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体经济灾难伺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05:00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8-12-03)
奥巴马的经济顾问们担心,美国经济不是在走向“痛苦的”深度衰退,而是走向“灾难性的”衰退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
“最糟糕的时刻尚未到来,”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在近日发出了这样悲观的警告。
在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危机仍在向纵深蔓延。继7月“两房”被接管、9月雷曼和AIG出事,近日来自花旗银行的坏消息,更为危机增添了浓浓的寒意。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说,根据最新进展,包括花旗银行也爆发财务危机,显示当前金融危机规模之大为史上所罕见。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日益明显,作为美国工业和制造业象征的三大汽车公司陷入困境,就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标志。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奥巴马的经济顾问们私下表示,他们担心美国经济不是在走向“痛苦的”深度衰退,而是走向“灾难性的”衰退。
“灾难性衰退”阴影下的美国经济势必要熬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日。目前美国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奥巴马能否从速推出刺激经济的方案,以挽救经济于颓势。
又一个“太大而不能倒”
对于花旗银行的出事,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的专家们认为并不突然。
今年1月份,华尔街就曾有传言指花旗可能濒临倒闭。与其他银行一样,花旗也投资了不少“有毒”的金融产品,损失惨重。花旗近日请求政府注资,显然是已无法在金融危机的苦海中独力支撑下去,其中毒之深也暴露无遗。
市场迅速对此作出了反应,花旗度过了“黑色的一周”,股价暴跌60%,创16年新低。11月21日,在纽约市场三大股指大涨5%以上的情形下,花旗股价却跌破4美元。
在次贷危机于去年年中爆发之前,花旗集团曾是美国第一大银行。但花旗集团目前市值仅为210亿美元,已经不及其2006年年底2740亿美元的1/10。
11月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向花旗集团投资200亿美元,并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助其摆脱困境。花旗的声明说,美国财政部还表示,将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起为花旗账上约3060亿美元的贷款和证券提供担保。这是过去3个月以来美国政府第三次出手救市。
美国财政部的出手救助在各方的预料之中。花旗集团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高于此前获得政府救助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受访专家认为,以花旗在金融界的分量和地位,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会袖手旁观。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甄炳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花旗是美国金融业的一个象征,对美国政府来说,是又一家“toobigtofall(太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与投资银行不同,作为综合性商业银行,花旗受到更多方面的保护,其很大一部分居民存款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护,美联储和财政部也会为它提供资金。
但是,甄炳禧认为,财政部的注资只是给市场一颗“定心丸”,花旗的亏损问题严重,不可能即时得到解决,更可能波及到其他商业银行。
标准普尔的信贷分析师泰娅阿萨克斯认为,花旗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目前市场状况恶化,按市价计值的冲销尚未结束。
甄炳禧提到,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18家银行破产倒闭。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预测,在未来18个月内,还有100多家储蓄银行可能会出现问题。他认为,危机“高潮迭起”,还在扩展和深化,下一波再出现问题也不奇怪。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羌建新对《瞭望》新闻周刊指出,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萎缩,这又造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反过来冲击本已陷入危机的金融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认为,就眼前看,单纯追求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值的复苏,而不是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将使经济危机陷入“第三幕”,即进入实体经济衰退引起的银行大规模倒闭型金融危机阶段。
刘军红认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第三幕的症状,虽然还不普遍,还不是世界性的,但风险很大。
实体经济的寒冬来临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日前承认,自己当初低估了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事实上,美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迎来了寒冬。美国三大汽车业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陷入破产边缘,要求政府出资救助,以避免公司裁员及关闭厂房,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羌建新指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是高度顺周期的,其波动幅度大于一般GDP的波动幅度。随着信贷市场的“冰冻”和收入的下降,融资和消费两方面的因素夹击,导致了企业的难以为继。
目前,从GDP的数据来看,美国的衰退已成定局。美国第三季度的GDP已是负增长,为-0.3%,据预测第四季度增长率将为-3%,至少到明年第二季度都将是负增长。甄炳禧认为,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美国的制造业第二、三季度也均录得负增长,汽车业则首当其冲。
不过,甄炳禧认为,美国政府救助金融业已经背了很大的包袱,不会再轻易背上救助实业的包袱,否则可能就得没完没了了。例如,航空业也是困难重重,上半年遭受油价高涨的打击,下半年油价虽然下降了,但运量却下降严重。事实上,美国国会反对拯救汽车业的声音较预期严重,最后汽车业三巨头的总裁们也是空手而归。
美联储理事洛克哈特指出,除住房市场外,美国的汽车制造业、运输和分销行业、零售贸易业、金融服务业以及一些商用房地产部门的活动也都出现下滑。
除了GDP的数字不容乐观外,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10月急跌1%,是该数据1947年问世以来的最大跌幅。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数据令人担忧美国会否出现长期通缩。如果通缩出现,将会令本已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企业盈利前景也更加暗淡。
美国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令人担心高失业率的“紧箍咒”出现。失业率高企是经济危机发生时最为鲜明的信号,表明危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美国劳工部11月19日公布,由经济疲软导致的10月份失业率已经上升到6.5%,远高于去年的平均水平。而截至11月15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27000人,创16年来最高水平,持续超过一周以上的总申请人数突破400万大关,创出25年新高。
尽管目前超过6%的失业率还没有达到学界公认的12%的临界点,但随着危机步步加深,企业纷纷裁员,就业前景更不容乐观。
高盛预测,美国国内的失业率到明年年底将达到8.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凯尼斯罗格夫预计,美国的失业率明年可能达到10%。
花旗11月中旬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大约5万人,以缩减开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次裁员人数仅次于1993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裁员人数。当年IBM裁员6万人,创下历史纪录。而在此前的两个季度,花旗已经裁掉了约2.3万人。
自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的金融证券类从业人员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制造业等实业也因为收缩规模而导致大量员工失去饭碗。
通用汽车行政总裁乔治理查德瓦戈纳在参议院的会议上更警告,如果美国汽车业倒下,第一年就将会有300万人失业。
美国财政部负责经济政策的助理部长施瓦格指出,在经济增长状况好转之前恐难以看到就业市场有任何改善迹象。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11月22日在巴黎警告称,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
奥巴马“新政”万众期待
目前,奥巴马能否从速推出刺激经济方案,已经成为美国企业界头号关注的议题,大规模刺激经济方案的必要性也受到美国各界的肯定。正如奥巴马自己所说,罕见的是,现在不管是保守派或自由派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美国需要一个巨大的振兴方案。
中金公司11月25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信贷危机之中,美国采取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财政刺激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奥巴马11月22日已明确表示,正构思一项为期两年的激进的刺激经济计划,以防止经济深度衰退。据奥巴马团队的人士透露,减税和基建、环保投资将是新经济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新方案将力争创造或保留250万个就业岗位。
但奥巴马尚未透露这项计划的资金涉及规模,仅表示该计划将十分庞大,“耗资不菲”。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也支持奥巴马提出刺激经济的方案,他预计,未来至少还需要相当于美国GDP4%的救援资金,即多达6000亿美元,才有可能化解当前的经济危机。
甄炳禧认为,美国政府可能会不惜成本挽救衰退的经济,但是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惊人,2008年度已达到455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预计2009年的赤字将翻一番多,达到空前的1万亿美元。此外,美国已经有41个州的政府也出现了财政赤字,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他评论说,美国政府事实上已经是“捉襟见肘”。
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大卫怀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虽然面临天文数字的赤字,“但现在别无选择。”布兰查德表示,现在是非常时期,不实施财政扩张的后果比积极扩张带来的赤字问题更严重。
但也有声音质疑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方案对提振经济的作用。奥巴马本人多次提醒说,鉴于眼下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他的政策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场危机已经酝酿多年,要解决它没有捷径和灵药。在变好之前,经济形势可能还会继续变糟。经济的彻底恢复不会立刻出现。”奥巴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