为主。除了LGD,三星第2座8.5代厂也将量产19与22英寸的显示器面板。韩企开始大量囤积中国台湾屏,控制上游面板供应,造成大陆彩电企业陷入面板荒。

  受益于家电下乡的刺激,国内的彩电企业开始为32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积极备货。今年1月中国台湾的5家面板企业与大陆的9家彩电企业签署了20亿美元的面板采购订单,“中国台湾屏”成为家电下乡的主力。今年2月底,韩企突然向友达、奇美提交了去年8月以来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最大订单。

  DisplaySearch 大中华区负责人谢勤益表示:“来自三星的订单近年来一直占友达液晶面板销售的30%左右,占奇美的23%左右,这些中国台湾面板商自然推后向大陆彩电企业交货。”三星电子的目的是造成中小尺寸面板供应紧张,使其与中国彩电企业面板采购的谈判能达到讨价还价的要求。

  相比于韩国,日元的强劲攀升使日本的面板厂商面临更大的压力。

  “由于经济不景气,夏普08年下半年的设备投资(包含液晶),除了紧急性和优先度高的议案以外,其他不急的议案将会被延期观望。”4月13日,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向记者表示。张新岗认为,“夏普的优势在于技术,其成本上比不过中国台湾和韩国,因此会向考虑往更高的世代线发展,低世代线则可能转出。”

  4月8日,夏普方面宣布,日本大阪府建造的第10代液晶面板工厂,将比原计划提早半年,于今年10月开始投产。不过,根据DisplaySearch统计,2008年,37英寸以上机型的销售增长缓慢,而32英寸却意外畅销。“尤其在FPD电视市场处于增长期的新兴市场国家,32英寸畅销的时代将继续。”

  押注中国市场

  今年中国计划用千亿投资来夺回这一市场,面板集结号已经吹响。据了解,中国目前筹划的几条面板生产线在6代、7.5代、8代水平,建成时间估计也在2011年,而届时全球约有九条8代线实现量产。日韩企业规划的生产线则在10代、11代水平。

  在全球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液晶面板厂商注意的焦点。2008年底,中国台湾液晶面板厂商曾比日韩厂商情况更糟,产能一度跌至不足50%。但进入2009年1月以来,由于来自中国的面板订单猛增,中国台湾厂商已出现了复苏迹象。

  日韩厂商也开始将更多注意力放到了中国。由于我国目前最高的5代线还无法经济切割能用于液晶电视的屏幕,大尺寸的液晶电视面板只能完全依赖进口。而液晶面板占到了整机成本的60%以上,牢牢地掌握液晶面板的核心技术,日韩厂商在中国攫取了丰厚的利润。

  为了摆脱对上游面板企业的过分依赖,中国千亿面板投资计划浮出水面。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认为,现在日韩厂商的策略是静观其变,一旦国内第一条6代线正式投产,局面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可能会大幅降低技术门槛,甚至主动合作。”他认为一旦我国有高世代的生产线量产了,日韩企业很可能的应对策略是把生产线也搬到中国来:“降低成本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接近市场。”

  有业内人士警示说,日韩面板企业已经从技术输出转为整个产业链的输出,即使我们上马了高世代生产线,由于国内企业迟迟无法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在设备、材料等采购环节仍然要受制于日韩企业。“京东方、彩虹的6代线,龙腾光电的7.5代线,还有京东方、上广电的8代线,背后都有日韩企业的身影。”上述人士表示。

  谷至华表示,“要真正能与日韩企业竞争,还必须发展起相关的配套产业,当然这可能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介入核心设备领域,并且玻璃基板、彩色滤光膜、偏光片、驱动电路等材料的本地配套率也相当低。“其实上海在彩色绿光膜、驱动电路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强的技术实力,建议规划中的高世代线都采用本土的配套,而不是京东方都去用韩国的材料,上广电去用日本的材料。”谷至华说。

(编辑 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