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事件折射地方保护主义(华夏时报 2005-11-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3:06:17
|  推荐新闻>>华夏时评>>>污染事件折射地方保护主义
污染事件折射地方保护主义
http://www.chinatimes.cc 华夏时报·华夏网  2005-11-25
23日,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就吉化“11·13”爆炸事故给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各界群众带来的生活、生产影响,表示诚挚慰问和深深歉意,并给哈市送来71吨矿泉水。这种道歉和慰问虽然表明了一种积极态度,但是从时间上来讲,已经过了整整十天,实在是太迟了。相对而言,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其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和应对重大公共事件方面机制的缺失。
哈尔滨在22日决定全面停水的公告发出之后,吉林相关人士还对爆炸污染松花江的说法矢口否认,还声称由于处于松花江下游,哈尔滨多年来一直抓住水指标问题,做水污染的文章。
不仅如此,地处松花江吉林段下游和哈尔滨段上游的松原市宁江区部分区域停水近七天后,已于昨日13时许正式恢复供水。停水这么多天,且停水涉及市民众多,但是相关消息的传播面却很小。显然,松原市停水原因肯定不是“全面检修管网”,而是地方政府已经知晓吉化“11·13”爆炸事故给江水所造成的污染。但是,地方政府并未举行新闻发布会,也没有告诉市民需要停水多少天。这里面存在没有公开重大公共信息的行为,同时存在不可取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而这种不良思想中,则至少存在对地方所处企业和地方政府权威的双重考虑。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次污染事故负主要责任的是吉化公司双苯厂,这次污染事故的责任是非常明确的,应该由吉化公司双苯厂负责。”在吉化公司刚刚发生爆炸时,事故责任是该公司的。但是,在爆炸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危及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居民健康、有关职能部门却没有及时通报、最终形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这一点上,其责任就转移到了地方政府。
这次重大公共事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的失职。因此,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是公共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原作者: 任孟山
来 源: 华夏时报
污染事件折射地方保护主义(华夏时报 2005-11-25) 北京移动通信基站“入住”回龙观事件调查(华夏时报 2005-12-5) 从洪战辉事件看社会救济缺位(华夏时报 2005-12-21) 河北高层震怒 抓嫖分赃部分责任人停职(华夏时报 2005-11-25)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 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学分析 浙江永康官员外逃事件折射贪官潜逃新动向(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9-4-9) 浙江永康官员外逃事件折射贪官潜逃新动向(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9-4-9) 本报记者卧底调查假警察抓嫖罚款真相(华夏时报 2005-11-21) 卧底记者目击真假警察分赃款(华夏时报 2005-11-22) 本报卧底记者遭到死亡恐吓(华夏时报 2005-11-24) 卧底记者目击真假警察分赃款(华夏时报 2005-11-22) 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经济学分析01 怀念2005,因为张靓颖(华夏时报 2005-12-21) 怀念2005,因为张靓颖(华夏时报 2005-12-21) 蒋庆欲重建儒教遭批驳(华夏时报 2005-12-19) 冯小刚:我们靓颖能卖钱(华夏时报 2005-12-21) 蒋庆欲重建儒教遭批驳(华夏时报 2005-12-19) 人民代表大会可否减少官员代表(华夏时报 2005-2-24) 华夏时报·华夏网 — 11民工连吃3顿领导剩饭 华侨时报 崛起与污染 黑龙江酝酿地方版大豆自救计划 豆农惜售豆企停产2010年05月28日 22:25华夏时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9条 黑龙江酝酿地方版大豆自救计划 豆农惜售豆企停产(2)2010年05月28日 22:25华夏时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