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尊师爱生”的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2 23:45:53


对“尊师爱生”的质疑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自尊重要还是教师的尊严重要?这是个很迷惑人的问题。平时说的“尊师爱生”好像首先要尊师,全社会都要尊师,对学生只是爱护,而当前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又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到底师生关系中,地位关系如何呢?笔者谈一点看法。

        一、人的两元性

        每一个人都是由他自身(自我)和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两部分组成的。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规范了一整套角色期待和行为规则,教师该做什么,学生要怎样做,家长的言行举止应该怎样,都是有规范的。但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人与这些角色期待和行为规则有和谐的时候,也有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时候,这就是人的两元性:自我性和角色性。

        西方文化特推崇“自我”(I)而不是“我”(Me)。因为“I”在句子的任何部位都必须大写,“Me”只有在句首时才有大写的资格,显然西方文化推崇“自我”,而不太重视角色。中国传统文化鼓励“角色性”,抑制“自我性”,中国古文化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师道尊严”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角色性”,抑制“自我性”。

        中国这种只重视角色而忽略对人自身的教育的结果必然是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自主,重外在的纪律、轻内在的能动,中国教育因压抑了个性,已造成了无形的内伤。

        二、我国教育现状中师生关系冲突

       我国历史上重角色压抑个性的传统思想,至今影响着教育界。而当今的学生大部分已经从这个压抑中挣脱出来,从而使太多的学生重视了自我,从而也更重视了尊重自己。也就是说,现代的学生已经比过去的学生更有自尊心了。而当今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在重角色压抑个性的年代走出校门的,因此,教师认为学生应重角色,从而形成了当今学校的师生观点的矛盾,即学生的自尊感逐渐增强,而教师认为学生应重学生角色不应给学生过多的自尊。这便形成了师生间的尊重冲突,即教师希望学生尊重老师,而学生又希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

        三、对尊师爱生的质疑

        到底学生的自尊重要还是教师的尊严重要呢?我认为学生的自尊应高于教师的尊严。

        1、首先学生个性增强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思想的一大突破。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们的自尊,突出学生的个性,甚至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自尊的重要性要超过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另外,教师的尊严是建立在四个方面上的:(1)、年龄(2)、地位(3)、知识(4)、品德,而这四个方面中真正使学生尊重的是品德。如果教师的品质恶劣,那他在学生中是不会有尊严的。更何况教师的优秀品德、渊博知识,都是为了学生这个受教育者。因而,在学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自尊心应该是第一位的。学生的口号:“尊师爱生”、“尊师重教”已日显其局限性和可质疑性。“尊师爱生”这个提法有毛病,也不科学,值得我们反省。

        2、“尊师爱生”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并确立了一方被“尊”,另一方必须“从”的一高一低的“尊”与“从”的地位。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去扮演的角色,而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是理想化的东西,由不同个人扮演的相同角色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结果,有模范教师,也有误人子弟的教师,因此,教师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尊师”的前提是抹杀人本身的缺陷和差异,把教师这个角色神圣化了。

       与“尊师”绝对化的规范了双方“尊”与“从”的地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就被抑制,其结果是教师的差错往往是只能由教师来纠正。

       只有在学校让学生知道教师也有对与错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识了这一点,学生才有“启疑”的前提。具备了“启疑”的前提,学生才有机会磨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既“尊师”又“尊己”。

       3、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一方面是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另一方面是教师并无尊重学生的义务,只要教师“爱生”就足够了。而爱生又往往在很多情况下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打、骂、训”,而这却忽略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尊敬”师长是晚辈的义务,“爱护”学生是长辈的责任,也是权利。这样一来,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但学生只承担义务,不讲权利。这样的师生关系极难看到师生之间平等的争论,学生当堂对教师的论点提出异议的现象。

        4、师生的黄金关系:“互尊互爱”

     “师”要不要“尊”?要。“生”要不要“爱”?要。但不能是单向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既不否定“尊师”,也不否定“爱生”,它提倡的是平等的、双向的行为,应该是“互尊互爱”。

      “互尊”是把教师当成可敬可爱、可圈可点、有血有肉、可以互相探讨的人,不是说一不二的神圣化角色。“互尊”才能让学生从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角色,变为有主观能动性、有独立“启疑”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