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之死 捅破了改革开放的精美包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5:52:56
作者:太行山水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更新时间:2010-1-8
沈浩死了……
“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去了……
英年早逝,令人痛心。我们表示沉痛哀悼!
央视网给沈浩同志的赞颂词有:“英雄”、“好党员”、“农民群众的贴心人”、“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楷模” ……,我们表示赞同,表示钦佩。在此不再重复。
今天要说的是,通过这几天看中央电视台的连续报道和央视网的有关文章,我发现,沈浩之死,不经意间把裹在改革开放外面的层层精美包装给捅破了------
一、央视网文章: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见多识广、有主见、强悍、紧绷维权神经的小岗人】
【沈浩一上任便遭遇部分扬言“岗人治岗”的村民的挑战,这个挑战一直持续到2006年底,直至9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请求他再干一届时止三年间,沈浩经历了怎样的挑战?村民关正银告诉记者两个极端的例子。某年夏天晚9点左右,五六个人驻足沈浩宿舍外,叫嚷着让他出来。此情此景恰被骑着摩托车路过的治保主任关正银碰个正着,关正银下车喝止围攻者“想干什么?”由是,沈浩被成功解救。另一件轰动全村的事是,20多岁的村民严某因经营事宜迁怒沈浩,当沈浩与他理论时,他朝沈浩的腹部踹去……沈浩捂着肚子站立不起。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村党委书记的尊严,一个男人的尊严受到了空前的践踏。2006年8月28日,沈浩在日记中记下该日所遇:“下午2点左右,电话打到我房间,恐吓说敢打我。”某年,沈浩在饭桌上以非常方式接受了一个向他屡屡发难的挑战者:“咱俩要么出去单挑,要么喝酒。”几件事传达出的信息不言自明:沈浩趁早滚蛋。为此,沈浩在日记中写道:“常说要警惕农村基层政权让流氓把持,事实就发生在身边,发生在小岗……我相信,螳臂挡车的小人不会有好下场!”】
我的疑问:
小岗村有那么多“好汉”,而且“见多识广、有主见”,当年能冒着杀头危险主张大包干,现在又一直主张“岗人治岗”,为什么就选不出个当家的,非要上级选派“第一书记”呢?是小岗村人德行不好吗?那怎么能成了“中国改革第一村”呢?是上级硬要派吗?这又是为什么?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么多能人那么要强的精神,还能建设不好小岗,还能给谁丢了脸?其实,不是自力更生干出来的业绩,靠外援、靠拨款、靠赞助包装出来的华丽外表,能迷惑了谁呢?!
二、央视网文章:
【20多年来,当全国很多农村都摆脱了贫困,陆续走向致富道路的时候,小岗村却仍然维持在温饱线上。虽然上级部门不断选派或下派干部到小岗村任职,但始终没有解决小岗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
【他们的口袋还是空的,很多农民就是蹲在门口晒太阳,小岗一度曾经变成安徽人的一个痛。】【此时小岗人年均收入2300元,自来水未入户,危房处处,村委会负债运转……】
【在到任小岗村的第一次支部会议上,沈浩指着村委会账本上“3万元集体欠债”“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两个数字,掏出心里话:“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改革开放20多年,小岗村的集体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发展。没有钱,就谈不上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落后又会制约经济发展。所以多年来,小岗村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可以连接交通主干道的村级公路都没有。】【友谊大道,是村的主干道,这个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
【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
【小岗面业是在小岗村落户的第一家企业,也是沈浩来小岗以后招来的第一个规模企业。】
【记者:过去村里面没饭店吗?  严美:没饭店。】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后,立马从自己的工资里拿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有4人身体残疾,生活十分艰难,沈浩对他家更是照顾,逢年过节都要送去年货和慰问金,还经常从自己家拿去衣服、棉被。“】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
问:
按照常理,改革20多年,全国“总体小康”了,样板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早就小康有余了,怎么会是这么个惨状呢?既知今日何必当初,原来分田单干并不是仙丹灵药呀!备受各级领导关怀的改革第一村都成了“安徽人的一个痛”,那些无人理会的无数个农村该成了什么样子呢?若是这样,还翻天覆地的要那个鸟“改革”干啥呀!在“浩劫”“动荡”的“崩溃边缘”活成这个样子也不过如此罢了。
三、央视网文章:
【当年以“分”扬名天下的小岗,近30年后,其模式陷入瓶颈///除派系争斗外,还有思想僵化、市场观念欠缺、法制观念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沈浩率领班子制定了小岗致富战略:搞活土地。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重走集体化道路。///再拐上工业化道路。致富战略实施中,沈浩寄望通过土地流转顺带将“大家的事大家办”的集体主义思想流转进小岗人头脑中。】
【小岗要发展必须要走这样的路(集体化),所以他就冒这样的风险,你不搞,小岗就没法发展,也有一些媒体不理解,小岗是全国改革第一村,按手印,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地分了,单干了,给全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现在他又要走这个复辟的道路,又要把土地集中,又搞复辟了,当时全国的媒体一下都报道出来了。】
【2004年10月,沈浩带领12人考察靠走集体经济致富的明星村(大寨、华西村、南街村、耿庄),此举既是给躺在历史功劳簿上的功臣们洗脑——解放思想。跻身全国十大名村的小岗在明星村面前,沈浩说小岗“徒有虚名”、“名不副实”。后来十大名村领头人聚首时,沈浩感觉他在吴仁宝、郭凤莲面前“自惭形秽”、“如坐针毡”。】
【“我有出书的想法。”严余山分析沈浩出书的想法,也许为厘清万千思绪,也许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许想告诉外人一个真实的小岗。】
问:
20多年的事实又一次告诉小岗人(也同时告诉全国人)----只有社会主义集体化才是人民群众的光明大道,那种各顾各的私有化经济其实是死胡同一个!这是30多年前就唱响的真理,为什么能让人再一次犯了迷糊呢?沈浩明白了,他“想告诉外人一个真实的小岗”,痛定思痛,多么惨痛!尿在床上了也醒了----小岗人醒了,其他人能醒了吗?
四、央视网文章:
【什么公家的私人的,我搞到手里就是我的。小岗干不好的原因,不就在这儿吗?】
我的感悟:
原来,小岗村干不好的原因在这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公家的私人的,我搞到手里就是我的”!祸国殃民的根子原来在这里!小岗人伟大:不仅验证了集体化的正确,而且验证了“白猫黑猫”论的危害。
五、央视网文章:
【当过三年村长的严宏昌向沈浩挑明小岗村的政治生态“不干事就没事,一干事就有事”,外界评论小岗人“难缠”,媒体称“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无力续写辉煌。这些负面说法多少解读了沈浩对小岗——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困惑“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门”。///置身矛盾漩涡及上下夹缝中,“很伤脑筋”的沈浩努力在领导、企业老板、小岗人之间寻找平衡点。他曾对迁坟的村民抱拳致谢深鞠躬,“我对不起你们先人了……”起身时满面泪痕。///关于沈浩的死因,与沈浩接触相对密切的张秀华说:“他的忙、累及烦达到了空前程度。”《农民日报》记者夏树跟踪采访沈浩六年,他认为沈浩死在小岗是必然的结果,“他太投入了”。///张秀华忆述沈浩曾于重压之下流下的男儿泪。2006年大年三十晚9点多钟,张秀华接到沈浩电话,“你来陪陪我。”张诧异:“你没回合肥呀”,对方无语。张秀华迅速赶到,见他在被窝里淌泪。他说:“地拿不下来,企业怎么看我们?我过年不回家,就是想让村民知道我的诚意。”】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
问:
沈浩以他的经历、他的奋斗、他的想法告诉我们,小岗村冒死走的原来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沈浩想把他们引领出这个死胡同,引领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康庄大道上,可是,何其艰难!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什么就这么难呢?这样下去,一个小岗村累死了一个省财政厅的处级干部,那么多的x岗村要累死多少人呀?我们的父母官们,是不是该斟酌斟酌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路线问题了?!
附1、中央新闻单位沈浩事迹采访团赠言
CCTV.com  2009年12月24日 10:13   来源:央视网
12月3日至7日,由中宣部、中组部及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共同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农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等40余家中央媒体及地方主要媒体组成的沈浩先进事迹采访团来到凤阳县小岗村,零距离采写“优秀共产党员”“新时期基层干部的楷模”——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感人事迹。
在离别小岗之际,“中央新闻单位沈浩先进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与村民合影留念,在大红的留言簿上写下真情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小岗的祝福、对英雄的钦佩。
中央新闻单位沈浩事迹采访团赠言(摘)---
你是一粒种子,
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
你是一面旗帜,
高高地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
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
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沈浩同志,你的精神长存!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刘汉俊
2009年12月6日 于沈浩同志一月祭
沈浩是石,击出小岗科学发展的星星之火;
沈浩是火,照亮了中国农村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沈浩是路,引领大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央组织部新闻办 曹海涛
小岗,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真实缩影;
沈浩,当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科学发展的生动写照。
向沈浩同志学习!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光明日报 李志伟
沈浩走了,但在小岗我又找到了沈浩。通过小岗村,通过沈浩,我在进一步读懂中国。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中央电视台 再军
赤子情怀总是真,
沈浩,你是一个耕耘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你是一个播种者,播洒春的希望。
愿你安息。
——经济日报 熊丽
六年艰苦跋涉
浩气永留小岗村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魏毅
淮河两岸我穿行
唯有小岗擦肩过
幸有今朝岗上行
不留遗憾留真情!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喜子
斯人已去  浩气长存  风雨小岗  再铸辉煌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 古兵
壮志未酬精神长存
精诚和谐共铸辉煌
怀念沈浩?6?1祝福小岗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沈俊峰
小岗忆沈浩,无私为百姓,尽瘁为民兴。只有镌刻在老百姓心坎上的英名,才能像日月星辰经天行地永放光芒。
——中国青年报社 刘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沈书记心怀小岗,
小岗铭记沈书记!
——中国妇女报 王蓓
当幼儿园轻快的童谣响起,人们会想起你,这幼儿园,是你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当敬老院建造完成,招牌挂起,人们会想起你,这敬老院,是你许给孤寡老人的一个承诺。
当秋阳绚烂、葡萄飘香的时节,人们会想起你,这甘甜的葡萄,是在你的注视下爬满藤架的。
当人们行走在村口的大路上,会想起你,这路,是你和他们一起亲手铺筑的。
当动听的花鼓召唤劳累了一天的乡民,会有人想起你,这花鼓队,是你叫乡亲们组织起来的。
你的确走了,但你真的一刻也没有离开。
——北京日报 王刘芳
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沈浩,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祝愿小岗村明天更美好!
——解放日报 邱曙东 泣别小岗村
壮志未酬身先死
长使小岗泪沾巾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 张旸
附2、纪念一个倒下的战士
CCTV.com  2010年01月04日 11:34  来源:新华网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6年上岗、“战”岗、治岗、爱岗 深得“岗人”拥戴 ——
一个村党委书记,生前被总书记褒奖,逝后被悼念,迄今唯有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沈浩一人。那么,这个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干部因何政绩竟受到总书记如此关注?在沈浩战斗过六年的小岗土地上采访数日,只为试图还原及解读一位中年男人的抱负,一个孝子、慈父的情感纠结,一个农家子弟的爱“岗”情怀,两任村党委书记的治岗心路,一名党员对党旗承诺的兑现,一名普通干部被锻造成战士的岁月星辰。
■换岗
小岗村村民以按手印闻名全国乃至世界。2009年11月7日,小岗村67位村民在《请愿书》后边第四次按下手印——请求省有关部门将选派干部沈浩的墓碑留在小岗。2009年11月6日晨,45岁的沈浩因突发心源性心脏病猝死,此时他第二任期即将结束。
“一棵大树倒掉了,一棵大树倒掉了”,86岁的邱世兰摩挲着沈浩给她买的拐杖反复念叨“一棵大树……”得知沈浩去世,邱世兰前往沈浩住地,但人去屋空,于是老人驻足桥边,捣着拐棍咒天:老天爷你不公道!你把沈浩给我留下,把我这无用的老婆子收拾了去呀! 15日,小岗大雪。银装素裹的大地上,一根拐杖支撑着弓成九十度腰身的邱世兰前往十几里地的小溪河镇买纸买炮祭奠沈浩。该日,小岗村唯一的乞丐殷广勇也为沈浩买了祭品,耗资15元。
“十月一,送寒衣”,11月17日晨,沈浩埋葬小岗的第9天,他墓前陆续出现“送火”的乡亲。
英年早逝的沈浩,生前深得小岗人拥戴,死后享尽小岗哀荣。置身于村东头公墓群中的沈浩兑现了他生前“与群众打成一片”、“与农民融为一体”的发愿。这一发愿见于沈浩赴岗第一天日记“我一定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
2004年早春二月(2月16日),怀揣“成就一番事业”及“圆满完成任务”的沈浩来到小岗村。他不知,等待他的竟是一个战场。
■“战”岗
严宏昌(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还记得沈浩初到小岗的情景。他穿的是黑夹克。张口闭口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农民”。如此表述,严宏昌明白“是在拉近和我们的距离”。但见多识广、有主见、强悍、紧绷维权神经的小岗人在如此表述面前持有一双观察家的眼睛,尤其严宏昌。自称“时常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未来”的他并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村民在观察沈浩。按他们的观察,沈浩以前三位挂职村官都是“任期一到,打道回朝”,沈浩是否亦如前任?尽管沈浩说出“我不是来镀金的,是来干事的”;尽管后来沈浩的名片印着自己的角色定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名片背后是“小岗村区位图”,但村民仍视他“过渡派”。这样的认识致使村里势力对决的派系达到空前一致:“不能听他怎么说的,要看他怎么做的。”
当过三年村长的严宏昌对沈浩挑明小岗村的政治生态“不干事就没事,一干事就有事”,外界评论小岗人“难缠”,媒体称“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无力续写辉煌。这些负面说法多少解读了沈浩对小岗——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困惑“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门”。此时小岗人年均收入2300元,自来水未入户,危房处处,村委会负债运转……
孤身上阵的沈浩,肩负着续写辉煌的使命。
小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秀华说,沈浩一上任便遭遇部分扬言“岗人治岗”的村民的挑战,这个挑战一直持续到2006年底,直至9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请求他再干一届时止。三年间,沈浩经历了怎样的挑战?村民关正银告诉记者两个极端的例子。某年夏天晚9点左右,五六个人驻足沈浩宿舍外,叫嚷着让他出来。此情此景恰被骑着摩托车路过的治保主任关正银碰个正着,关正银下车喝止围攻者“想干什么?”由是,沈浩被成功解救。另一件轰动全村的事是,20多岁的村民严某因经营事宜迁怒沈浩,当沈浩与他理论时,他朝沈浩的腹部踹去……沈浩捂着肚子站立不起。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村党委书记的尊严,一个男人的尊严受到了空前的践踏。2006年8月28日,沈浩在日记中记下该日所遇:“下午2点左右,电话打到我房间,恐吓说敢打我。”某年,沈浩在饭桌上以非常方式接受了一个向他屡屡发难的挑战者:“咱俩要么出去单挑,要么喝酒。”几件事传达出的信息不言自明:沈浩趁早滚蛋。为此,沈浩在日记中写道:“常说要警惕农村基层政权让流氓把持,事实就发生在身边,发生在小岗……我相信,螳臂挡车的小人不会有好下场!”
沈浩没有滚蛋。他在日记中描画了一个战士准备交锋的姿态。“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要退缩吗?绝不!既来之则安之”、“身在小岗这个敏感、困难的地方,不可畏首畏脚,否则什么都做不了。”
战士沈浩在与“岗人治岗”的交锋中,谈不上赢,但没有输。
■治岗
为立足小岗,沈浩一上任,便烧了三把火——收缴、修路、盖房。
沈浩首先收回私人占用多年的集体资产——两台推土机等大型农机具。这一硬碰硬的举措小岗人暗服外人沈浩“不孬。”
为使小岗人早日“跃过富裕门”,沈浩成“要致富,先修路”的又一实践者。该路是将村中友谊大道东1.2公里的土路修成水泥路。修路期间,一个细节几乎成村民的集体记忆:沈浩以手代铲捧泥浆,直至水泥将手烧出泡。这一非常之举让小岗人认同他所言“我就是农民”。
2006年底,26户村民的茅草屋一夜变成二层楼。住房之变,村民表述一致“做梦都想不到”。2006年10月2日的日记记载了沈浩盖房的初衷:“下雨了,外面雨,屋内水,一家几口挤在一起,这就是小岗村民的住处……不管怎样,要为他们优先建房,我决心为他们做主,哪怕困难再大!回到住地全身湿透了,由此更知道村民的期盼。”
“三把火”燃烧前后,沈浩又盖了大包干纪念馆,还为每位大包干带头人争取了2万元建房补助。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这一标志性建筑的诞生不仅使“小岗精英”(大包干带头人)的历史功绩得到现实尊重而接纳沈浩,而且还为小岗带来旅游收入。
敬老院、卫生院、广场、办公楼……小岗村貌之变让部分小岗人开始检讨“沈浩是第四个过渡派”这一判断有经验主义之嫌。
上述民心工程,因顺遂民愿而顺风顺水地兑现了沈浩主政目标“造福一方百姓”。顺风顺水的另一原因源于主政战术。如沈浩喝农家残茶,吃农家剩饭,抽1.5元一包的三环牌香烟,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时,与群众并排坐,不锁房门,初二必回小岗拜年等,这些小小不言的零距离接触群众细节,让小岗人逐渐视沈浩为自己人,而这,正是沈浩凝聚人心的意图所在。然而令全国农村基层干部最头痛的事——土地流转,沈浩没能如前“轻舟已过”,反之成他施政的最大阻力,为此颇耗心血。
当年以“分”扬名天下的小岗,近30年后,其模式陷入瓶颈。现实逼使村民严俊昌提出变分为合,即土地合在一起流转,走集约化道路,否则,小岗还会继续被外人戳点“小岗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高中文化程度,喜欢阅读的严宏昌认为小岗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即发展小岗的本土工业。针对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小岗,日记书写着沈浩的思路:“按当前形势,靠一家一户种田只能解决温饱,怎么办?需要创新,需要第二次革命。”现实是,温饱的小岗在“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前裹足不前。裹足成因除派系争斗外,还有思想僵化、市场观念欠缺、法制观念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那么如何改变现状,顺应时代?沈浩率领班子制定了小岗致富战略:搞活土地。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重走集体化道路。具体为:田成块、路成网、渠配套、水灌通、林成片,然后将整合好的土地流转给本土种植大户或外来投资者经营,如此便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基础夯实后,再拐上工业化道路。致富战略实施中,沈浩寄望通过土地流转顺带将“大家的事大家办”的集体主义思想流转进小岗人头脑中。
由分变合的战场,沈浩因意识到其血拼程度,所以他对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表示:“只要小岗人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2004年10月,沈浩带领12人考察靠走集体经济致富的明星村(大寨、华西村、南街村、耿庄),此举即是给躺在历史功劳簿上的功臣们洗脑——解放思想。跻身全国十大名村的小岗在明星村面前,沈浩说出“徒有虚名”、“名不副实”。后来十大名村领头人聚首时,沈浩感觉他在吴仁宝、郭凤莲面前“自惭形秽”、“如坐针毡”。
落后逼使沈浩急于摆脱输血现状,他要造血及换血。引进大学生村官即是想给小岗带来新鲜血液。造血、换血的心态显示在他参观南街村的留言簿上“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
输血项目——葡萄园、双孢菇大棚、种猪场、农贸市场先后诞生。外来企业也陆续空降——美国GLG集团、广州从玉菜叶集团、深圳普朗特集团、钢构厂、医疗设备厂、“天下一碗”米线企业、小岗面业……空降企业落户小岗的第一步是征地,征用的土地包括住房、耕地、经济林、祖坟等。一些拥地入怀才得温饱的小岗人抵制土地流转。村民熟稔《土地承包法》的每一个字,有人对沈浩一字一顿“依法、平等协商、有偿、自愿流转”。
改革遇阻,沈浩烦。他对日记诉说烦恼:“太难了,管的事不少,责任也不轻,但权小钱少,严重的是事、权不对称”、“我要谨防阴沟里翻船”。
置身矛盾漩涡及上下夹缝中,“很伤脑筋”的沈浩努力在领导、企业老板、小岗人之间寻找平衡点。他曾对迁坟的村民抱拳致谢深鞠躬,“我对不起你们先人了……”起身时满面泪痕。
尽管沈浩在征地过程中招致一些民怨,但2009年9月24日,以严金昌牵头的186位村民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契约方式——按红手印挽留沈浩再干一任。这一次挽留同2006年底98个红手印的挽留理由一样——“小岗需要干事的能人、实在人”。然而,沈浩没想到,他这次呼应的竟是生死契约。
1978年, 18位大包干带头人签下生死契约,31年后,186位村民与沈浩签下的亦是生死契约。沈浩办公桌上放着最后的契约“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该表共11个项目。 张秀华说,沈浩将最“难缠”的“村循环路及村后干渠沟整治”搁在了自己名下,完成时限为“2009年11月30日前动工”。
2009年11月5日,沈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据张秀华回忆:沈浩接待了三拨客人。10:39,谙熟小岗政治生态,著有《小岗风云录》的作家温跃渊接到沈浩电话,他想就一些令他“伤脑筋的事”向温老讨教。温、沈约定晚间通话。
关于沈浩的死因,与沈浩接触相对密切的张秀华说:“他的忙、累及烦达到了空前程度。”《农民日报》记者夏树跟踪采访沈浩六年,他认为沈浩死在小岗是必然的结果,“他太投入了”。
沈浩逝世后,村党委书记金乔追悔莫及。沈浩逝前半个多月,他突然摸着胸口问金乔当医生的妻子在哪个科室工作。“这儿最近总不舒服……”
2009年11月8日,沈浩遗体告别。那些受他恩惠或跟他拍过桌子吵过架及心存芥蒂的村民哀泣不止。人们承认沈浩“不是完人,但是个好人”。好人之好明摆着:让村民喝上自来水、看上有线电视、就近看病、收入增加、敢于担当、敢于向“红色堡垒”发起第二次革命及具有多任务处理的能力。第一任期满,如果为自己着想——亲情的呼唤、仕途的招手皆可让他无视红手印的挽留,然而他留下了,为小岗。第二任亦然,甚至自己一方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以小岗的崛起换得自己的倒下,以自己的倒下纠正了社会对所有挂职干部的误读——镀金。
战士沈浩在引领小岗致富的跑道上跑出了小岗速度。
■爱岗
沈浩长有一头黑发。不知底细的人以为他尚年轻,而清楚底细的人知道那是染发剂的功效。他的头发从黑变白是操心,从白变黑是掩饰。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心理纠结令他早生华发?被采访者的叙述还原着沈浩——一个在忠孝难全、爱恨交织、分合冲突、去留抉择、征地与爱民之间的矛盾身影。这六年,他跟黑恶势力、保守势力打仗,同时自己也跟自己打仗。上述战役中,亲情的取舍、去留的抉择是他最难攻破的心理战。
沈浩妻子王晓勤说,老母、妻子、女儿,三个女人在沈浩心里,92岁的老母排序第一。挂职小岗前,老母与幺儿沈浩生活在一起,到小岗后,他将老母、女儿先后送回老家萧县。将两位至亲送到条件远不如合肥的地方,他经过了怎样的心理挣扎?金乔曾问沈浩为什么急于上马敬老院,他说让外出工作的子女心里踏实。按心理学分析,沈浩言行属于移情。2009年元旦联欢会上,沈浩点唱了“白发亲娘”,目击者王绵说:“左嗓子的他唱的远远偏离了曲调,但却很投入很动情地唱完了。”“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 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沈浩将女儿送回萧县后,女儿在萧县的种种不适不断告知沈浩,由是,一颗不能尽孝、不能尽责、不能尽爱的心不断被搅扰着、撕扯着、折磨着。张秀华目睹过沈浩两次落泪,都是谈及女儿时。
2009年3月7日,沈浩女儿沈王一的生日。因工作耽搁,他的迟到引起女儿不悦。沈浩为取悦女儿,竟表演起翻跟斗。40多岁的他连翻几个跟斗后喘息不止。女儿抱着沈浩哭“我想你,就是想你……”父女俩的泪水交流在一起。就培养后代而言,沈浩给女儿安排的这条自上而下的路多被外人不解,而他的解释是“要女儿先成人后成才”。金乔不信,认为“他在掩饰他的无奈”。王晓勤也在掩饰,每次年节过后,当同事问她一家人怎么过的?她谎说“到外地旅游去了”。沈浩六年置身小岗,父爱的空白让少女沈王一说出“我们家很大,可是没有温暖”。王晓勤顺着孩子说气话“你六年没爸”。当年王晓勤非沈浩不嫁,即因沈浩是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而这六年,王晓勤哭诉“不但靠不上,还一心掰成四瓣”。
殡仪馆内,女儿将脸贴在父亲脸上,“爸爸,你说要回家的,你说话不算数,你说话不算数。”相伴20多年,知夫甚深的王晓勤见丈夫嘴巴撮起,这一遗容被王晓勤解读为“回”。回家,沈浩留在人间最后的话。
沈浩在小岗的住所内挂一字画,是元代刘因的《观梅有感》,“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原不为梅花”。该诗恰契合着沈浩的矛盾心境:既留恋合肥的一切,又不得不孤身小岗战尘沙。
2009年8月25日的日记,沈浩首次提及“死”:“只要小岗能发展规模经营,迈入现代农业,农民能过上富裕日子,我死而无憾!”夏树分析他笔下悲观之情,“可能压力太大,扛不住了。”张秀华忆述沈浩曾于重压之下流下的男儿泪。2006年大年三十晚9点多钟,张秀华接到沈浩电话,“你来陪陪我。”张诧异:“你没回合肥呀”,对方无语。张秀华迅速赶到,见他在被窝里淌泪。他说:“地拿不下来,企业怎么看我们?我过年不回家,就是想让村民知道我的诚意。”
除却难分难舍的亲情,搅扰沈浩的还有去留。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处长刘友才回忆,六年前,当组织安排沈浩到“经济困难,组织薄弱”的偏穷散乱的小岗挂职时,他一口答应了。2009年从年初到年尾,沈浩找过刘友才四次。四次交谈,刘友才感觉前三次举棋不定。10月中旬,沈浩第四次谈及去留时,刘友才感觉“他眼里充满期待的眼神”。“他们又按手印留我了”,“那你自己的态度呢?”刘友才问沈浩,“我个人已经决定留在小岗”。
尽管他已对组织郑重承诺,但从10月23日、24日给友人严余山的短信中可见其矛盾心理仍在纠结中,有时去意已决,有时不舍苍生。“在小岗有些事情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常情况下我年底就离开小岗”、 “离开是为给能者让路,使小岗更好更快发展,回想初来时,与凤阳小岗任何人无冤无仇,六年来更无愧我心”、“只要上级批准,还愿意在小岗干!在小岗干死都行!”“我有出书的想法。”严余山分析他出书的想法,也许为厘清万千思绪,也许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许想告诉外人一个真实的小岗。
如果说第一任期,沈浩是被动任职的话,那么第二任期则是主动留任。越到后期,其对小岗感情愈深,主人身份愈显。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感觉沈浩对财政厅的归属感越来越错位。第一任期,沈浩提及老本家财政厅时,使用的主语是“咱们财政厅”。赴岗第一篇日记就好似接受上级任务的战士,“我一定按照领导要求,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第二任期,他称谓小岗时必添加“我们”,显然,他视小岗为家了。他对妻子说他不满足仅为村民盖个壳,他还要装满这个壳。因此他跟财政厅要电脑、家具、烟、茶、纸杯,甚至垃圾桶。为这个穷家,他自己垫付了数十万元。张秀华办公室里堆放着“农民歌会”服装,3000多元置装费是沈浩垫付的,张秀华目睹过他垫付的票据“一摞一摞,整整齐齐的”。沈浩曾跟张秀华说:“现在村里没钱,等有钱了再报销。”垫付款打开了王晓勤“沈浩六年没给家中一分钱”的问号。
2008年2月8日夜,沈浩以小岗当家人的身份发出春节祝福短信: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我携小岗全体村民向耿庄村民拜年!愿小岗—耿庄联手在祖国大地上舞出精彩。平安中国,平安小岗”。
尽管沈浩爱“岗”如家,但去留未定。2008年9月30日,总书记来到小岗。沈浩身穿米黄色衬衫,向总书记简单汇报自己已是第二任期。总书记拍拍他的肩膀,“好哇!人民群众拥护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之后,沈浩将总书记与他及村民的合影摆在宿舍及办公室。2009年9月28日,沈浩主持总书记视察小岗一周年大会。这天,他身穿米黄色衬衫描述小岗未来。张秀华见他穿着,猛然醒悟“这件衬衫他一年没上身。”沈浩逝后,王晓勤收拾遗物时,欲把衬衫带走,张秀华挽留,说将来想把它留作沈浩纪念馆中的纪念物。
张秀华记忆中,9·30之后,沈浩主持会议时这样强调小岗,“小岗不是安徽小岗、凤阳的小岗,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小岗,所以小岗必须发展。”严俊昌记得沈浩买过一串佛珠,他将佛珠戴在手上说“小岗搞不好,我就当和尚去”。
显然,总书记的到来、186个红手印、续写辉煌的使命及小岗这个能彰显他个性及抱负的舞台,终让徘徊在去留之间的他做出了战胜自己的选择——留在小岗。他留下了,以一方墓碑留下了。墓碑前,村民回味他已兑现的“有困难,找沈浩”种种令人温暖的小事及未兑现的大好事——修环村北路、建大坝、打造上市公司。视“见钱为硬道理”的小岗人承认沈浩执政期间使小岗“跨过了富裕门”,并超过了他执政前26年的发展。2008年,小岗人均纯收入6600元。
沈浩45岁生命的最后6年,在财政厅、小岗之间,他先以错位、缺位,后以到位、空位完成了最后的燃烧。
战士沈浩倒下了。倒下时,曾当众高歌“壮志在我心”的他壮志半酬,其未竟之业见于29本日记的字里行间,还有两个书架的书:《男人四十,取舍之道》、《华西道路》、《中国特色村实践探索》、《跟毛泽东学领导艺术》……生前,他想写本书,但未着一字,而今,全国都在阅读他用生命撰写的“《我与小岗》”。
■精神界之战士
“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语)倒下了,那么猛士为什么在寂寞里奔驰?记者试图寻找沈浩的成长底座,以此丈量托举猛士底座的长度、宽度、厚度。一本1982年的日记给出了尺寸。
一个人在追求幸福方面,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应胜过物质的,反之,就不好了。(1月3日)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自私自利的家伙完蛋的最早”……堕落的享受会使人陷入泥潭。(1月4日)
成功成才的三大关键:目的性、持久性、自制力。(1月22日)
今晚看了电影《墙头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送终是人之常理,不管老人是贫穷还是多病,都要尽人子之责。想想看,一个人连他父母都不爱,还能爱他人爱社会,但愿我们都是孝子。(2月7日)
人们惯常把任劳任怨相提并论,但我认为任劳任怨不属于同一种思想境界。任劳不易,任怨更难。任怨需要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还要蒙受不白之冤,承受为群众所误解的精神折磨。(1982年12月23日)
……
1907年,鲁迅索诸中国,寻找理想中的“精神界之战士”——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虽遇外物而弗为移。虽屡踣屡僵,终得实现其理想。18岁高中生的日记,其内容大多契合着精神界之战士的描述。27年后,45岁的沈浩以其生命践行了他18岁就向往的精神界之战士。
斯人已去,浩气长存!(李彦春)
(编者注:原标题是“纪念一个战士的倒下”)
【太行山水 编辑 2010/01/08 zhangzz.cn.blog.163.com】
关键字:沈浩改革开放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