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商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5:10
危機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
www.taihainet.com 2009-8-19 台海网 梅新育
世貿組織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證實了包括筆者在內許多人的預計,亦即在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上升問題上,不宜對國際會議聲明中的動聽言辭寄予過高期望。不錯,在2009年4月初的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上,與會各國達成的聲明遠遠好於此前的悲觀預期。但,峰會後的3個月裏,各國“出台更多限制和扭曲政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在嚴峻經濟危機的壓力之下,各國以鄰為壑的內在衝動大大增強,西方主要經濟大國的代議制民主政體本身就更容易傾向於保護主義,其較強的政治經濟實力更強化了轉嫁危機的道德風險。
危機時期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危害何在?1930年代美國《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引爆的全球貿易戰已經提供了答案——全面貿易戰必將推動全世界墮入貿易保護與貿易萎縮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進而對世界經濟復蘇產生負面影響。世貿組織接二連三降低對世界貿易的預測,最新預測是今年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量將萎縮10%,其中固然有經濟危機導致需求和貿易萎縮的因素,但預計全球和主要經濟大國經濟降幅均明顯小於貿易預期降幅,相當程度上不能不歸咎於貿易保護主義氾濫。
一國外貿依存度越高,危機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對其打擊就越大,即使貿易保護主義風潮本來是這個國家自己挑起的,也不會例外。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作為全世界貿易依存度最高的經濟大國,作為連續多年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者,在經濟危機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背景下,中國所處地位尤為不利。
世貿組織秘書處2009年5月7日發佈的統計顯示,2008年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分別遭遇73起和10起,占總數的35%和71%。至此,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2009年以來,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壓力有增無減。
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各占出口半壁江山的特點進一步放大了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對我國的潛在殺傷力。與國際經濟體系的高度融合,相應意味著外部危機傳染和別國轉嫁危機風險隨之增長,只要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仍處於下層,發達國家“成功”向我國轉嫁危機的風險就居高不下。
面對保護主義風潮威脅,中國如之奈何?無論如何,“全面、嚴密”的規則都不可能杜絕“玩弄”規則的現象,而上百年來把持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大權的西方國家更是玩弄規則的老手和最大受益者。對我們而言,現實的選擇應該是用各種方式遏止保護主義風潮使之免於失控,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部分彌補全球貿易體系之所失,降低對外需和外資的過度依賴,並堅持不懈提高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作為全球市場形成之後的產物,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就應該是開放經濟;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取消對華全面禁運之前中國經濟的低開放度是別國強加於我們的,並不是我們自願的選擇,今天,面對開放經濟下的外部衝擊風險,我們要做的是汲取經驗教訓,提高駕馭開放經濟的水準,而不是走向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