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锦囊: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50:26
壹、前言                                                              

 

   身为教师的你,是否曾为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不知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协助而困扰,希望本篇内容对于在辅导学生时能有所助益。

 

  首先,教师必须先客观的评估学生的行为问题,当你认为自己无法继续处理时,就必须考虑寻求资源协同辅导或转介至适当的机构;若是个人可以处理时,则需依学生问题的性质,采取适当的辅导措施。教师必须有一基本的共识:所有的决策,其目的均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凡事均需考量到学生的需要,因此,即使是决定转介,教师也必须和接受转介的资源经常连系,了解转介后的情形,共同配合加强辅导。

  在事件处理过后,为防止学生再次发生相同的偏差行为,教师必须从预防性;危机性;追踪辅导等三方面拟订辅导策略,以期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帮助。

 

贰、教师评估学生的行为问题

 

一、广泛搜集资料、分析问题

 

体认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偏差行为,都在显示其有某些内在的身心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或有某项内在身心发展状况上的偏失之处,因此若欲协助孩子渡过这种危机状况,老师应从孩子身心各层面及各角度广泛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症结,而避免只从孩子表面上的表现,判断或评定他的问题原因。

 

 

二、评估学生的行为是否有所偏差及其严重性时的考量因素

 

1.年龄因素:从身心发展状态的轨迹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也随之不同。例如,由于对物权观念的差异,六岁的孩子和十五岁的孩子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未经同意就顺手拿走,其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同的。

 

2.身心发展状态:虽然个体在每个阶段有类似的发展特征与特有的行为模式,但是同年龄的孩子,其身心发展状态会因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经常与会抽烟的同伴在一起的学生,更容易去尝试抽烟。

 

3.家庭因素:家庭气氛是否和谐、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功能是否健全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4.社区文化背景:每个社区均有其特殊的次级文化。例如:文教区和色情场所林立的社区,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孩子发生偏差行为时,必须了解孩子身处的社区文化背景。

 

三、考量辅导策略

 

  当教师在客观评估学生的问题后,必须决定是否需要寻求适当的资源协同辅导或加以转介。若是自行处理则必须选择对学生最有帮助的方式进行辅导。

 

四、遇有下列情况,教师可考虑寻求资源

 

学生的问题和自己有关,且有冲突时。当个人无法避免产生负向情绪,而无法客观处理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涉及性别问题时。学生问题非个人专业能力所能解决时。 

 

参、辅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教师是否常为处理学生的偶发事件而疲于奔命?是否为无法改变学生偏差行为而有无力感?任何行为偏差或适应困难,必有其成因,教师若能在问题尚未发生时,运用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会发生偏差行为或适应困难的各种可能因素,防范于未然,就能减少许多危机处理所投注的心力及时间。

 

就以下各篇中各种偏差行为的预防性策略来说,每个孩子会发生偏差行为的情况,是因为有生活事件的发生形成对孩子的刺激,而使其对事件所采取的因应策略和行为表现所致。因此若能在「减少生活事件的刺激」、「多方向的感觉外在生活事件」及「设计恰当且足够的各类活动,以满足各个孩子的不同身心需求」等三方面来着手预防工作,较能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抽烟案例来看,「减少校园的死角」、「减少引诱抽烟的地点」、「增加课余活动以减少抽烟的可能时间」等措施,均是在减少案例中的生活事件(一群同侪聚集在厕所旁抽烟)发生的可能性,而教导孩子多方向的感觉外在生活事件,如「在同侪们期待我加入他们的抽烟时,还有更多的同侪们期待我不要加入他们的抽烟」、「吸烟的感觉看起来不错,但还有佷多其他的活动也可以看起来不错」,和以「令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他的特点」的方式来满足其想获得同侪认同、追寻自我的合理需求,均是为了使孩子作出不同的因应策略及行为表现,以至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二、危机处理

 

  当孩子的行为有所偏差时,除了针对事件作立即处理外,更需就孩子整个人的发展和事件发生后的情势变化,来考量孩子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以使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以抽烟案例,对学生尝试抽烟的危机性问题,所做的处理是「满足学生好奇心、耍帅心理」,「尝试去了解学生吸烟的动机,拟订辅导策略」。

 

三、追踪辅导

 

包含两种意义:辅导告一段落后,需随时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真正改变,并符合辅导时希望达到的目标。例如,在英语科有学习困扰的学生,实施补救教学后,成绩进步,一段时间后,必须了解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否持续进步,或者再度发生学习困难。

 

当发现学生又遭遇困难时,必须再次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继续运用良好的适应行为模式,运作于环境上。此种支援性加强的方式,可依学生的情况而定,例如,有些学生只需老师拍肩膀、口头鼓励一下即可,有些学生必须重新演练新的行为。

 

肆、转介

 

  当一位老师在客观评估学生的问题后,发现非个人能力所能处理,或是寻求资源对学生较有帮助时,必须依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考虑寻求校内、校外的人力资源作协同辅导或加以转介。

 

  所谓「协同辅导」,乃是依学生的问题性质,请适宜的人力资源协助老师共同辅导。因此,双方必须经常就学生的问题共同讨论、协商,寻求出对当事人最有助益的方式进行辅导。

 

  所谓「转介」,并非将学生问题视为烫手山芋,丢给其他资源后不加理会,而是在转介前,必须确实了解学生的问题及需要,和学生、家长及有关人员,共同讨论选择适合的资源或机构,再加以转介。转介后,更必须时常和受转介的资源连系,随时了解辅导的情形,以便配合、协助。例如:将一位精神异常的学生转介给精神科医生治疗后,老师应主动和医师连系,了解当事人的治疗情形,以便当事人返校就读时,知道如何妥善安排环境或作预防措施,防止学生的问题再犯。

 

一、校内的转介

 

1.转介前,需先考虑:

(1)确实评估要转介的对象,有时问题的症结是在于家长或师长,而非学生。

(2)校内是否有资源可供协助。

(3)依学生问题的性质或层次上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人力资源协同辅导或转介。

 

2.校内可运用之人力资源: 

(1)同侪力量:可透过当事人较要好同学或朋友,或受过训练的小小张老师加以协助。

(2)学生较信任或喜爱的老师:邀请其协助,但需先提供学生详

细资料。 

3.各处室主任及有关人员:遇有需行政措施方面的配合,或与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协调,可以直接请有关处室的人员协助。 

4.保健室人员:学生问题若涉及生理因素,可请校内医护人员协助,并提供意见。 

5.辅导老师:直接向辅导室提出申请,召开个案研讨会,提供详细资料,以便分析问题进行辅导。

6.其他:除学校体制内的资源外,尚可运用义工妈妈、大专生协导员等资源。 

 

二、校外的转介

 

1.遇到下列情况,可考虑将学生转介至校外的社会资源。

(1)学生问题的难度,已超过校内资源的能力范围。

(2)转介至校外后辅导对学生较有帮助。 

 

2.转介程序:转介前,先搜集每个相关资源机构的详细资料,并了解各资源机构的能力与特长、连系的途径及方法,以便评估那些资源机构,符合学生的需要,作适当的选择。此连系管道,可透过校内辅导室提供资讯及协助连系。

 

伍、结语

 

辅导是生命关怀的创作过程,也是协助学生成长的互动过程,辛苦您了,由于您的付出,将促使另一蒙尘的生命再现光彩,辅导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可以统合各方的资源让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如此辅导才会更有功能也更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