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主义正解-与庞忠甲先生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32:54
模糊主义正解
-与庞忠甲先生商榷
赵汉雄
编者按:赵汉雄先生对庞忠甲先生关于孔子与爱因斯坦的文章有不同看法,实属正常。而庞先生非常大度,愿意公开与赵先生探讨,特将赵汉雄的文章也在本站发表,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孔子和爱因斯坦都没有爽爽朗朗说出他们的“天命观”,使得庞忠甲先生有机会追认他们是“高度理性化的有神论”,还认为“模糊化信天观”,“可以 ‘模糊化’有神论和无神论的界限,甚至填平唯物论和唯心论不共戴天的鸿沟”。且不说模糊主义是不是真有那么大功能?孔子、爱因斯坦是不是真有“模糊化信天观”倒是容易考证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公认的。孔子没说,庞先生能说出一大篇,這叫“索隐”,或称“捕风捉影”。爱因斯坦是明确表过态的: “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无限的敬仰”。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敬仰又被庞先生判断“为理性化的更新型的现代有神论者”。试问庞先生,一位从不闯红灯的司机是否必是“有神论者”?他可是对這个城市的交通规则有“无限的敬仰”啊。
孔子为什么对“天命观”取模糊主义态度?我想不外乎下面几条:①治学理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教育理念“以行与事示之而已也”;③碰上难题:《论语》记载了一则细节,“子贡问: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死者有知与无知的问题,答案仅有两个:唯心论答有,唯物论答无。孔子在此将为何避而不答的理由说出来了。孔子考虑到现在回答這个问题不利于教育,因为孔子要让学生建立的伦理体系是以“孝行”为第一基石,对“孝行”未臻“不惑”,天命问题可“存而不问”,过了“不惑”关才可“知天命”。這时候无论“死者有知或死者无知”都无碍子贡笃行孝道。有个故事里讲亚历山大大帝问欧几里德,“为何你的书里没有上帝?”欧几里德答道“陛下,我不需要這个假设”。孔子模糊主义的正解,浅里说是暂时不谈主义,深里说就是不需要這个假设。那么孔子是有神论么?
庞忠甲先生误把孔子对天命问题的对策,当成孔子对天命观的表述,并以自己的误解当作治世良方,“填平唯物论和唯心论不共戴天的鸿沟”,实是书生之见。因为照庞先生方案,必须天下唯物论、唯心论都改造成为“大而化之的模糊观”,倘有不接受改造的唯物论、唯心论,那么两造的争斗还是仃不下来。话又说回来,唯物论、唯心论就那么好改造?唯物论想改造唯心论;唯心论想改造唯物论,是百年千年的公案,這场一半对一半的改造尚未分晓,庞先生忽然想出改造全体的妙法高招,肯定更加任重而道远了。
至此,不妨拿孔子的模糊主义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做一比较。美国宪法修正案中的全文是“国会不得制订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这句话有两个分句。第一分句是设立分句,指的是国家不得制定设立宗教的法律,即不得设立国教;另外一个分句是自由实践分句,指的是国家不得设立限制宗教自由实践的法律,即宗教自由。在此,又见到了庞先生响往的包容性。可见解决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纷争不在另立国教,而在政教分离。只要双方恪守  “君子动口不动手”,让它们争论一万年又何妨?
我以为孔子的“存而不问”、“后自知之”的对策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庞忠甲先生以为然否?
出处:老顽童网站首发 作者:赵汉雄 时间:2006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