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市场为何有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09:58

  作者: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编者按:本文为茅于轼先生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新著《市场的逻辑》一书所作书评,由该书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FT中文网独家首发。我们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令各国政府纷纷介入经济活动、市场调节功能受到质疑之时,本文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

  我研究经济学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随着对经济变化认识的深化,我这方面的感知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反面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涉,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也是论证何以市场是有效的,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我的认识是一样的。尽管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可说是殊途同归。他在“前言”中说:“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我对市场的信念不断强化”(原书第4页)。对这一思想历程,我非常有同感。

  我曾经说过,计划经济永远有无穷的吸引力。所以经济学作为反对计划经济的一门学问,也将永远有用。张维迎在他的书中写道:为什么社会要出钱养活这么多经济学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原书第10页)。我们两人对经济学的用场也有极为相似的看法。如何捍卫市场经济?就是要不断说明市场的有效性,用逻辑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

  举一个最近热议中的例子。房价高,大家买不起,怎么办?没有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会说,依靠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能解决普通人买房的问题。但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却正是这些市场之外的手段。想说明大家买房还要靠市场,普通人能相信吗?普通人的想法是,因为市场才把房价抬得这么高,如果继续靠市场,而不靠政府的力量纠正一下,大家怎能买得起房?比较这两种看法,就可以知道经济学的用处在哪里。再比如粮食安全,是靠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还是靠市场,也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粮食是应该自给自足,还是依靠国际市场更安全,又是一个一般人搞不清的问题。正因为市场经济被怀疑,计划经济造孽,曾经死了几千万人,所以需要经济学家。他们有可能防止巨大灾难的发生。

  市场为什么有效?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说明方法。张维迎在他的书中强调了两点。一是个人想得利,首先要为别人创造价值。二是市场还有一只看不见的眼睛,它防止偷懒,捡小便宜,使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成为可能。我对市场的有效性有不同的解释。别的经济学家还可能有其它更多的不同解释。这也说明,全面理解市场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它太丰富了。

  什么是市场?我认为就是人的自由活动(在经济方面)。人是理性的,不会做愚蠢的事,这是市场有效的根本原因。市场的特征是交换。交换提升了物的用场,也增加了人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就是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交换生财的原因也在于此。交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生财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一个人不能生财。这与劳动价值论不同——劳动能生产出物,而物要变成财必须通过交换,所以一个人可以劳动,但不能生财。现在的GDP就是统计交换得出的。两个人所同意的交换,必定对两个人都有利,因此必有财富的产生。交换不是零和游戏,它有净的产出。这和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正好相反。如果交换是等价的,为什么大家要忙着去交换?交换为什么有动力?得出等价交换想法的原因,在于劳动价值论。它认为一物的价值多少取决于该物生产时所花去的劳动量。交换前后物没有变,所以其价值也不变。殊不知物的价值取决于谁拥有它,以及时间,地点等条件。同样的香蕉在广州消费掉和在北京消费掉,其价值是不同的。广州人经常吃香蕉,北京人难得吃得到香蕉。

  如果外界有干扰,人就不能做最合理的事,效率就降低了。举一个例子:埃及首都开罗市政府规定对房产征税,当新房封顶时开征。结果是,几乎所有的新房住人之后仍不封顶,从远处看去,一片烂尾楼。政府的税没征着,倒把城市变成了烂尾楼城。这说明了税收必须中性的道理,也就是市场有效性的道理。非中性的税收破坏了市场原有的安排。中国在改革前,在农村实行合作制(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要求农民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农民不愿意,用怠工来对付,搞得全国人民吃不饱饭达二十多年之久。这都是干涉自由的结果。一直到凤阳县18户农民签订生死合同,自由单干,才结束了中国几亿人吃不饱的历史。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反对自由的人认为,自由会造成冲突,纪律才能导致最优。不错,在战争中纪律无疑是必要的,但在经济活动中并非如此。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寻找最优的组合。和谁交换需要寻找,这就是拍卖和招标。有钱投什么项目,需要考察选择,也需要自由。干什么行业,哪些行业有发展前途,取决于很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没有自由,统统按照一些死规定,肯定缺乏效率。

  的确,太自由了会引起利益冲突。所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利己不可损人”。市场经济是一个双赢经济,也因此它具有非凡的财富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出现之前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充满着掠夺、剥削、欺诈、威胁等非双赢的活动。所以社会的进步非常慢。直到十八世纪后期,人权观念逐步确立,特权逐渐式微,人与人之间有了平等,尤其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得到保护,这才出现自由人和市场经济。自由是和消灭特权相联系的。所以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使人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其自由的环境中,人人都得到最大的自由。在市场经济中,人人追求利益,但是每个人都不得损害别人的利益。这只有在消灭了特权的社会中才做得到。我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也在于此。

  反对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理由是,市场具有盲目性。这个判断不错,市场确实有盲目性。因为市场由许多独立的个人做经济决策,他们只能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来决策。由于信息不全面,决策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市场有自我纠错的功能,它随时随地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我们指望一个不犯错误的经济,恐怕是乌托邦思想。事实上,计划经济不但犯错误,而且极难纠正。死了上千万人,还要继续坚持。人类历史上这种瞎指挥多不胜举。人们迷信计划经济,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计划永远是正确的。人们绝不会要一个错误的计划。但是恰恰这个前提并不存在。计划都是人做的,即使是聪明人也会犯错误,何况面对极其复杂的经济问题,谁也不可能永远正确。用18亿亩耕地来保护粮食安全的错误就在于此。谁也无法计算出,为什么18亿亩比19亿亩更安全,或17亿亩就不安全。我反对韩愈千里马的那篇文章,它的错误在于假设存在一个永远正确的伯乐,却没想到从哪儿去找一个永远正确的伯乐。发现千里马固然难,找伯乐一样难。用找伯乐的难代替找千里马的难,问题一样没解决。韩愈的这篇文章中国人念了一千二百年,谁也没发现它逻辑上的毛病。它假定有一个不犯错误的伯乐,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对计划经济的信任。

  不受阻碍的自由交换还有一个非凡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只有在自由交换的条件下,钱才能够度量商品的价值。不受阻碍意味着钱可以流通无阻,钱可以和商品自由交换,永远不发生买不到或卖不掉的问题。在经济学里这称为一般均衡状态。只有在这时候,商品的价格才能够度量其稀缺性或价值。任何对自由交换的妨碍,凭票凭证、审批、价格管制,身份限制等等,都会减少钱对价值的度量功能。计划经济中由于没有自由交换,钱失去了度量价值的功能,使经济陷入全面混乱。该进口的在出口,该增产的在减产,真正创造了财富却表现为亏损,管理好企业的被误认为管不好。经济失去了是非,这是计划经济失败的最终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自由交换。所以真正的经济学家都是经济自由主义者。

  但是自由交换的市场确实有失效的时候。这是由于有外部性(比如污染),有自然垄断,使市场偏离了最佳效益。这时候可以由政府来纠正,也可以由其它机构来纠正。但是要注意,纠正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我们只能说,由于市场有可能失效,对市场的干预是能够成立的。

  纠正了不良外部性、控制了垄断后的市场,是财富生产最有效的制度。但它仍然未必是财富分配的理想状态。所以我说,一个社会,经济上的两大问题是财富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这两件事都做好了,经济就没有大问题。但是什么样的财富分配是合理的,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并不存在对和错的区别。有时候为了大家同意的财富分配的调整,牺牲一点财富的创造,改善一点财富的分配是可以的。但是切忌做那些既不利于公平分配,又不利于财富创造的愚蠢之举。经济适用房政策就是一例。

  《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 著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
  定价:45.00元

分享到搜狐微博下一篇:茅于轼:改革后,中国的贫富差距缩小了 分享 |  评论 (221) |  阅读 (116084)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10:26  | 最后修改于 2010-08-06 10:27 该日志已被搜狐首页录用:http://www.sohu.com/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maoyushi.blog.sohu.com/157593058.html 复制此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搜狐白社会每日一测:你是先性后爱OR先爱后性? | 植物大战僵尸Ⅱ-花园养成游戏 | 2010年最好玩的钓鱼游戏! | 超准测试:你这辈子有富贵命吗?一直以来,儒教思想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私产,所以对孩子进行专制管理是天经地义的。太祖小的时候应该对他父亲的专制是很有深刻感受的,不过他很叛逆,最终战胜了他父亲。所以,他对鲁迅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是很认同的。
太祖有没有想建立一个名族制度呢,从建国前新话社的政论来看,他和他的同僚不但是有的,而且还是非常虔诚的理想主义者。那些说胡某某人当时就看出他们不是民主主义者,完全是臆断。
建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学额的,但基本**也是不错的,还是很名族的。
问题的关键出在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当时是个新鲜玩意,对市场经济不满,很容易转向计划经济之路。建国前,上海的失业大学生沦落到靠替人写个信之类的营生苟活,谋个稳定点工作不容易,《围城》还是蛮生动的。
可以说,计划经济不是太祖一个人的选择,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真诚向往。就像现在,百弊丛生,如果我们不是经历过计划经济,相信多数人还会选择走计划经济之路。
计划经济在最初的时候还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所以使太祖产生了3年奔向**主义的想法,开始了“大要进”。
但是,经济毕竟不能“计划”,无以为继又硬干的结果就是出现“3年自然灾害”。太祖和周围的人无疑都开始了反思。
思考的结果是出现分歧了。
对于计划经济的一切质疑,如果没有说到问题的根子上,不能解释清楚,被视为在攻击新制度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尽管同僚们一个一个倒下,但是,一切都是合理的。先前兵部尚书彭大人和后来的林大人以及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官员,如果你指出这个事错了,却指不对错在哪里,你被视为攻击新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不但太祖这么看,其实每一个都会这么看。

发布者 若愚 (http://william20031969.blog.sohu.com/)
2010-08-06 10:43

回复
说市场是有效的,这和说废话是一样的,没有谁认为市场没效。
然而,市场有许多弊端,很多人都不知道,并吃亏上当。我认为您最好告诉一下市场的弊端,让人们引以为借鉴才对!
我还认为您还应该研究一下计划的好处,让人们可选择性应用他的好处。
你唯一没有明白的是:市场和计划是可以结合的,而且必然结合!您如果不相信,就认真研究一下为好!否则您的一些言论会误导他人,危害国家。

发布者 月中行人 (http://jingfo.blog.sohu.com/)
2010-08-06 10:44

回复
看看太祖同僚们前仆后继的跳出来谈论时弊,可以说,言论还是有相当的自由空间的,事实上甚至有共和的制衡基础。不然,太祖不会说“重上金刚山”,也不会用“文华革命”这种非正常方式进行政治斗争,如果说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话,不用这样折腾。
对于“自然灾害”这件事,礼部尚书刘大人和户部侍郎邓大人的看法是:这是个经济问题,错在盲目快干。所以刘大人和邓大人让经济的一部分暂时回到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作为调整的第一步。 实际上,两位大人并没有否定计划经济,只是做了部分调整,这就出现了一个混合制的经济模式,很多人把它叫指令经济,以区别与西方邻居的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根本上还是计划经济。
显然,太祖不认为是经济问题。那时候哈耶克的学说还没有出现,社会民主党又被斥为修正主义,而且在西方那时候也很式微。没有人能看清是计划经济的问题,包括当时刘邓两位大人,虽然他们也认为是经济问题。太祖不认为是经济问题,更不会认为是计划经济的问题。所以他老人家自然把问题的原因转移到了政治上,他发现他的管理体系越来越像以前他用前半生的精力极力反抗的官僚体系。如果他读过哈耶克的书,他可能会明白,这正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太祖看来,计划经济没有实施好,是因为人民素质太低,私心太重,如果“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话,计划经济必能成功。 所以要完成提高人民素质和打碎官僚体系这两个任务,太祖开始了“文华”革命活动。 这项活动当然不能由官僚体系自身完成,自己不可能革自己的。必须发动群众。
太祖认为,发动群众,那么就要“造反有理”,就像儿子逆反老子一样。所以太祖的第一步是发动群众反抗封建礼教、反对宗法统治,打倒“孔家店”。 到了管理机构全部被打瘫痪的时候,太祖的第一步任务完成了。

发布者 若愚 (http://william20031969.blog.sohu.com/)
2010-08-06 10:45

回复
太祖显然受到法家学说的影响,不过没有吃透。法家对人性的自私描述给了他灵感,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计划经济要搞好,人的道德水平一定要很高很高,人人必须做到大公无私。这其实又回到了儒家学说的思路上。似乎全社会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就进步了。于是,开始了人斗人运动。“狠斗私心一闪念”——“六亿神州尽舜尧”——“大同世界”。
计划经济其实和以德治国的思路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建立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所以,为了实现计划经济的辉煌成果,“文华”革命的前半段倒儒和后半段以德治国,其实都没有走出儒教学说的阴影。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华”革命是一场“儒”打“儒”的斗争,是“儒祸”。
人类的智慧来源于试错,所以“文革”可以说是一场“国殇”。
人类智慧的魅力在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邓大人终于带领全国人民选择了市场经济。

发布者 若愚 (http://william20031969.blog.sohu.com/)
2010-08-06 10:46

回复
以此次俄罗斯旱灾导致该国禁止小麦出口,并导致小麦期货价格上涨60%为例,如果中国放弃18亿亩红线的代价是什么?!中国小麦年生产1.12亿吨,年消费1.05亿吨(且在稳步增加),供需紧平衡。而世界上自由交易的小麦仅1500万吨,如果放弃粮食的自给自足,中国人的肚子由谁保证?市场可以保证吗?在这一点上,您的观点实在是大谬不足评啊!
不知道您是否可以读一读评论,也反驳一下以上观点,或许你懂很多我不知道的数据。

发布者 pepco327的blog (http://blog.sohu.com/people/pepco327!c/)
2010-08-06 10:54

回复
市场的有效性仅在于世界大同,无任何政府/种族壁垒的条件下,排除了这个条件,市场永远是有限范围有效的!

发布者 pepco327的blog (http://blog.sohu.com/people/pepco327!c/)
2010-08-06 10:57

回复
另一个方面,市场有效性和信息有效/对称性息息相关,如果信息不对称,市场带来的波动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发布者 pepco327的blog (http://blog.sohu.com/people/pepco327!c/)
2010-08-06 10:58

回复
市场经济就是交易经济,有自主性的平等交易才是有效率的交易,计划则会抹杀交易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所以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不可以计划。

发布者 若愚 (http://william20031969.blog.sohu.com/)
2010-08-06 11:03

回复
臭气相投

发布者 自己的影子 (http://lgj849.blog.sohu.com/)
2010-08-06 11:14

回复
市场经济也有不少弊端,但是可以依靠公权力来克服,但这绝不是要公权力来计划。
弊端之一是,安全性差。因为是高度合作的庞大体系,效率高但受干扰后容易崩溃。这就要求:恰当保留和保护一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国营企业,建立安全储备制度和期货交易,对资本规模进行控制。

发布者 若愚 (http://william20031969.blog.sohu.com/)
2010-08-06 11:20

回复
老贼呜国
粮食不能自己自足,国际市场粮食就是天价,老百姓倒霉了
美国为什么大量补贴农业?好好想想把,人家难道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博学而笃志,不学无术的不要愚弄老百姓

发布者 ETETERT (http://rtrtrtrtrtrrtrt.blog.sohu.com/)
2010-08-06 11:20

回复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同时存在的,互为补充的,这才符合逻辑,不要非黑即白,非左即右,希望经济学家们去研究这两者如何共生。

发布者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http://lyczlh.blog.sohu.com/)
2010-08-06 11:22

回复
弊端之二是容易波动,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调节防止大起大落。
弊端之三是两极分化,可以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差距,通过加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和均衡就业机会来克服。
弊端之四是容易形成垄断,这个通过反垄断法进行克服。

发布者 若愚 (http://william20031969.blog.sohu.com/)
2010-08-06 11:28

回复
老茅,你如果别扯上房子,我会很赞成你的市场经济观点。扯上房子就让人感觉你是在做房托。2008年底以来,国家命令银行投放了近20万亿贷款,从而导致房价暴涨,你怎么没有站出来反对啊?现在你又强调要市场经济了?做学问不能让屁股决定脑袋。

发布者 鲍瑞波的博客 (http://baoruibo.blog.sohu.com/)
2010-08-06 11:49

回复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时会吃人的。同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也可能会吃人的。
凡是偏执一面的人,不是脑残,就是骗子。茅老属于哪一类?

发布者 锦屏山人的博客 (http://jpshr.blog.sohu.com/)
2010-08-06 11:59

回复
两个大汉奸!恶心

发布者 zhuosalibaba (http://zhuosalibaba.blog.sohu.com/)
2010-08-06 12:17

回复
请问茅老:你研究中国经济学三十多年,请问你在经济研究领域有什么建树???在老百姓眼里,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只有砖家,就像你这样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整天胡言乱语的砖家!!!

发布者 好人一生平安 (http://2009612.blog.sohu.com/)
2010-08-06 12:35

回复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10-08-06 12:41

回复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10-08-06 12:45

回复
凡是茅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凡是茅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
虽然这样说有些绝对,但是我还没有发现错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