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家庭教育成因与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59:31


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家庭教育成因与指导


文/赵霞(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首期家庭教育EMBA课程班学员)

    一、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误区
    (一)误区的表现
    1、认为孩子的交往能力不需要培养。
    在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父母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受正规的教育指导,在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培养的意识,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知所措、胆小、怕生时,父母认为这是天生的,是孩子本身的性格所致,反而埋怨孩子不善交往,却不知道给他以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在家单独玩,不主动出去和同伴交往时,有的家长却还认为孩子的表现乖、听话,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群体合作意识欠缺。
    2、不允许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收拾装饰一新的房间。因此,很多父母就不允许其他孩子到家里玩,怕把家里搞乱,没时间手拾。有的家长害怕孩子聚在一起,损坏家里的物品,或者害怕孩子聚在一起贪玩,误了学习时间。实际上这样一来,反而使孩子缺少了与人交往的条件和环境,孩子与生俱来的交往需求被逐渐抹杀,缺少自己同龄的伙伴。有人曾对小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50.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在家上网、看电视;13.3%的孩子喜欢和保姆、家长等长辈玩;36%的孩子没有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这种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与玩伴交流的场所,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心单调,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3、总是代替孩子交往。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善引导,而把自己交友的标准、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讲民主,家长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有的家长带孩子见到熟人时,孩子还没说话,家长就先开口,给孩子贴上“胆子小”“不太会说话”“性格内向”“怕见生人”“不爱问好”等标签,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不用讲出口了,由此在交往中就会表现出被动、胆怯、消极、依赖,缺乏自主意识等。
    4、以功利目的误导孩子间的真诚交往。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家长与人交往常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交往变成了交换。这种思想无形当中给孩子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在指导孩子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还会说“你跟他玩有什么好处”,孩子之间本来是真诚的交往,大人的这种思想,不仅限制了孩子交往的圈子,更会使孩子在交往中加入更多的功利性,这样的孩子不会得到同伴的欢迎。
    5、认为孩子还小,待人接物不周全没关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是孩子长大以后的事,孩子还小,待人接物不周全没关系。其实,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对他后来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孩子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如果孩子没有礼貌,常常口出不文明语言,不尊重他人,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得到别人的拥护。
    6、只让孩子和学习好的孩子交往。
    孩子的智商原本有差异,再加上学习习惯、兴趣等方面的因素,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多的差异。但是很多家长却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觉得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其实家长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就算孩子的同伴在学习上不如您的孩子,他的身上也会有很多长处值得学习。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表示应有的尊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帮助别人,互相取长补短。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7、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
    在目前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殊不知,这样的孩子从小缺乏健全人格的培养,长大后也只能是个书呆子,甚至会因为人际交往而出现更大的问题。国内一名牌大学的男生,在哈佛读博士,获全额奖学金,但因为从小只注重学习,导致性格孤僻,不喜交往,心理压抑,去美三个月后便卧轨自杀。可见,没有朋友、不会交往的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考试不及格、学业失败还要严重,所以不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而忽视人际交往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二)成因分析
    1、重安全,限交往。
    家庭对于独生子女视若掌上明珠,生怕孩子单独出去与人交往会产生一些不安全因素。如:会磕着、绊着,与他人交往,孩子会吃亏受委屈,防止学坏,还是少接触为妙等。这些思想就限制了孩子与他人广泛地交往。
    2、重智商,轻情商。
    现存教育体制的弊端“一考定终身”,使得家长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看重分数却忽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社会人必备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作业,参加各种兴趣班以及辅导班,使孩子没有时间去和伙伴交往。
    3、多溺爱,少管教。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骂人、打人、撒谎、无理取闹、惹事、小气爱占便宜、嫉妒、脾气坏、骄傲自大、不随和、冷漠等,造成了孩子在同伴中不受欢迎。
    4、好面子,爱包揽。
    家长生怕孩子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不够出众而有损自己的脸面,因此,很多时候,将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包办代替,殊不知,父母过分的呵护,会成为孩子形成人际交往能力的阻力,虽然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却让孩子失去了交往的机会。有的父母还教育孩子说“若有人打你,你就打他,否则没面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就会导致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受挫。
    二、家庭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同时它又对每一个成员的个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环境的作用力是巨大的。父母的感情和谐融洽,对待老人友善孝顺,对待孩子温柔教育,孩子身处于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在与同伴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对人态度友善,乐于帮助信任他人,不主动与人发生争执,在发生矛盾时能主动让步和平化解矛盾,比较容易赢得良好的人际支持。受父母的这种民主的言谈处事的影响,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也能以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能够从容理智的解决问题。
    经常发生争执的父母,常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不安,使孩子造成焦虑不安的情绪,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不信任他人,拒绝他人的帮助,与人交往时的交往语言及态度极不友善,不顾及他人的自尊心挫伤他人的自尊心,是别人产生“讨人嫌”的印象,自己极易产生自卑或多疑的不良心理,甚至还有一些暴力的倾向!由此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做孩子与人交往的榜样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着父母对己对人的态度,并从中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则就无法使孩子信服。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和利用自身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模仿且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交往榜样。
    (三)学会尊重孩子
    有些家长总是说:孩子是我的,我叫他怎么做她就应怎样做。觉得自己有权力支配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生活过度的限制、干涉。其实,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同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忽略孩子、侮辱孩子、厌恶孩子、或是虐待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孤僻,因为孩子像大人一样,他们需要被爱,被尊重。如果父母行为残暴,孩子会以为全世界的人读一样的残暴,自然会对“人”又怕又憎恶,从而产生孤僻的性格。如果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乐意与你交往,进而喜欢与他人交往。
    (四)帮助孩子结交朋友
    一般说来,孩子都喜欢交友,喜欢和其他孩子娱乐、学习。但确实也有一些孩子“不合群”,对交友不积极,势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堵塞了孩子学习社会、获取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
    1、创造交友的机会。
    对性格内向,满足于内部心理活动的孩子,父母应为他们创造交友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交友的快乐。比如,主动邀请孩子的同学或邻里孩子参加孩子的生日晚会,让孩子体验到同学、朋友送给他的礼物和祝贺,带来的欢愉和内心的满足。多带孩子到少年宫、游乐场或其它孩子较多的公共场合,主动为孩子寻找娱乐伙伴,使孩子感到外部世界的精彩有趣,帮助孩子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
    2、不要无根据地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
    对心理能量消耗太大的孩子,父母应减轻他们的家务、学习负担,使其有时间和精力结交朋友。同时,要支持孩子的正常交往,使家庭成为孩子们乐意来做客的场所,让孩子们喜欢到自己家中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发展和巩固他们的交际圈。
    3、帮助孩子选择朋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明显扩大,社交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结交的不仅有邻里伙伴、同班同学、还有本校和外校的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父母有必要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引导和帮助孩子选择朋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孩子社会化,使孩子学会许多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不良的交往关系,往往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孩子走入歧途。所以,孩子的交往活动越复杂,所处的群体越多,父母越有责任引导和帮助孩子选择朋友。
    (五)教孩子做一个让他人喜欢的人。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虽有交友积极性,却不容易找到朋友。 其主要原因是,有的孩子我行我素,逞强霸道,行为粗暴,动辄打骂人,缺乏同情心,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被其他孩子厌弃。对这些孩子,父母有责任教育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受他人喜欢的人,就会和同伴融洽相处。
    1、引导孩子要学会相互学习,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
    独生子女有一个缺陷,因为在家里往往比较容易受宠,不大容易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你只有发现别人的优点,你才会和别人交往。同伴交往的一大功能就是相互学习,因为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观察性学习,孩子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我看看你怎么做,你挨打了,我可要小心了,我要注意了,我不能挨打。你烫伤了,我也得注意,我这么做也会烫伤,所以说孩子在一起是全体社会化在相互影响,所以要让他在交往中学会互相学习,“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
    2、教孩子学会倾听,了解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倾听。倾听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美德。因为“以心换心”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守则。打开心扉,别人方可走近你的世界,所以,快乐、热情、诚挚的孩子更常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你希望孩子在社交中受人喜爱,那么他首先要体现真诚、谦逊、不垄断谈话。一个真诚的孩子,更容易感染人,架起与人交往的桥,更有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谦逊则是一种内在的彬彬有礼,谦逊的孩子往往能够理解他人,说话得体,不以自我为中心,自吹自擂,能够注意别人的兴趣。善于倾听他人心声的孩子,就更能了解别人,相互理解,这样,他就更能与人为善,与他人有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3、引导孩子在交往中讲信用。
    信赖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是社交能力的基础。守信的孩子,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讲信用能博得他人的信任。
    4、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发现一些难以与人相处的人往往会是那些乐于计较、争斗得太过“聪明”的人。他们不想吃一点亏,总想在与人交往中占尽可能多的便宜;他们只想让别人帮助自己,而不愿去想如何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久而久之,这种人就会逐渐的被人孤立。
    5、教孩子学会宽容。
    俗话说,“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这些话说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学会宽容忍让。宽容忍让在一些人的眼里被看做是懦弱、是无能、是窝囊,其实不然。适当的忍让代表着胸怀和度量,是一种大家风范,是真正强者的表现。教会孩子保持豁达的风度,对别人的批评要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有些不切实际的批评,既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作些说明,也可以保持沉默让时间来说明。
    (六)引导处理好孩子之间的冲突
    孩子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冲突,比如,其他孩子的某种行为造成了自己的痛苦,被踩着、撞着了,或者对方妨碍了自己的行动,侵犯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方面的所有权。当孩子之间产生冲突时,有的父母怕自己孩子受人“欺负”,就对孩子说:“如果别人同你吵架或打架,不要怕,同他对吵对打,打不过你就抓就咬”“做人不能太老实,太软弱,要凶,要狠”。其结果,只会加剧孩子之间的冲突,影响孩子之间甚至大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还会酿成严重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对孩子的冲突要立场客观、公正、既要发现别人的孩子的缺点,也要认识到自己孩子的毛病,绝不偏袒自己的孩子。
    交际作为一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若能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交往中的成功与满足,就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得以共同提高。家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家长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行悉心指导,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逐步提高孩子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感受更多的成功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