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认知疗法与设定计划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01:25
文章出处:心际网
一、个案描述
学生冯某,男,12岁,是个单亲家庭孩子,现在读小学五年级。该生家住西昌市渔市街,父亲张某是上门女婿,该生随母姓。家中经济大权自该生母亲生病去世后转移到奶奶手中,奶奶对孙儿疼爱倍至,但无力管教,奶奶去世前又把房产转到该生名下,该生依仗自己是遗产的继承人,吵闹时竟要求父亲“滚出家门”。家里显得脏乱,父亲常外出,生活杂乱无章。该生常与调皮捣蛋的孩子混在一起,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他把别人打伤,就是别人把他弄伤。班集体活动时,该生常常忘了做准备,拖拉且爱擅自行动,缺乏集体荣誉感。该生常常迟到、旷课,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较差。
经过分析,确认冯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母亲及奶奶在世时的溺爱而产生优越感,后来家庭的变故又导致了失落感、自卑感、焦虑感。认知结构错位,分不清对与错,有敌视家庭和社会的倾向。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脏乱、懒散、脾气暴躁、好斗、不愿受约束,学习习惯差。
确定了冯某的主要问题后,我决定综合使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对该生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该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帮助该生。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该生错误的认知结构,改变他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
首先使用设定计划对冯某进行辅导。先进行家访,争取该生父亲的配合,告诉他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与其父共同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一开始让其父把家里收拾干净,把孩子清洗、梳理整洁;接着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孩子的行为;然后每天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我在学校里也加强对该生的辅导,对其偶尔表现出的遵守纪律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鼓励,对其懒散、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督促。一段时间后让该生自己清理个人卫生,自己定时完成作业,把约束变为自觉的行动。
其次,对冯某进行认知疗法方面的辅导。一方面是帮助他改变对家庭的看法:妈妈和奶奶去世是不得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不是她们的错;爸爸也有自己的难处,他要挣钱维持家庭生活、供自己上学啊……促使冯某面对现实,认识到家庭和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帮助他改变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不与调皮捣蛋的孩子混在一起,便可少些打架斗殴的事。其实周围人对你并无恶意:在学校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校外能和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那么就能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善于吸取教训,把缺点一个个改正,努力奋发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帮助冯某认识到只有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从焦虑自卑中走出来,才能分清是非,辨明前进的方向。
二、效果分析
通过对单亲家庭学生冯某认知疗法与设定计划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定计划法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改变了冯某的不良行为习惯,该生由懒散变得主动,遵纪守法自觉性也有所提高。
2.设定计划法融洽了冯某的家庭关系,部分地改变了周围人与环境对该生的影响,让该生在支配时间上养成良好习惯,动手能力方面也逐渐提高。
3.认知疗法在改变冯某错误的认知结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该生对家庭、社会和自己的看法有所改变,犯了错误时开始反省自己。该生多次在日记中流露出自我反省的意思,对是非的判断逐渐明确,不再敌视家庭和社会。
4.综合起来看,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辅导采用了设定计划与认知疗法综合使用的效果较好:冯某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观念想法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他在家能与父亲谈笑风生,在校能积极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与别的孩子打架斗殴的概率大大降低,养成一定的自觉学习、做事的习惯。
三、理论依据
设定计划是依据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所派生出的心理辅导法。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个体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行为。行为疗法的原理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就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也可建立所需要的新行为。
行为疗法不在乎咨询者的过去,也不追究不良行为问题的来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要更改或消除的行为上,研究如何有系统地按程度给予咨询者奖罚,使他们产生行为上的更改,由此产生治疗效果。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认为,凡是情绪或行为反应,均与其认知有连带关系。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只要进行认知上的纠正或更改,便可以连带地改善其情绪或行为。
认知疗法的着眼点是通过改变咨询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或改善他们所呈现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