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新时代的致命缺陷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1:43




  
  在郑洁和李娜在澳网争相书写历史携手四强的时候,热心的中国球迷不少已经激动地开始研究她们同入决赛的可能性有多大。但竞技体育的胜负终究是综合的实力因素所决定的。虽然李娜两次进入抢七并挽回四个赛点、虽然郑洁的状态一路而来非常之好、虽然海宁是刚刚复出不久……中国的金花还是输了,中国球迷心中盼望的澳网金牌还是毫无悬念地丢掉了。
  尽管如此,郑洁和李娜在此次澳网给国人带来的惊喜和给中国网球带来的希望还是为国人所肯定,因此,有人在高呼“举国体制”不如职业单飞,有人开始展望李娜郑洁们的下一个高峰,有人甚至喊出了“中国网球新时代”已经开始到来……然而,笔者却想在这不合适宜的激动时期给中国网球泼一泼冷水:李娜郑洁代表的中国网球运动员在澳网取得的成绩固然不能抹杀,但既便不用考虑现今世界女网正进入衰退时期的事实,中国金花们此次取得的成绩也可看成是一个相对的极限,而“中国网球新时代”的说法不仅说得太早,反而还有着明显的致命缺陷!
  
  李娜和郑洁的民绩,是高度也是种极限!


  尽管李娜和排名首席的大威两局都打到了抢七的白热化程度,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看起来的一步之遥却是很难跨越的。大威每每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大力的ACE发球很快就能转危为安,而李娜则每一次都得拼尽全力。至于郑洁,则是严格意义上的完败。
  笔者并不想否定两位金花的努力与成绩,而她们的确已经尽力了,她们在本次的澳网中的成绩已经达到了极限。而其后呢?可以预见的是,在她们这一批运动员之后,中国网球并不是由此崛起了,而是又将迎来一个不知周期的低潮期!
  想反对笔者观点的朋友且慢发火,请先冷静一点看看中国金花处于什么样的运动时期?——李娜和郑洁分别已经二十八岁和二十七岁了,从年龄上看已经处于最高峰的老将时期了。也许有球迷会反驳说,大威已经是三十岁的老将了——不错!但大威转入职业的时候是几岁呢?——十四岁!而我们的金花们按严格的意义来说只是单飞了一年而已,怎么跟别人十几年的职业生涯相抗衡?
  其实不光大威,看看外国的优秀网球选手们,格拉芙、辛吉斯、大小威……哪一个不是在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转入了职业?现在大威的成绩只不过是人家十几年摸爬滚打在赛场上积累出来的,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的选手所欠缺的!把“中国网球新时代”希望寄托在运动生涯已近晚期的李娜们身上,理智吗?
  再看看李娜郑洁身后的后来者,中国现在有多少十几岁就转入职业的网球选手?——这个数据可能不用说大家也心知肚明吧!就算有几个水平能达到李娜郑洁转职前水平的后辈,也是在荒废了多年最佳转职期的现状下的,她们将来的发展空间也很难超越现在李郑时代的水平!
  
  李娜郑洁今天的成绩,“举国体制”功不可没!


  有的人把郑洁李娜单飞后的水平迅速提高来做为例证声讨“举国体制”,还高喊出“举国体制可以休矣”的口号。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举国体制”固然有着它的弊端,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意识因素,“举国体制”之于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至少,郑洁李娜们的历史突破“举国体制”的功劳也不可忽视!
  中国网球的真正突破来源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金牌战略和劣势项目突破的初衷让一直奉行关门训练的中国网球界开始思变。中国网球界开始由国家出资送国内优秀的网球选手们参加职业大赛进行锻炼,郑洁李娜也正是在中国网球这种思维转变下的受益者。已经退役了的李娜重新复出,而李婷和孙甜甜在奥运会上的奇迹突破也是在这种转变下尝到的第一口甜头!
  中国体育界从前向来是迷信于刻苦训练就能出成绩的。因此中国多产训练型的教练而缺少科学型的教练。这样的方式对于网球运动的确是不太对路,因此也造成了中国网球历史形成的低水平。而因为北京奥运而带来的思维性变革给了中国网球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也成就了今天澳网里李郑的历史突破。
  因此,完全抹杀“举国体制”在中国网球今天成绩里的功劳是不合适的。中国网球的走向职业其实本质上还是源于一种“举国体制”下国家扶持的职业。它只是在原有的专业训练体制下向职业过渡的半职业“举国体制”,如果没有“举国体制”、没有当年国家的出资很难说会有今天的李娜和郑洁。
  
  中国网球缺少的是“丁俊晖模式”!


  应当说,郑洁和李娜在单飞后还是受益不浅的。郑洁的教练组多了夏嘉平这样的合适教练,李娜也有了自己的纪纪团队为她分忧解难。在新型、科学的市场组合和训练模式下,她们的成绩和水平都有了显见的提高!但可惜的是,这种转变在她们运动生涯的晚期才来临,所能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竞技运动是讲天赋的,但环境和训练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网球选手没有天分是不可能成材的,而有天分的选手则必须尽早地进入到科学的职业训练和比赛中才行。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优秀的网球选手都在未成年时就必须转入职业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中国,受限于国民收入、训练条件、思维意识、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肯让有天分的选手(不止网球一种运动)从小就转入职业的洗礼可谓难上加难——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举国体制”就可以涵盖的。如果没有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很难下定决心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让他(她)们转入职业选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台球小子丁俊晖的成才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丁俊晖有台球天赋,但他的成功却不得不归功于他那位有远见和魄力的父亲!在明确了儿子有天分后,丁家不惜负债累累也要拒绝闭关训练的“举国”方式,而毅然地让年幼的丁俊晖闯荡职业生涯的决定也无疑有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不成功,丁俊晖的一生就有可能属于赌博失败而终生受穷!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丁俊晖在职业路上的坎坷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这也成就了一个真正创造中国台球新时代的丁俊晖及越来越多的后来者!
  中国网球——还有许许多多的项目,缺少的也正是这种敢干担风险的“丁俊晖模式”!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十三四岁有天赋的小姑娘能在这种“丁俊晖模式”下转入职业去拼一把,那十数年后我们看到的才有可能是超越今天李郑的“中国大威”,也才有可能理直气壮地宣称“中国网球新时代”的来临!
  “举国体制”的形成或发展,其实责任也不全在体育界的管理者们,还有很多是国民的思维意识和经济能力所决定的!不能或不敢投入资金,不愿意担风险进行“赌博式”的运作,决定了很多有天分的选手和他们的父母只能依靠国家的扶持在“举国体制”下进行刻苦的闭关训练,以期有一天能乌鸡变凤凰。但竞技体育有共性也有特性,你不可能期望任何一种运动都和乒乓球是一样的规律,否则也不会有足球的尴尬!
  网球也是有特性的。无论是世界网坛的成功经验还是李娜郑洁的澳网突破都在告诉着我们,网球运动特有的职业性决定着一个国家网球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我毫不怀疑中国有许许多多之于网球有天赋的孩子——甚至可能还有有着极高天分的人!但是,倘若我们的所有人(不仅仅是体育的管理者们)不能遵循网球的规律,不能让有天分的孩子尽快转入到职业队伍中去的话,“中国网球的新时代”来临永远都只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