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领导坐大卡车考察”为何被过度阐释(东方早报 2010-2-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9:46
“领导坐大卡车考察”为何被过度阐释
2010-2-24 2:00:18

重庆主城区主干道综合整治今年将全面打响。春节刚过,21日至22日,黄奇帆等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乘坐大卡车考察主城主干道综合整治改造项目。(《重庆日报》2月23日)
领导乘坐大卡车视察工作,确实很新鲜,但细加分析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此次视察的任务是了解城市主干道的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出发前,黄奇帆考虑到考察内容主要集中在街道两侧,最后选择了四周无遮挡的大卡车,这样视角全方位不受限,一览无余,更便于考察。应该承认,乘坐大卡车考察工作体现了务实的一面。
原本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却遭到网友热议。短短几小时,某门户网站上的跟帖数就达到了7000余条,成为当天最热的新闻之一。其中,质疑和调侃者占了绝大多数,有人认为是作秀,有人嘲讽说“走路的话视野更宽”。不排除这中间有情绪化的因素,但网络跟帖终究是一个民意风向标。
公众为何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坐大卡车考察”?我以为首先折射了一种官民之间的不信任。“领导考察”在民众的心目中,很多时候已经异化成了显示官威、炫耀权力,甚至扰民的一种形式。在此社会心理基础上,民众对所谓的“领导考察工作”首先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难得一见的“坐大卡车考察”很难不被公众视为作秀之举。
其实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坐大卡车考察”又何止网友?在当地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昨日春寒料峭,市领导们坐在大卡车的货厢上,顶着寒风,开始了考察”,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大有讲究,二三十个字就把这次原本寻常的考察提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领导想到的也许只是视角不受限制,而宣传部门却硬要给领导抹上一层“顶着寒风”的道德光芒,真是想不让人反感都难。
不能以平常心看待领导“坐卡车考察工作”,还体现了一种官员“明星化”的倾向。官员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自然就会形成明星与粉丝的关系,普通民众对官员和官场的合理知情权得不到释放,就会更加热衷于窥视官员的行踪,稍有不同寻常就可能被放大解读,甚至领导考察时坐什么车,都会给民众带来“微妙”影响。
安徽铜陵 吴龙贵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3/userobject1ai211410.shtml
重庆市领导坐大卡车考察主城干道(华龙网 2010-2-23)
吴龙贵:“领导坐大卡车考察”为何被过度阐释(东方早报 2010-2-24) 重庆市领导坐大卡车考察主城干道(华龙网 2010-2-23) 重庆市领导坐大卡车考察主城干道(图) 五岳散人:领导休息、百姓省钱(东方早报 2010-2-12) 五岳散人:领导休息、百姓省钱(东方早报 2010-2-12) 五岳散人:领导休息、百姓省钱(东方早报 2010-2-12) 东方早报:“家庭反腐”为何靠不住 东方早报:“家庭反腐”为何靠不住 检察日报:市长拜清官何以被过度阐释 冰启:当“领导找我了”成为教授的荣幸(东方早报 2008-10-24) 漫画:领导视察不能成“机器”(东方早报 2010-3-10) 五岳散人:官方新闻发布会为何难被信任(东方早报 2009-4-30) 马龙生:遭遇丑闻,体操协会为何只能遗憾(东方早报 2010-3-1) 陶短房:民众为何热衷于“盯梢”官员子女财产(东方早报 2010-3-12) 傅蔚冈:为何四个月的调查仍难现疫苗真相(东方早报 2010-4-1) 潘洪其:上访群众为何能“敲诈”政府?(东方早报 2010-5-7) 熊丙奇:80后副局长“合法选拔”背后的漏洞(东方早报 2010-2-24) 刘练军:世上再无“黄松有”?(东方早报 2010-1-24) 西风:“被民主”的悲剧(东方早报 2010-4-29) 东方早报 杨健:警惕精英对“异端”的过度呵护(东方早报 2008-12-29) 东方早报 为何每次货币政策调整都这么突然 我们为何如此关注“中学教科书”/东方早报 江南:房地产成本为何说不清(东方早报 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