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收集全世界的尖叫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9 01:06:46
『设计』收集全世界的尖叫
       这不是《惊声尖叫》里恐惧的尖叫,却可以是《尖叫的经典》里如Bjork那般且狂躁且诱惑地释放音乐可能的那种尖叫;也可能是当与《暮光》里Edward苍白而泛着金光的面庞距离不到0.05公分,或是在进入3D《阿凡达》所营造出的奇幻景致中而暂时忘却鼻梁上那副眼镜所带来的不适的时刻,或你或我在心里曾无法控制暗暗发出过的尖叫。
尖叫的预言已经降临
当Bjork在那部名为《尖叫的经典》(Gargandi Snilld)、讲述冰岛音乐的纪录片里,以且狂躁且诱惑的方式演绎音乐之无限消魂的时候,我们能轻易被那种人性深处瞬间的释放与情绪爆炸的力量所感染,“尖叫”的欲望成为彼时彼刻唯一可以表达情感与保持身体平衡的方式。而那种看似与“尖叫”完全对立的巨大的安静也显现出来了,它令你置身仿佛被望不见边际的海水瞬间包围的感受中,那是惊恐混合着奇异的快感。
不知道四千年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在他《诸世纪》的长篇四行诗大预言里,是否曾有章节提及这极具普世意义的世界风潮的到来。但科学家和占星家们,却在本世纪之初就宣布了“水瓶时代”的到来——这个寓意着启迪与发展、额外关注自身与精神、充满了创造以及体验的时代——人们为自己尖叫、为旁人尖叫、为新事物新规则新可能新设计尖叫。这不是预言。而是已经降临你我身边的时代游戏。
那些让人尖叫不断的物什
       如果你曾去过科隆城,你会了解站在科隆大教堂脚下的那种震憾。巨大的哥特式的教堂尖顶,像上帝的手臂直直地从地面伸向天空,充满破坏性的探索寓意。而当你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科隆家具展上(imm cologne),见到由波兰设计师Oskar Zieta为Architonic公司设计的如几何三角般的概念空间,你大概会惊叹,这真是一件非常具有“科隆城市气质”的设计。这件光看模型仿佛可以瞬间被拆成若干个脆弱如纸鹤般的东西,以一比一的实体呈现在会场中央,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安静的怪兽。
同样出现在科隆展上的另一件名为“Energy Roof”的建筑作品则更为张扬怪异,奥地利建筑公司Coop Himmelb(l)au为意大利佩鲁贾的某公共空间设计了一款露天顶棚,半透明的顶、一个个巨大如涡轮般的弧形在其下平行排列,在规矩如积木一样的两栋欧式建筑物之间张开笼罩,就好像是要随时吞没其中的一切,完全是《2012》式的末世诡异。
虽说夸张的设计一直有人在尝试,但不知是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设计师建筑师们对于这种极端气质的尝试倾向变得越来越鲜明。从早先充满工业颓败感的青石水泥流派,到新科技材料革新下的造型变异所催生出的夸张流派,我们开始更为经常地遭遇那些几乎如电影场景一样的空间或物件。那些应该仅仅出现在恐怖片科幻片动画片未来片中的物什,笔直闯入寻常的生活空间,打破规则,吸引眼球,亦收集尖叫。
细细想来,那些曾经、或将会让你我尖叫的因素,其实并非全然来自于某件具体之物、某个空间或是某种形象。更多时候,它的发生是因为所呈现出的状态——那是我们自己想过却并不曾敢于尝试、或是连想都未曾想到过的可能性;是反叛地探索以及对于约束的本能抗拒;更是羡慕之余的蠢蠢欲动。而尖叫不过是这种时刻最直接的情绪释放,令我们可以说服自己未曾与世界脱节。
收集全世界的尖叫
       事实上,“尖叫”也是需要强大人格魅力压阵的东西。虽说“水瓶时代”的反叛与革新、颠覆与觉醒,以及对“本我”的释放与关注,已经能够包容足够多自发或被诱发的惊诧与尖叫,但无论如何,见到偶像发出的尖叫与体验高空坠落的尖叫不同;在家里放一张山寨版的Frank Gehry瓦楞纸板椅与真正置身在毕尔包古根海姆美术馆内,亲眼见证人类文明与艺术的精华时,内心或多或少有过的惊叹亦有着千差万别。尖叫是本能,也是天赋。它可以创造分贝,也可以被巨大如海水般的安静覆盖。有时候,它可以成为设计师们诠释才华的途径,更多时候,它则是普通人抵抗忧郁的良药。情绪的释放是为了再次出发。包容力与分辨力其实可以矛盾统一。
当人类开始懂得如何悉心耐心收集全世界的尖叫的时候,或许他们才能够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