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母驴掀起《清明上河图》的大波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5:34:01
一头母驴掀起《清明上河图》的大波澜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0-08-04

 

引起争议的那一片补绢

  争执 起于一只母驴的存去

  王开儒在复制《清明上河图》过程中,却认为:这幅名作已遭篡改,并非原貌。理由是,故宫在1973年重新装裱《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在距卷首80厘米处删去了一只“尖嘴立牛”。

 

  “我记得我当时犹豫了很久,终于战战兢兢地对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说,此处原是发情母驴的位置,好像不该删的。杨院长当时说,此处是搭凉棚的树杈子,不是驴头,明清人接错了。我没敢再争,怕他们不要我复制了,可是心里存了一个铁疙瘩:这幅神品的卷首就这么永远让人读不懂吗?我发现了沉冤而不说,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王开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了“对得起子孙后代”,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媒体提出质疑,却也自此与故宫“反目成仇”。

  对于这头牲畜的删除,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伯达在《荣宝斋画谱》的“清明上河图卷”中曾有说明,“有一处误补处:……残缺一大片,原绢已失,至明末清初揭裱时补绢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口嘶叫,殊碍原画意境,1973年新裱时揭下,留存归档,不再复原。”

  王开儒认为这个删除是错误的,原因是装裱专家不熟悉农村生活。他为此考证了数种官方和民间流传的伪本,并专门学习和请教了兽医,发现故宫博物院1973年删除的那头“牛”,其实是一头正在发情的壮年母驴。张择端原画描述这样一个情景: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数十人扫墓归来,街口与一对夫妻相遇,披斗篷的女人骑公驴在前,男人头缠柳枝赶驴在后,偏巧正与路边老者牵着的发情母驴相遇,公驴向母驴狂奔而去,骑驴女人被掀翻在地,母驴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拼命挣脱,三驴相争,吓坏牵驴老者,一手拽缰,一手喊叫前面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快躲。正拴在斜对面店铺前的一头公驴也四蹄翻刨,旁边游人无不侧顾。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当前研究《清明上河图》最权威的专家之一杨新则表示,1973年故宫装裱该画的时候,确实曾经从画首处删掉一块画面,这不是秘密,不过删掉的这一块不是原画,是后代裱画师补上去的。杨新说,当年装裱的时候,这块绢已经烂了,且史料记载,《清明上河图》在流传中没有摹本,所以很难断定那块补绢上的“尖嘴立牛”就是依照原画内容画的,还是后人的猜测,所以故宫决定把它拿下来,找了一块与《清明上河图》原绢质地、色泽、密度极其接近的绢补上去,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样子。

  王开儒认为,如果说删的是补绢,故宫藏的国宝绝大多数都有历代补绢,如果把这些补绢都删除显然是不行的。另外,此画的残破绝非瞬间,而是年代久远,逐渐残破的,我们的先人是按照残留的画意接笔而补的,这是文物修复一般遵循的规矩。也许,发情母驴在刹那间被挖掉,但明清人据原意补上,对我们来说也是文物了,如果不经过大量的考证不应该轻易动手删除。

  王开儒的观点至今未得到故宫博物院的明确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