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治:新媒体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37:29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不能算是定义,更像是一句口号,We Media的口号。
迄今,我看到新媒体最为全面和精确的定义是Vin Crosbie的What is ‘New Media‘? ,在此摘要翻译他的文章的精华片断。
为了定义新媒体,他首先定义了两种媒体--个人间媒体或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和大众媒体(Mass Medium )。 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人际对话(conversation)是其最基础形式,技术只是延展了它的速度和范围,比如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 大众媒体(Mass Medium ):最原始的形式来自部落酋长、国王、神父的讲话和演说,技术将它的速度和范围延展到全球的尺度。伴随技术发展,大众媒体的工具和形式有讲演术、布道、布告/法令、手稿、剧本、书籍、报纸、布告板、杂志、电影院、广播、电视、BBS和万维网广播(webcasting)。
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的特征为:
交流参与者对交流的内容有对等的和相互的影响和控制; 交流内容可以针对每个参与者的特定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
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的缺点是:对交流内容的对等控制和个性化,随着参与者增加而蜕化成噪声。当越多的人参与对话,每个人对内容的控制越差,内容和参与者个人需求和兴趣的匹配也越差。(有过聊天室体验的人可以很容易理解这点,随着聊天室的人数增加,聊天室越发热闹、也越发混乱。)
所以人际媒体多用于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一些学者因此称其为“一对一”的媒体。
大众媒体(Mass Medium )的特征为:
完全相同的内容到达所有接受者; 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
大众媒体(Mass Medium )的缺点是:内容不能针对接受者的独特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接受者对内容没有控制。(这是一种“寡/众”范式或“阀/众”范式)。
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势和劣势完全互补:
人际媒体可以递送个性化内容,但是一般在任何时间只能对一个人。 大众媒体可以向几乎无数人同时递送或显示,但所送内容不能针对每个人个性化。 人际媒体让每个参与者控制内容。 大众媒体只让一个人控制内容。
那么有没有一种媒体,一种能否融合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的新媒体?即能否对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呢?
自1940年以来的数字化通讯技术,使得这样一种新媒体成为可能。这样的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
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 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
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
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 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
这种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新媒体因为包容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而成为人类的第三种媒体形态。
所以我理解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包括人际媒体的“一对一”和大众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多对多”模式。有一个例子可为新媒体的典型案例:有一位帅GG、是超强即时通讯(IM)高手,他同时打开N个IM对话窗口,与N个MM同时“一对一”地探讨人生。这就是新媒体的个性化“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后者就是《连线》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Update:你会在网络上看CCTV吗?
至于草根文化,我认为不是网络的特权。全国人民一起看春晚的盛况,难道不草根吗?现在春晚不叫好了,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了、人民分化了,所以众口难调了,而不是不草根了。尤其是电视的形态决定了它很难调理众口,电视春晚是大锅饭的形式,非常适应大家都需要填饱肚子的时候,而如今需要用网络向全国人民提供自助餐了。
在春晚这件事上,大众媒体=大锅饭,新媒体=规模化运营的自助餐。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591eeecd010008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