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PE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18:54

全民PE热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9期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10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PE是新兴产业孵化器,是地方政府另类融资平台,是社会资源货币化捷径……中国PE狂飙突进,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PE《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慧颖 于宁 王紫雾 曹祯

  正如IPO(首次公开发行)、VC(风险投资)一样,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GP(普通合伙人)、LP(有限合伙人)正在迅速成长为中国普通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名词。

  • 创业板一本万利的示范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各界对于PE的追求
  • 2009年至2010年一季度私募股权基金募资总量及新募基金数量
  • 中国PE投资回报率优势明显

  从上海、北京、天津出现的竞争性优惠政策,到各地巨型产业基金的兴起;从银行、证券业的高歌猛进,到草根PE的遍地开花,一度被视为PE发展障碍的审核、融资和退出难题,都在无形中被逐渐消解和淡化,显示了这一新生行业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相较2006年底渤海产业基金出生之际,外界对于其公司制、契约制的复杂设计的懵懂无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PE是一种面向合格投资人募集的专注于未上市股权投资的基金,不止投资,还介入公司管理,在创造价值后获利退出。在结构设计上,PE一般涉及两层实体,一层是作为管理人的基金管理公司,一层则是基金本身。

  有限合伙制是国际最为常见的PE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基金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LP)不参与管理、承担有限责任;基金管理公司则作为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GP)投入少量资金,掌握管理和投资等各项决策权,承担无限责任。

  2007年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为PE发展打开了制度之门。之后,无论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是国有投资者、银行业、创业者,无论是外资巨鳄还是中国精英,都在混沌中开拓着这个行业的边界和规范。在设立、融资、投资、退出的每一个环节,都演化出与中国国情接轨的操作模式。

  作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钱资本的组合体,PE迅速被各方赋予了新的功能。监管者将它视为培养新兴产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孵化器;地方政府一度将它视为套取各方资金的另类融资平台、拉动GDP的新抓手;对于部分具有人脉和关系的内部人来说,PE则是将各种社会资源迅速货币化的稳妥途径。

  正是由于PE提供的想像空间,使得这一行业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面对不同力量的博弈,PE因其天然的市场化属性,业已逸出了管理层预设的发展轨道,从官办主导的模式向市场自生自发的方向狂飙突进。与此同时,围绕PE的争议亦尾随而至,从投资者的保护到利益输送问题,都成为监管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2009年,删改多次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发改委报送到国务院,但至今仍未获批准。当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在深圳举办研讨会,对于PE的监管模式,各方意见纷纭。

  识者认为,对于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投融资工具,既保护其自身的活力又抑制其违规的冲动,不被异化为利益相关者攫取巨额财富的工具,才是监管者的终极目标,而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功能、提供明晰的法律规范方是治本之策。

风起云涌

“现在中国似乎人人都能做PE,这是经济上升周期的一种特殊现象”

  “现在的PE界,就好像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一位从政府机关下海的PE基金经理如是感慨,“大家都在忙着赚钱,乱哄哄的,没什么规矩,但是可以感到其中的机会和希望。”

  事实恰恰如此,自2009年以来,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家大型PE面世的报道,从上海到陕西,从金融、航天到农业、文化,覆盖了投资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早期获得了发改委核准筹组的十家产业基金后,地方政府的热情依然不减。上海在加速“两个中心”建设的背景下,正在筹建上海航运产业基金;北京已经设立了环保、农业等产业基金,天津则设立了船舶基金,并与中航集团、建银国际筹建航空产业基金。

  大型国企也加入了PE的阵营。今年1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主要发起人的航天产业基金正式设立,主要投向航天产品、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及其相关领域,预期募集资金规模200亿元人民币,首期即募得30.3亿元。

  更多的企业跃跃欲试。中国第二大PC制造商方正集团正在创建一只20亿元的基金,该基金将专注于技术、媒体和电信领域,基金管理公司将由方正与一家海外机构合资组建。

  今年“两会”期间,上海光明集团的一位高管向本刊记者表示,打算募集一只食品行业的投资基金,“现在社会上的资金非常多,只要有好项目就不愁资金。”

  民间的力量令人震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一次赴杭州授课,即为与会者的阵容惊叹——上百家人民币基金的管理人,很多人二三十岁的年纪,就掌管着一两亿规模的人民币基金。

  这支被称为“草根PE”的队伍,裹挟着中国的创业潮流,连年扩军。而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心中的偶像级人物,马云、史玉柱、刘永好等人也在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

  全民PE热的兴起,有着多重背景。2009年末创业板的推出,无异于给PE行业打了兴奋剂。创业板动辄上百倍的市盈率令PE投资的入场价水涨船高,目前PE投资的平均价格已经被推至15倍市盈率以上,即便如此,以目前的创业板估值作为参考,如果所投企业上市,仍可获得超过300%的投资回报率。在《资本论》的经典描述中,这一利润率足以让人“铤而走险”。

  2008年以来财政刺激政策带来的充沛现金流则为PE源源不断地输送了炮弹,此前PE融资难问题迎刃而解。经济转型的契机以及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资本积累,亦为PE投资带来了机会。种种因素,形成了时空的共振,令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放在了PE这个新生的金融工具中。

  当然,PE管理人的收益机制更是令人垂涎的刺激因素。“即便是国有控股的基金管理人,也可以支配85%的管理费(一般按总管理规模的2%收取),以及相当部分的分红(一般收取利润的20%)。”一位海外PE管理人称,这种高额回报远远超出投资银行的薪酬水平,令投行高管也纷纷转向跳槽。

  事实上,中国的PE管理界,吸引的并不只是投资专才。利用眼光与人脉合理增收的光环和诱惑,令诸多社会精英、退休官员纷纷加入这一领域。而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也开始尝试PE,或为主业整合助力,或干脆进入新的投资领域搏杀。

  • 打印
  • 意见与反馈
  • 人人网 白社会 Linkedin Yahoo Buzz
网友评论: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评论(7) 我要评论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2日  02:15:26

    近水楼台先得月

    引用  支持(0)  反对(0)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1日  21:42:03

    PE的兴起,为腐败的合法化又披上了一件新时装。

    引用  支持(0)  反对(0)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1日  18:09:13

    说白了,就是包装公司!

    引用  支持(0)  反对(0)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1日  15:15:18

    瞎忽悠,全民PE?我就不懂。

    引用  支持(0)  反对(0)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1日  12:43:43

    十几年了,搞的还是上市审批制度下的寻租,跟当初的琼民源没什么区别。倒是吃相文明了些,起个新名字叫PE,以前直接塞现金,现在送pre IPO的入股机会。

    财新网网友 2010-05-11 09:26:19 1

    说得好

     

    引用  支持(0)  反对(0)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1日  11:43:22

    啥劳什子????

    引用  支持(0)  反对(0)
  • 财新网网友 2010年05月11日  09:26:19

    十几年了,搞的还是上市审批制度下的寻租,跟当初的琼民源没什么区别。倒是吃相文明了些,起个新名字叫PE,以前直接塞现金,现在送pre IPO的入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