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研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31:21

董姓研讨

董氏文化 2008-04-20 09:48:24          1.董姓究竟是溯源到黄帝还是炎帝,这涉及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其中破解“祝融”之身世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表明,“祝融”不是人名,最早可能是部落氏族名,以后演变为世袭的官名(火正,火官)。在史书上,从三皇到五帝不同时期,都曾有“祝融”出现,史纪中甚至将“祝融”归于三皇之列。史载女娲氏时期有祝融,此时祝融当为氏族部落称号;炎帝时期也有祝融,此时祝融被奉为南方火神,而炎帝被奉为赤帝;帝喾时期也有祝融,此时祝融当为官名,即火正,重黎、吴回、陆终,先后任祝融之职。山海经关于祝融的记载,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须进一步考证!
       2.关于董氏发祥地的问题,自古以来的书籍记载都是几说并存!比如:山西河东、山东定陶、山东平陆,还有河南唐河、河南临颍、河南宝丰等地。古人由于生存与战争的原因,迁移十分频繁,很难断定祖籍所在地,更不能用后世“三代论祖籍”的原则。根据“胙土命氏”,应以董父的封地董国作为董姓的发祥地,符合一般贯例。最近考古证明,绛山以南有倗国,倗国以西有董国。最近山西翼城一带又有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未见诸史载的文字与国名,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董族得姓于惠连,惠连封国参胡,参胡即今山西运城永济韩阳,也处河东之地。夏商之世,另有昆吾氏董国,可能在山东定陶。还有研究的必要。
       3.豢龙氏董国的迁徙。陆终六子的封国中:昆吾、参胡、会人、大彭、曹、荆楚最初都在黄河中下的中原地区,此后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迁徙。作为惠连(参胡)后裔的飂国(叔安)、董国(豢龙氏董甫)也应存在迁徙史。史载:飂国初都定陶,后迁唐河。作为飂叔安之子的董甫(父)早期也可能活动在山东菏泽定陶一带。可后来黄河泛滥,飂国被迫外迁,辗转迁到河南唐河。《史记•五帝本记》:“渔雷泽,陶河滨。” 雷泽一说是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一说在山东菏泽东北。三皇五帝时期从曲埠到菏泽的鲁西南一带,向来是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尧时惠连与鲧一起领导治理了许多河流,如海河、術河、汾水、洮水等。舜时董甫佐舜,可能与治水有关,因为水患是当时对华夏族人的最大危机,治平水患也成了当务之急。当然,董甫佐舜治水,未必是与舜行止一同。因为领衔治水的是禹,并且祝融之裔向来依附夏后氏,并随夏后氏一同迁徙,董甫可能与夏禹族一起巡视四方河道。
       这样一来,就存在董族的沿河迁徙史,以当时古黄河为主线,包括其支流,循河上下巡视迁移。水患治平后,可能最终随夏后氏定居河东之地。
       以“董族的沿河迁徙”为主线,可以将史籍中各种关于董族地望的记载贯穿记来:
      黄河一线:河东——定陶——陆乡(山东平原或乐陵);汾水一线:万荣——闻喜。
      将阅读过的文摘介绍如下:1981年9月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东麓出土人类骨化石改写了山东地区的人类历史。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的也是与“北京人”同时代的猿人化石,确定为“沂源人”。山东人也是最早的中国人。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山东有近千处,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它们形成了完整谱系的四个发展阶段。北辛文化 - 大文口文化 - 龙山文化 - 岳石文化。在中国现有的全部考古发现中,一个狭小地区域内能形成中国史前文化完整系列者,到目前为止只有鲁中南地区。这里是中国人的祖先几十万年来最长期最稳固的生活区域。这里积淀着更多的中国远古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的山东人被称为东夷人。西周以来深受“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思想影响,中国人总以为只有中原民族及其文化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华夏不同的东夷族,一直认为是落后的。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初步摘掉了“东夷人文化落后论”的帽子。新出现的东夷史前文化研究成果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东夷文化不仅不是落后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领先于同期中原地区。
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山东地区逐渐成为华夏文化的中心地带。
       西周时期华夏文化形成了两大中心:一是由镐京洛邑为中心的西部文化区,二是以曲阜临淄为中心的东部文化区。后来,随着齐鲁地区文化和经济迅速发展,待到镐京残破东周定鼎洛邑,华夏文化中心开始东移。       关于古代鲁西南地貌:古代山东菏泽濮阳一带是一片湖泽之地,称谓雷泽濩泽,是古濮州所辖地。这片湖泽在隋唐时期尚未完全干涸。直到宋明时期这片湖泽才完全干涸。
目前已知菏泽有“堌堆”151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100多个。菏泽的一个个高出地表几米的堌队,绝大多数是古代村落遗址,他与黄河济水河流决溢淤积,以及地势低洼,湖泽遍布的地理环境和古代地貌有关。菏泽堌堆遗址的堆积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时代,鼎盛于龙山文化时代和商代,后逐级废弃。这类堌堆在周边地区也有发现,江苏称谓墩。岗。河南称丘,岗,冢。河北叫台。枣庄一带叫台子,城子,埠子,古堆。
       大汶口发掘出象牙,鳄鱼鳞板等热带动物骨制器物,说明古代的湾鳄广泛存在。       关于豢龙文献: 以下是关于豢龙传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就是中华先民的创造。在史籍记载中,最早见到关于龙的文字记录是在山东菏泽市所辖的古雷泽,古菏泽。
龙是巨型湾鳄
      在古代的史籍、神话、文化、艺术中,龙能上天、龙能入地、龙能降雨。龙无所不在,龙无所不能。从秦始皇开始被称为祖龙,汉刘邦就自称为赤龙之子,以后历代帝王都自称龙种、龙子龙孙,皇帝非龙裔莫属;就连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不能不渗入龙的文化。龙如此神奇,它究竟是何神物?宋朝曾把龙集九种动物于一身曰: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种九不像的东西,在自然界里,惟一与之相似的动物就是鳄鱼。现代学者,龙文化专家何新先生说:“在中国古代,确实曾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恐怖并且因而也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动物。这就是现代生物学中称作湾鳄的那种巨型鳄鱼。”此鳄又称蛟鳄,大者可长达数米,重达数百斤,寿命极长,可存活数千年之久。还有一种特异的功能,能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气压的变化而预知阴晴。每当下雨,常引吭怒吼。气象专家竺可祯先生考证,距今七千年前后,正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冰期消失,迎来又一个暖温气候的开始,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度。整个长江以北至蒙古草原,气候温温,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动物极多。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大象、犀牛等热带猛兽和巨鳄在北方大量繁殖。考古发掘出土的巨大湾鳄骨已证明这一动物在北方的大量存在。在河南濮阳发掘的M45号大墓,距今六千年前后,其蚌壳摆成的龙就是一个长达1.78米的标准湾鳄形象。
        当然,被先民最初称为龙的不完全是巨鳄。在考古发掘中,鱼、鲵、熊、虎、鹿、蜥蜴、蛇、蚕都曾被先民崇拜,应称为始龙或雏龙。这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有五十多个形态各异的龙字,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最终被中华先民认定的龙,还是北方巨形湾鳄。       雷泽盛产巨鳄
      上古时候,菏泽市境内有雷津、大野泽、孟渚泽、菏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丹水、菏水。这“四泽六水”成了北方巨型湾鳄的最佳生栖之地。“四泽六水”盛产鱼虾蚌螺,陆岸丛林茂密,果实丰富,是先民的重要食物源产地。中华先族,伏羲、女娲之母族华胥氏就生活在“四泽六水”一带。孟子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烂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帝尧陶唐氏是距今四千年前的时代,尚且如此;比帝尧更早2500年的华胥、伏羲时代的情况一定会比孟子说的更为荒凉恐怖。在整个兽比人多的时代,逼迫着先民不得不与野兽、巨鳄相拼搏,在拼搏中求生存。特别是巨鳄,这种水陆两栖霸王凶猛无比,连陆地虎狼都惧而远避。每遇雷雨或发情季节,就群嚎长啸、声振湖天。先民以为其能通天、鸣雷、降雨,尊它为雷神、雨神、鼓神。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就是说的这种巨型湾鳄。又因打雷时闪电之光连连,误其能上天入地,更加恐惧它、崇拜它,把它尊为水神;加之陆地各种野兽都耐它不得,又尊它为战神。这从山西陶寺、内蒙发掘的古墓中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鳄鱼鼓残骸可以得知,先民是捕杀巨鳄用此作鼓,用骨做槌。《山海经》载:“黄帝得一兽、状如牛、苍身无角、能走入水中则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杀之,取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看来此兽飞也是北方巨鳄。先民为什么敢杀雷神?一是巨鳄是先民 生存的大敌。在生活中随时被鳄咬伤,吃掉的事经常发生,故而必杀之。二是鳄为雷神、食其肉增威,皮作鼓击之扬威,以震其它野兽和外侵之敌。先民是多神崇拜,包括各种兽类、树木、山水,都可为神,一旦神侵于人,人必杀之以自卫,用巨鳄皮作鼓,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还在沿用,《礼记·月令》载:“季秋七月,伐蛟取鼍”。就是说去捕鳄鱼的事。捕了鳄鱼做什么?《诗经·大雅灵台》说:“鼍鼓逢逢,朦朦瞍奏公”,就是敲击用巨鳄皮制的鼓。不过这时已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祭祀祖先和神灵之用。巨鳄生栖在“四泽六水”中,先民就把生栖雷神最多的水泽称之为雷泽。雷泽在盛水期又于东边几十里的大野泽相沟通,水面数百里。古代大亦曰夏。这一带又是夏后氏鲧、禹氏族的发祥之泽,故雷泽又称雷夏泽。先民根据雷神鸣则闪电的光亮,慢慢又称雷神一巨鳄为龙。菏泽是上古先民的发祥地,原本是沟河纵横、湖盆相连的岗丘地貌,后被黄河泥沙冲积而成平原。上古先民的活动足迹,全淹埋在六一一八米之下。截至目前,全国尚无一个考古单位在菏泽古城及聚落遗址发掘至四米。恕笔者断言,菏泽数百先民龙山文化遗址之中,一定会有惊世史前文物和古代北方巨形鳄鱼遗骸存在,这将在今后的发掘中得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