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腐败,是时候痛定思痛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20:38:25

尊师,是中国人的重要传统之一。在中国的社会传统中,为人师表者,乃学高为师、行高为范,是涵养学生精神、引领社会道德标杆的特殊群体。但现实是,学校早已不是净土,高校已成为职务犯罪新的高发区。这一现实,与人们心中的大学形象、与人们对大学的感情、与人们对大学的美好愿望产生了强烈的背离。因此,高校腐败尤其让人痛心。

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教育以及高等院校心存敬慕,把高校看作学问的“象牙塔”,世俗社会的“世外桃源”。然而,当大学校长随意处置校产,将上亿资产委托他人炒股,却没有履行必要的程序,最终造成惨重损失;或者利用招生的职权上下其手;或者利用基建项目中饱私囊……渎职和贪腐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仅沉重打击了大学教育本身,也令社会舆论哗然,公众心理受伤。

我国自古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及道德作用的国家,一直非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之势。传统的道德告诫在生活中沦为苍白的不被践行的“语录”,而浮夸、腐败、造假甚至受到了人们的追从。道德几乎被撕掉了最后的“包装”,成为大众“不屑”遵循的规范。一方面人们都在呼吁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却以一种投机姿态对待自身所参与的社会活动。“知而不信”、“知而不行”、“言而不行”的双重道德人格呈日益蔓延之势。由此,许多学者作出当前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判断。

在分析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寻找对策时,人们把目光重新转向了教育。人们迫切期待加强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然而,正当人们还在为道德教育是否能担负起如此重任而争论的时候,出现在高校的腐败让人们愈发心灰意冷。这些言行不一的职务行为,比暴力犯罪对社会的伤害更重,因为它降低了全社会对道德底线的感知力。

我们的社会真的病了吗?

道德的标尺已无力拷问高校的贪腐。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中人的道德水平,并不比其他社区、团体和人群高。防止腐败最重要的途径仍然是有效的监督制度,不管是在高校、政府还是企业,都一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任何人以道德自律保持清廉,特别是那些手握权柄的人。因为在面临巨大诱惑的时候,谁都难免心旌摇动,无论你是布衣白丁还是位高权重,这是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一面。只有正视它、约束它、监督它、制衡它,才能保证我们这个社会的肌体不生病。

是时候痛定思痛了。

频发的高校腐败现象,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让官、学、商各归其位,让看似“要啥有啥”的监督制度真正有力地运转起来,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祛除“病灶”,重拾我们的美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