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的大名叫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25:22
 “三八”的大名叫抗争 作者:长平来源:南都周刊来源日期:2010-3-8    “三八”妇女节所开创的妇女抗争精神,在某个时候就突然终止了,年复一年的纪念日,就只剩下庆贺了。就算庆贺,也不是庆贺它的原初含义——为权利而抗争,而是庆贺优越的社会制度下的妇女成就。   “三八”妇女节一百周年纪念日快要到了。想一想一百年来妇女社会状况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影响,真让人百感交集。无疑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官方正在安排一系列纪念活动。然而,在若干非官方授意的媒体报道中,不约而同地,都在讨论这个节日给女性带来的尴尬。   这个讨论已经有很多年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三八”成了一个贬义词,含有“愚蠢而又啰嗦”的意思。“妇女”的命运也很悲惨,面临被抛弃的境地。有一位叫张晓梅的政协委员,多次在“两会”期间提议“变节”——将此节名称中的“妇女”更改为“女人”或“女性”。她的理由是,“‘妇女’一词某种程度上带有贬义,现代知识女性都自尊、自强、自立,已不是过去的家庭妇女。”   尽管女权主义者一再批评张委员歧视底层或家庭妇女,但是她的意见却反映了女性普遍的态度。在很多年轻的女性看来,“妇女”就等于“没有文化的中老年妇女”。听到“我们妇女”的说法,就跟在大街上被人喊了一声“同志”一样,俨然时光倒流。甚至在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时,她们对于当时自我认同的“妇女”,也要改称为“女人”、“女孩”或“女生”。   这些女人们既不愿成“三八”,也不想当“妇女”,如何让她们去认同和纪念“三八”妇女节呢?   事实上,如果不是和更多的假期结合起来,在中国不被响应、逐渐淡忘的节日远不止妇女节一个。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意义的解释权被官方垄断,其内涵被逐渐地掏空或改变,与普通人的生活脱离了关系,他们的真实诉求被视而不见甚至成为阻碍。   “三八”妇女节的开初,既不愚蠢而啰嗦,也不是家庭妇女的事。很多人都熟悉它的历史,但是就像我们熟悉的很多历史跟现实并没有联系一样,“三八”妇女节所开创的妇女抗争精神,在某个时候就突然终止了,年复一年的纪念日,就只剩下庆贺了。就算庆贺,也不是庆贺它的原初含义——为权利而抗争,而是庆贺优越的社会制度下的妇女成就。   这个日子来自资本主义的美国,一直都是社会主义劳工权益思想对于权力和资本侵蚀人权的斗争。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超时工作和低廉薪酬。两年之后,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1908年3月8日,上千名妇女在纽约上街游行,并提出了选举权等更多的平权要求,喊出了“面包与玫瑰”的口号。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提议设立“国际妇女节”,以纪念美国工人的罢工。1917年3月8日,俄国妇女奋起抗议不公待遇。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第一次纪念“三八”节。1949年,中国政府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   这一段报纸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历史简介,对于“三八”妇女节的原初含义并没有抹杀。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此节日完全丧失了社会抗议的性质,而成为男性社会对于妇女的小恩小惠。同时,跟中国的若干其他节日一样,还要求她们感恩戴德。   根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已经安排好了一系列“三八”妇女节百年纪念活动。其中一个主要的纪念大会的主题是“百年如歌,芳耀京华”,要求“充分体现首都各族各界妇女欢聚一堂、共庆节日的热烈、欢快、祥和的气氛”。估计全国各地的活动安排及气氛要求,都与此类似。在此气氛之中,假如有人要像百年前的美国妇女一样,为自身权益而上街抗议,恐怕是难以成行的。   1977年,联合国大会正式决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从此以后,联合国每年都要过这个“节日”。然而,查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联合国似乎在过着另外一个“三八节”。每一年都会设定一个主题,联合国秘书长都会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致辞。近几年的主题如下——   2009年:共同努力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2008年:投资于妇女和女孩   2007年:终止暴力侵害妇女和女孩行为不受惩罚的情况   2006年:妇女参与决策:迎接挑战,开创变革   2005年:2005年后的两性平等:建造更安全的未来   2004年:妇女与艾滋病毒/艾滋病   2003年:两性平等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   从这些主题就可以知道,这不是一个“热烈、欢乐而祥和”的节日,而是一个重申妇女权益、并提醒人们为人类的平等而抗争的日子。正如联合国网站上在谈到“三八”妇女节的九十多年历史时所说,“世界各国妇女虽在族裔、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有所不同,但她们在共同庆祝自己的这个节日时,可以回顾一个至少延续了90年的为平等、正义、和平和发展而斗争的传统”。  “三八”百年:男女平权路尚远 作者:新京报社论来源:新京报日期:2010-3-8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也是这个节日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祝贺妇女同胞节日快乐,更要提醒全社会重温这个节日的真正意义,重视男女平等的目标尚未完成的基本现实。

   100多年前,美国女工在纽约、芝加哥等地举行抗议活动,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超时工作和低廉薪酬,并提出了选举权等平权要求。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觉醒和行动,1910年,德国社会活动家蔡特金提议设立“国际妇女节”,先后得到众多国家的响应。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第一次纪念“三八”节。1949年,中国政府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

   联合国于1975年开始纪念“三八”节,并于1977年正式决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每一年的“三八”节,联合国秘书长都会致辞,呼吁全世界继续推进男女平等这一项未竟的事业。今年的主题是“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共同进步”。

   可见,“三八”节的意义是为了男女平等权利而抗争。这种抗争是人类实现平等和公正的文明历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的致辞中指出的,“联合国的全球使命是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和尊严,实现男女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是这一使命的根本”。我们也赞同他的这一判断:“妇女和女孩享受平等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和社会要素。除非妇女和女孩摆脱贫穷和不公,否则,我们的所有目标———和平、安全、可持续发展———都会受到损害。”

   今年也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5 周年,那次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日前,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正在纽约举行会议,评估《北京行动纲领》执行15周年的全球情况。在这一意义重大的评估结果公布之前,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这一百年以及最近这十五年以来,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为促进性别平等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这一进步是男人的成就,也是女人的创造。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男女平等还是一个远远没有完成的目标,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歧视妇女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政治领域,各国议会联盟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至2010年年初,全球女议员比例为 18.8%,部长中有16%是女性。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为21.33%,目前排名世界第55位。联合国曾经提出,截至1995年女性领导人应该达到30%,这些数字显示了其中的差距。

   在商业领域,某权威机构2009年12月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财富500强公司中,仅3%的首席执行长和13.5%的行政主管职位由女性担任。

   在日常生活领域,“三八”节的意义被淡化,甚至被负面化,批评歧视女性的陋习被认为是小题大做,生儿育女被认为是女性单方面的职能,“女强人”、“女博士”遭到挖苦和嘲笑,女大学生就业难日益严重,不符合“标准长相”的女人遭到排斥,家庭暴力屡禁不绝,社会边缘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单身女性甚至被春晚节目嘲笑……诸般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不能以庆贺消解“三八”节的意义,以已经取得成就掩饰依然存在的问题。承认不足才能保持继续进步,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只要坚信人人享有平等和尊严是人类文明的标目,男女平等就一定会最终实现。在这个最伟大的奋斗历程中,中国人还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