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养生原则 (钰和养生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05:12
浅说养生原则
作者:张钰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其旨在保持身体健康,以达到人尽天寿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把“健康长寿”看成一个非常吉祥的祝福语,可见养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问题在于,该如何去养生呢?古代帝王试图寻找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现代人则在层出不穷的各种保健药品中迷茫不知所从。其实,远古的圣贤早就通过《黄帝内经》给我们揭示了答案。《灵枢·本神》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经文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智者养生有三个要则,即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就可以做到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下面作者就对这一段经文的理解作一阐述。
(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
所谓四时,其基本含义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随着一年的四季交替,自然界里的生物也都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变化。人作为天地万物之一员,自然也不能例外。充分把握四季的各自特点并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生活习惯与之相适应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一段经文专门对这一问题作了论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那段经文的大意是说:春天的时候,万物苏生,所以人也要设法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抒发愉悦的状态。比如晚睡早起(注意,这里的“晚”是相对于日落而言,不是指夜里十二点),多到户外走走以及其他有利于放松身心的活动。不杀生,多给与少索取,多奖赏少惩罚。违反此道会伤肝脏,到了夏天就会生(寒)病。夏天,万物成长至极,所以人也要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宣泄。比如晚睡早起,享受比平时更长的日光,作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发怒。反之会伤到心脏,到秋天会得(疟疾)病。秋天,天急地明,万物收成,所以人也要从转入收敛状态,不能再像夏天那样无所顾忌。应该早睡早起,让自己的身心平静下来。反之会伤到肺脏,到冬天会得(泄泻)病。冬天,天寒地冻,万物收藏。所以人也要相应地收藏身心,应该早睡晚起。反之会伤到肾脏,到春天会得痿厥病。
同时一年四季又有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的气候变化。若这些气候变化太过或因人体自身抵抗力不足,风寒暑湿燥火便成为致病的因素。所以,人除了要顺应四时的生长规律,也要根据四时的气候特点,注意自身的防御,如冬天保暖御寒,夏天防暑等。
传统养生学认为,宇宙天地有其特定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只是立于天地之间非常渺小的一份子,只有顺乎天地之运动规律,与其合为一体(即天人合一),方能更好地保全生命,正所谓“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四季只是天地周期变化的一个方面。比如昼夜交替,每年的二十四节气交替,也都是周期性变化的表现。并且中医认为,每六十年天地“运气”会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因为“运气”会影响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外界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所以人也要与之相适应。因此,所谓顺四时者,不仅指顺四季,也指顺昼夜,节气和运气等所有天地宇宙所固有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人顺应一日昼夜的变化主要要注意做到与太阳同步,即“太阳醒我醒,太阳睡我睡”。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可以把一天看成有“小四季”:大致的说,3-9时为“春”,9-15时为“夏”,15-21时为“秋”,21-3时为“冬”。养生要根据一日时段的不同和四季的原则相配合。比如说3-9时为“春”,所以9时以前要起床。而21-3时为“冬”,所以21时前要睡下了。其次,人体作为大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在一昼夜24小时之内也有其特定的周期变化规律,如卫气日行于外25周,夜行于内25周;十二经脉在一日十二时辰轮替交旺等。就以十二经脉的交旺规律举例来说:晚上9-11点三焦经最旺,而三焦主诸气并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此时睡下将有助于人体气机顺畅和水液循环。凌晨1-3点为肝经旺时;而肝主藏血,具有代谢血液的作用。“卧则血归于肝”,所以如果熬夜过一点,则肝在其旺时无法完成血液代谢功能,便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又早晨7-9点胃经最旺,9-11点脾经最旺。而脾胃主运化,所以7点左右应该吃早饭,这样才有助于脾胃运化吸收新的一天所需之能量。
顺应四时应该注意每年24节气的交接。否则人体容易通过肺部和体表感受外邪,引发疾病。比如“小雪”为秋燥转入冬寒之日,如果没有注意做好御寒准备,就容易感受寒邪,引起感冒。
顺应四时也包括根据年运的不同来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比如2008戊子年,乃火运太过之年。又适上半年君火司天,下半年躁金在泉。所以应着中滋阴泄火。饮食方面少吃过热和过辣的东西。
(二)  和喜怒而居安处
这里喜怒是泛指人的七情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则为怒,喜,思,悲,恐。七情和五志其实又是一致的,故统称情志。和喜怒是说要调和情志活动,使之不要过极。
情志本来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正常的活动。但是过了则有害健康。所以才有“范进中举”的典故和“相思”之病。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情志过极会直接伤及人体内脏,是致病的主要内因。
居安处说的是人需要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颠簸流离或过于“折腾”会使人身心疲惫,从而导致疾病。所以善于养生的人懂得深居简出之道, 所谓“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总之,和喜怒而居安处就究的是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的一种养生境界。
(三)  节阴阳而调刚柔
节阴阳就是要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任何疾病的产生都可以归结于人体阴阳的失衡。“阴平阳密”则百病不侵。可见调节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人体的阴阳平衡又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大的讲,形为阴,神为阳,所以要形神如一。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又各有阴阳两个方面。所以要调节心阴,心阳的平衡;肾阴肾阳的平衡,如此等等。从人体的气血来看,血为阴,气为阳,所以气血要保持平衡。当某一方面的阴阳失衡时,人就进入病理状态,如肾阴虚,心阳虚等。这时就要通过调养,补其不足,泄其有余,使之重新回到动态的平衡状态。
所谓“调刚柔”可以理解为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中医把人体划分为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并把这五个系统分别归入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五脏)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使人体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平衡系统。若一方相对过盛则会“乘”其所克,若一方相对不足,则反被其所克者“侮”。“乘”,“侮”都是人体失衡,就进入病理状态表现。举例来说,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 所以若肝气过亢,则肝乘脾,导致脾病。若脾气相对过盛,则脾侮肝,也会导致肝病。
保持人体五脏平衡的方法,除了避免情志过极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从饮食入手。中医认为,食物的色,味对人体的某个功能系统有特定的滋补作用。比如就味道而言,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就颜色而言,青色入肝,红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所以所摄入的食物在色,味方面也要保持平衡。
结束语:综合上述三大养生原则,顺四时,和喜怒是以“节阴阳调刚柔”的具体应用和表现。阴阳五行平衡是对三大养生原则的总纲。阴平阳密就能调动人体抗病潜能,以达到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