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学生作文思想方法误区谈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30:20
四川省南江县沙河中学     我的风萧萧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思想水平和思维方法的体现,是对生活的再现与再造,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新颖活泼、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作品,令语文教学工作者头痛。笔者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生习作在思想方法上出现了诸多弊端,走入了令人忧虑的误区。
其具体表现如下:一、作文与做人脱节  学生的习作中缺乏人生体验、生活情趣、道德操守,只有抽象的符号、古板的概念、巧妙的嫁接以及为文造情的说教。
二、习作与生活相悖  形式公式化,内容远离生活,把作文当作一种适应某一理论和操作方式的游戏,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三、写作与时代脱钩  习作内容远离现实,无针对性,无目的性,无时代感,成了无微澜的死水,没有时代的狂波巨澜。
四、“小我”与“大我”相离  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我”无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是交作业的学生,是父母的子女,是爷爷奶奶的孙子。目的是交作业,是挣分数,是得表扬。其习作不能给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令人顿悟,激人求索。
我们对学生在作文思想方法上的误区不能忽视,只能正视。探其原因,寻求可资运用的科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跃出误区。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让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使作文真正成为铸造素质的有力武器  教师要明确,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的目标之一,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作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把作文放在广阔的背景之中而不仅仅囿于伦理道德,而应该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意志、精神、交际、亲合、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生命需要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修养之中。通过作文的形式把做人“内化”到学生身上去,以实现语文的教化功能。教师在做有心人,从学生的阅读、实践、视听等角度,在命题、立意、构思、选材以及辅导、证卷、评讲到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巧妙渗透、科学引入。激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生活环境,提供并启发相应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作文兴趣并开启思路。一篇“修养”日记,使之探究真、善、美;一则“自省”文章,使之认清假、恶、丑;一次“我长大了”的作文训练,使之逐渐明确:长大不只是生理上的成熟、体积的增大,而是明了理解、同情、自立、自强、责任感、使命感等人生要义。
第二、树立大语文观,衔接课堂内外,挖掘社区资源,让习作的路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   学生的作文超越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或李代桃僵,于是不约而同地杜撰亲人死亡、父母离异、自身伤残等“无故寻愁觅恨”、“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虚假经历。教师应该让学校从传统的教室里走出来,“变有限课堂为无限教室,让教学贴近生活;变小课堂为大社会,让社会生活走向课堂;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张琼《课内外衔接社会实践探微》),让学生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去了解“三个代表”在基层;去了解下岗工人再就业;去了解农村费改税;去了解中小学生减负;去了解百姓对官员的议论;甚至到集市上去讨价还价。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火热与激情,观察生活的林林总总,刺激他们的写作灵感。此项活动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前瞻性,力戒纸上谈兵,务求切实可行。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个面向”,让习作真正跳动时代的脉搏   “文章合为时而作”,学生的作文也应当奏响时代的鼓点。惟其如此,文章才具有生命力。如果放弃了这些源头活水,那就远离现实,放弃了生活本身。现实是什么?是改革开放,是反腐倡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WTO,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敏感的问题应该走进学生的思维视野。这一点,教师是有责任的。你把学生关在象牙之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又安知天下事?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运用,教师应当实现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不如导之以行,放开手脚,让他们去观察太平洋上的赤潮;触摸美国和伊拉克一触即发的心跳;去领略尼罗河的变迁;去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目睹世界风云,感受生活召唤,何愁笔底不响起时代的足音?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还有那么多的作品在关注宇宙的阴晴圆缺,这与教师的悉心引导不无联系。我也反对不对具体文体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牵强附会地往时代、形势、政治术语上靠,给文章穿靴带帽,弄成四不像。我主张自然贴切,充满生机。
第四、增强主体意识,张扬学生个性,注重人文色彩,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完成对未来人生的定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少年到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言行,更新着自己的观念,又随着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设计。血气方刚的青年,他们的抒情主体应是啸谷的乳虎、腾渊的潜龙、运行的岩浆、喷薄的朝阳,这些都应该在作品中实实在在地展现;他们渴望长大,企盼承认、亟待展示、寻求参与,这些都会在作品中真真切切地吐露。在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保护他们的独立和冒险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其次是导,设置角色,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构建未来使未来走向他们的生活。在这方面,不少老师有着非常成功的尝试,“假如我今天下岗”、“二00八年我们相聚在北京”、“老师、谁来为您减负”、“如果我是××市市长”、“跨国集团公司总裁的就职演说”等都是成功的范例。让未来的“工程师”、“企业家”、“外交家”、“政治家”直面生活,他们就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胸怀凌云志,笔下有惊雷。
思想支配行动,方法受制于思维。只要师生勇做有心人,并不懈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思想方法误区,使习作园地春意盎然,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