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占卜Web2.0 看死垂直商业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3:47:40
孙鱼: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还是继续我们的博客和Web2.0商业化的话题讨论,今天嘉宾聊天室邀请到了前和讯CEO谢文先生,我更倾向于叫谢老师为业内“意见领袖”。先请谢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谢文: 赛迪网的网友大家好!
孙鱼: 您是互联网的老兵,从最早创办中公网、宽带网到和讯网,一路走过来,走到您现在所说的“老年待业”的角色,您认为Web2.0是不是您“赖”在互联网的原因?
谢文: 互联网就是挑战和机会层出不穷的产业,任何一天我都觉得比我干其他工作更有吸引力和挑战性,非常刺激。
孙鱼: 现在互联网大批的都是年轻人,您自己离开和讯的时候也说激情不再,您会不会担心自己没有激情了,或者当业内说您没有激情、跟不上时代的时候,您是否需要给自己一些辩解?
谢文: 在互联网领域的好处就是心理年龄永远低于生理年龄,在一个年轻队伍,跟年轻人混在一起你就要“装”年轻。至于说激情不再或者是其他的,我想不是对互联网激情不在,也不是对自己没有自信了。而是特指的某些具体环境或者具体的无法逾越的一些障碍使得你激情即使在那儿也是浪费,所以我出来了。当然说是不是到了这个年纪对很多互联网新的东西,没有20多岁人的有准备,或者没有他们投入呢?咱们都说“物以稀为贵”,我觉得互联网应该以“老”为贵。年轻人是源源不断的,所以热情、新潮,这些是互联网缺的,但互联网在我看来比较缺理性的思考、缺比较长远的目光、缺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及把这些抽象思维变成现实的这些能力。这些东西应该是经历一点好,要让每一个人都重复学费,重新走一遍,让大家补学费走那个几年的过程吗?应该是没必要的。其实我是年龄大一点,但是有从业10年左右的经验,可以看丁磊、张朝阳,当然有的人改行了,有的人“下游艇”玩了,所以如果在这个业内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力,体现一定的价值,还能时不时的出来,被赛迪网等约出来聊一聊,应该对这个产业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另外“人老了脸皮够厚,不在乎骂人也不在乎被人骂”,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笑语)
孙鱼: 最近我们在连续的谈论Web2.0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多争论。博客网成了一个焦点,博客网站的商业模式的讨论,一方面认为,博客盈利在Web2.0几种应用是最弱的,方兴东将博客网定位在门户上走了弯路;另外一方面,认为博客的盈利空间并不小,就可以通过广告和移动增值这两块,博客网站有媒体属性,在Web1.0怎么赚钱,现在就怎么赚钱。您怎么看?
谢文: 这是一句话说不清楚的,有很多基本的概念大家必须得先认同。不然大家好像都说在博客,其实不是。我是这样看的,博客的概念在中国其实在全世界也差不多,它早于2.0,博客作为一种个性化、个人化的言论发表地,我们叫个人言论集散地,到现在是Web2.0这一波对现实社会、对互联网业态冲击最强的一部分。在中国由于过去的体制,这种个人化的、大众参与的、比较平等的发表言论的平台少,而且博客带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它带来的冲击就尤其引人注目。现在很多博客发表的东西都成为媒体的文章来源。比如最近我看好几个报纸在讲中国和美国哪个民族大,这是和讯一个小帖子引起的。这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作为一种新兴的Web2.0色彩的言论化的工具,它带有非常大的社会冲击力,扩展了相当的百姓参与的程度。
谢文: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因为我们谈的是商业化,提供这个平台的服务商可不可以单纯的靠博客或者以博客为中心展开一个商业模式?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指出的商业模式是预期未来可以做规模化的、高速成长的,比如上市或者上市以后10年还可以无穷尽增长的,这才是规模化,不是讲能不能挣钱、能不能盈利,是需要规模化。以我本人对Web2.0的看法,我认为单纯的博客或者以博客为中心展开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此时此刻或者在看得见的未来,是一个不成立的商业模式。我指的是规模化的、高速成长的,以上市和上市以后还能健康成长的状态。比如像广告或者游戏、电子商务这样公认的可以支撑一个公司做下去,但是,我认为单纯的博客或者一个核心的所谓Web2.0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什么是Web2.0基本东西了。如果只是一个网站有大量的信息发布,它不是有刊号的、它的作者不是严肃的、职业的写手、或者给报纸、杂志供稿的,而是业余的人、老百姓,从那儿筛选出来或者堆积起来的,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媒体,它的量可能比质要来得更实际一些。特别是在中国的体制下不能说博客不可以提供很多新的思维角度,新的言论力度,它可以成为整个中国舆论界、媒体界内容的补充,但是它本质是一个媒体,这个媒体是质量一般,沙里淘金的方式出现。
所以按比例说,只要流量够了,当然会有相应的广告,比如新浪、搜狐,2000年说流量已经很大了,特别是在当时互联网整体量特别大,但是广告没有跟上。现在新浪、搜狐在整个互联网上流量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不是说绝对不增长了,但是它的广告仍然以每年30%在增长,这是一种滞后效应。
现在大家去争论博客能不能挣钱?我觉得一定能,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你们是沙里淘金的,质量难以宏观,由于参与的人过多,很难管理。所以它的广告收入撑不起一个规模化的、高速成长的商业模式。
再换一个角度讲,个人化发表言论的功能是不是Web2.0?我认为不是。Web2.0是进一步的把人们的生活搬到网上去了,它只是现实生活上的一部分,这部分很重要,这部分现在有社会需求,但是不等于人们生活主要是这个。所以说Web2.0按照我的观点,它就是把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多方面的放上去,发表信息,是我认为的生活的一部分。发表、阅读、查询、交换这都是信息生活,仅仅一个博客就是发表。那么社会生活、交友、交流各种社会行为、聚会、还有物质生活、有很多大家爱好、兴趣由此产生的网上生活,这些都不是博客所能覆盖的。当然有说人说博客加圈子,博客加聊天,博客加即时通讯也行。但是我仍然这么说,估且别说中国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就是现在的博客你有100万注册用户,能够一周发一篇的,真正意义上的博客不超过注册人口的10%,剩下90%都是看看。 所以这时候想想你的广告,这个广告稀释了之后成为整个广告市场、整个互联网信息舆论市场组成的一部分,它不可能成为一个规模化、高速成长的、类似Myspace公司的主营业务。它只能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概占到20%、30%。
至于无线,非常可能是一种貌似由博客这个群体产生,但是实际上跟博客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自成一体,博客不是商业模式里面内生的本质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话短说,我坚定的认为这个需要时间证明,单独的博客或者以博客为中心展开的,叫Web2.0平台也行,叫个人言论门户也行,但是本质如果是这样的话,商业模式肯定不对。
孙鱼: 既然博客不能达到大规模的商业化,那么博客网站会不会也是最后大鱼吃小鱼,最后剩下一两家?还是全部死掉?
谢文: 这个就说到Web2.0的概念,与Web2.0的商业模式有直接关系。Web2.0是个人化、个性化、社区化。公认的Web2.0商业理论基础是长尾理论,过去1.0的时候,新浪也好、搜狐也好,MSN也好,是把全世界的某一部分人群的共性、共同需求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然后搞信息服务,这样抓的是最大公约数。我知道我的帖子帖出来至少10万人看,因为这是比较热。对应的就是广告模式。 Web2.0强调的是什么,包括博客在内,全部是个人的。说到底、纯粹的经典博客是我只管写,不管有没有人看,是生活的日记,是不加修饰的。如果有人有好习惯记日记,从来没有说他是打算死了以后拿去发表给别人看,当然很多名人最后发表了,但是从总体人口来说,很少有人这样。从本质上,经典的、原始的博客是非商业的,这个在美国,博客完全是非商业的,那些博客就是想说,对大选发表意见、对各种事物发表意见。中国正好相反,中国从博客被推广的第一天,不管是博客中国还是什么,从做博客的第一天就把它当公司做了,就想融资、就想赚钱,这个本质上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是说对错,方兴东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但是形式发展很快,现在整个Web2.0模式全面展开的时候,博客单一的围绕着信息发布展开的东西就显得不那么2.0了。
孙鱼: 也有人反驳说和讯也做博客,和讯是把博客作为一个分支来做的,可能它只是在整个大的Web2.0商业模式中占了20%,您是不是看好战线铺开型的Web2.0?
谢文: 我现在不能代表和讯说话了,但是从和讯做Web2.0开始,大家从哪儿开始都是有一个基础点的,是逐渐展开的。所以会看到和讯是一个一个产品或者是单独的功能,比如网摘、RSS等等都出来了。但是和讯很大的优势是力图在有很多资源和经验的时候把它整合在一起。把这些功能作为一个完整的Web2.0平台或者叫Web2.0社区的一部分,而不是分门别类。由于历史进程,可能会看到现在博客流量大一点,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长远发展。这和很多公司不一样,很多公司刚开始就说我只是做博客,有人说我只做视频,这些是另外一种叫做单一的Web2.0应用或者是垂直展开。我本人说过我不看好这类的公司。话说回来,因为这是个人化的,由于Web2.0的黏性,大家在一起交了朋友,但它个性非常强,所以不能像当时追求最大公约数一样,一两家就可以最大,别人就没有机会了。 比如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你能想象北京有一天变成13亿人口,中国就一个城市?不可能。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中国并存10个、8个是有可能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在互联网领域我们也会看到,以中国市场这个空间,起码有10个能够上市的,服务重点也不一样的,很有特色的,一旦成熟的话不会见到“人口来回乱串”。博客网站的前途,我相信再过6个月以后大家会看的更清楚。
孙鱼: 您为什么在和讯还没有等到博客和Web2.0商业化您就走了?
谢文:由于涉及我的合同和职业操守的问题,这个不好回答你,也许有一天大家能明白,但是现在,我是答应人家不说的。
网友: 您离开和讯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在说找好的项目,目前找着好的项目没有?另外,业内一直盛传,博客网董事会对公司管理混乱现状不满,已提出外聘职业经理人担任CEO,您会继续做blog吗,还是做您最看好的社区?
谢文: 虽然我很喜爱互联网产业,但是我个性中有一种消极面,我不是很主动的那种开局“兜售”自己的想法,拉队伍、找钱、干事的。很多都是别人找我,别人说动了我就干,但是我不是很主动,无论是新创公司还是接公司。很具体的事现在说也没有意思,也未必能发生,目前我正在考虑的业内公司也有5、6家,但是现在也没有下决心,因为过去的教训挺惨痛,所以这次选择比较慎重。但是应该还干互联网,另外干一段以后修整一下,从比较中立、客观的角度观察行业,对下一步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博客网,我跟博客网是有些历史渊源的,跟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好朋友,那就太具体了,但我的直觉是除非发生战略级的转变,否则,我去也于事无补,如果说就现在这个模式,我刚才已经说了,对于博客和以博客为中心的我认为是不成立的,这是我的基本观点,我是公开说的。
孙鱼: 我们可以持续关注一下,相信网友这么关注可能是觉得您圈定的项目是代表着一种风向标。
谢文: 都需要时间证明,自己说没用。
鱼: 从博客的盈利模式说开去,就说到收费的问题,有一些嘉宾说当年邮箱收费的时候大家也有抵触的,,但是最后网站开了收费邮箱也还是赚了钱,将来博客收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种盈利可能呢?
谢文: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问题。Web2.0要有收入,商业模式中三分之一应该是会员费的概念,当然不一定是博客收费了,比如是Web2.0的,作为这个城市的居民要缴点税一样。但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道理,有市场培育,有一种行为规范获得共识的过程。从道理上说是这样的,比如最近谈了很多博客的知识产权问题、被转载的问题,最近也有官司,博客的广告权问题,我的博客那么火,是应该我卖广告还是你这个博客网站可以卖广告,或者给我收益或者给我很少的收益,或者完全不尊重我的选择?这里涉及很多。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博客而且精心的写,那么你在选择一个平台作为发布和交流的平台的时候,运营商是有投入的。有投入的话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交钱,我租你这个平台开我的店、卖我的产品,那这里的收益、广告、风格等我说了算。这就像在王府井租了一个店面一样,前提是我租你的地方。但是到现在为止,主流的大概所有的博客,大家由于竞争的需要、培育期、所有的运营商都是免费提供,博客运营商还唯恐你不来呢。但是一到成熟了,万一有广告商愿意投了,万一有利益了,问题就来了。
我坚持认为,可以把博客分成两类或者三类,一类是免费使用,但是是拿一些你的权利来换,比如我对你的文章的使用权;比如说你要让步,我有在你这个店面里发布广告获取收益来弥补我运营的成本的权利,甚至包括超过营运成本的话我或有营运的权利。就像中国博客从第一天引进起,就都不是慈善事业,都要经营。这是一种,可以免费但是要让步,让出两个权力。一个是你的文章在我网站使用,版权还是你的,但是我这个网站可以使用,或者利用你的空间做商业操作。
还有一种,比如一个月交10块钱,将来可能只保留一个网站对你的信息使用权,任何利用我这个平台做任何商业活动都要首先跟我商量经过我同意,还要有利益的一点分配机制。这是两种不同的。
我觉得道理上不可以随时改主意,我看到很多讨论,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写文章被新浪利用了,你们换了流量,这个流量跟广告关系,因为没有广告位。特别是一些名人说走哪儿都吃饭,过于蔑视运营商的权力,这是不对的,在现实社会中在哪儿都是等价交换的。为什么到了网上说我来了以后,你给我服务活该,我赚钱没你什么事,这是不成立的。 从运营商角度来说也不可以理所当然的不尊重博客本身的权力,一定要说清楚。开博的条款上就要写清楚。
我对这个公平交易前景充满信心,因为互联网在中国是一个最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和VC接触比较多,我现在看应该是一种恶性竞争了。所以在这种竞争状态下,一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产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可以长治久安的合作模式或者是经营模式。也可以出现不同的,大家选择就是了,因为这是充分竞争的,不像某些垄断行业。我觉得这个市场在明年这个时候应该能看的比较清楚。
孙鱼: 您谈到Web2.0收费可能的线路,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一个矛盾。当Web2.0网站起步,为了吸引用户只能免费;但是如果Web2.0网站一上来就告诉大家收费标准是什么样,将来怎么跟BSP分配利益。这样的话,博客可能一上来就有抵触,不愿意上来。那如何实现商业模式?
谢文: 你刚才说的我都同意,就像做媒体,有人一开始办报亏三年、赔本、打市场份额、做品牌,这都是战术级的。但是理论上的商业模式有没有?这是两回事。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上至少在中国互联网界,还有没有非商业化的东西?我们看到中科院院士都商业化了,商业化不等于盈利。无论如何,一定是商业化的。公司就算不直接从博客身上盈利,也得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挣到钱。现在考虑的是直接收会员费,卖广告还是卖头条、做无线、做电子商务挣钱?反正得想办法,它一定是商业行为。你的言论可以很纯情,但是在这样的平台一定是有点可以被利用的。这就要看,有没有第一家上来就敢收钱?理论上存在,除非你有特别的功能、特别的服务是无可替代的。比如你开一个博客专门讲炒股票,我敢保证百分之百盈利,但是得交钱才能来看。对多数来说是不存在的,理论上我非常坚持:到整个Web2.0平台有了成百万、上千万的人群建立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深厚的、持久的社会关系的时候、被你网住跑不掉的时候,你的成本也高到没有办法的时候,让人交点钱是愿意交的。
大家在一个新东西出来的时候难免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做了若干年了,做了若干个商业模式,从大家攻击到被人认可,比如联众,当时很多人都在报纸上一版一版的说网络游戏不行,同行说你们联众黏性很高,但是我想不出怎么盈利?也有人说休闲游戏不是游戏,当时连广告市场都不成立。其实访问量也就那么多,但是那时候,我就做会员制收费,把收费的比重在权力、权益上做一下区别。因为我的目标不是希望所有的用户都收费,是希望总用户10%的那部分,也就是发烧友就够了。所以这么做了,这个模式成立了。到了02、03、04年,网络游戏就是开的第一天就收费,有按小时收的,也有按其他方式收的。现在最近又有变化了,游戏不收费、增值服务收费。本质上都是商业活动,收费也罢、不收费也罢,名义不收费、实际收费也罢,总是要找办法找到商业模式。所以核心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商业化?在于怎么挣钱。
孙鱼: 有人说Web2.0就是资本方驱动的?
谢文: 不是。
大家不要被Web2.0这个东西迷惑,Web2.0是加了一个标签,我们过去司空见惯的熟悉的互联网的应用模式涵盖不住了,这些新的东西我们叫不出来什么名字,所以叫了一个2.0,没有什么神秘的。如果承认互联网天天发展、随着网民的成熟、运营成本的降低,互联网越来越可以承受、接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形式。我自己用互联网20年,我知道一开始的互联网是多么的愚蠢、笨拙。现在越来越接近真实社会了。所以没有什么奇怪的,不承认Web2.0不等于互联网不进步,应用需求不增加,给新需求和新应用提供资金,永远都在继续。
有了彩色电视后出了纯屏、液晶、这就是一个过程,需求绝不是谁造出来的。说实话,从实践者角度,Web2.0的实践,包括现在大家的认识是落后于实践。大家很少从比较宏观的抽象角度试图概括它,很多人说先干吧。这里其实不存在什么资本阴谋论,光有阴谋没有需求,钱也是赚不到的。
孙鱼: 和讯1.0做的好,现在为什么要来做Web2.0?
谢文: 这个问题可以同时问新浪的陈彤,新浪比和讯好多少倍,他现在干嘛做视频,做博客。有什么像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不变?新的形式你要么跟、要么不跟,不跟就要被淘汰。我们看到很多做的很好的已经上市的公司,也不是不盈利,但是在业内相对地位是在下降,势气看不到,创新看不到。这不是好现象。微软也做的很好,为什么还要做MSN,也就是这个道理。
孙鱼: 其实这个问题可能跟你离职有关,虽然您倡导Web2.0,但是很多人认为您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似乎是给Web2.0泼了一盆冷水?
谢文: 和讯的董事会、中层、员工、加上我本人对于求新、求变、突变没有什么不一样。我离开完全和做不做Web2.0没有关系。要不然为什么我会在离开之后,还时不时成为Web2.0的鼓吹者。其实我觉得不要说Web2.0,就说互联网是不是需要有变化,该丰富、该丰满?Web2.0对资金、技术、团队管理者的要求都远远高于1.0。要想突围、成功必须做Web2.0。
网友: Web2.0概念炒作得多,实干的少,有点像互联网圈内自娱自乐,与99、00年的.com泡沫很相似,当年没赶上的那拨的人这次终于可抓住机会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很重,反映了互联网界的浮躁心态。中国太缺乏像王志东、丁磊、马化腾、李彦宏这样实干的人。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谢文: 某种现象我是同意的。但是应该这样说,一个新东西出来,在大家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心情下,出现一些泡沫现象或者是过热现象是必然的,这不是互联网独有的。我们看看汽车、电视、手机、看看我们的无线增值,你们是IT网站。这是一种商业机会,靠市场去调节,我们都知道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反应更离谱。
所以这一点上我觉得不惊讶,当然是不是会炒到走火入魔?1.0时代,有入魔的时候,因为大家那时候没有经验,大家以为眼球就等于钱,或者眼球转换成钱特别容易。Web2.0有一点泡沫现象,我也提过很多不好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它属于互联网业发展的一个正常的状态。
至于浮躁不浮躁,要看。我最近这一段时间见了很多年轻的CEO,年轻的队伍,是有简单化、浪漫化的一些情绪在里面。比如说拿到3、5百万的投资,好像从此以后就一片坦途,给我点时间就够了。他们不知道钱在一个公司很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不会超过20%、30%。更重要的是战略定位、市场定位,你的团队有没有足够的经验。
但是不能一言以避之,说现在做Web2.0的人都不行,怎么敢说现在做Web2.0人中间就没有第二个丁磊呢?2000年的时候,丁磊是浮躁的典型,可不是现在翻过来,理想的说他们大智若愚,坚定磐石。当然现在的丁磊,马化腾很成熟了,但是是有一个经验的历程。不会到了1.0就嘎然而止,从此互联网就没有新的马化腾、丁磊了。当然有一些敢说话的,说敢超谁谁谁的,这些话说过了一点,但是由此说2.0没有人了,我自己认为马化腾凭借他自己做的东西,稍微下一点决心就是Web2.0。1.0、2.0是一个历史的延续,没有说改朝换代,或者另开了一个新局,没有那个意思。在1.0中没有一翻经历,没有一定的成功是做不好2.0的。当然有很多年轻的,刚毕业的,上一波没赶上、赶这波,我猜他们要付非常大的代价。但是也不能说这批人就不该做,当年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做微软的时候,按一切标准都会看成为是失败的。一般的说需要沉稳一点,但是很多年轻人弱点之明显,我看了都出汗,但是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激情、执著、懂得抓机会的优点。
孙鱼: 很多VC也看不清Web2.0,但是很多VC说看不清也要投,就是哪怕10个中1个也要试,而且有些VC是跟风的。您刚才说的Web2.0不是一个临界点,您觉不觉得现在是VC给Web2.0投钱的高峰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主意,应该怎么把握这样的机遇呢?
谢文: VC投Web2.0跟VC投生物制药没有什么差别,VC就是风险投资,就是在可能性有1%的情况下,试图从新冒出来的方向、新冒出来的技术、产品中寻找大成功的例子。它和主流的蓝筹股的投资、保险的投资、国债的投资是不一样的,VC本身的定位就是投资风险。VC不是看到Web2.0疯了,比如VC投生物制药投10个9个都得死,一个成功了,VC就是成功了,VC本质就是这样。我们应该为VC喝采,他们是代表整个人类探寻未知领域。
至于具体操作,VC是不是可以搞的更明白一点?不那么跟风?这个是可以商量的。比如说开个研讨会,找一些人多聊聊,不要那么攀比。但是这一切都是在那个前提下,投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他们也是有任务的。不是拿着钱一个不投,风险都回避了,给钱的人认为你这样不称职。 适当的专业化、不要被扭曲的信息蒙蔽做出一些扭曲的判断,这上面永远是有区别的。包括赛迪网这样专业的媒体,把话说大一点,为了中国的互联网业,我们都有责任让健康的投资、健康的方向、健康的队伍有更好的结合机会。好像1.0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现象,现在Web2.0里,要想说2.0这一波里面的负面现象,有一大堆话,但是前提是大家要均衡。
谢文: 的确这次做2.0,跟1.0时代很大的不同,虽然不是所有的,但是相当一批目前或活跃的2.0人士,跟当年那批人比,显得在职业操守、人品、道德上是要差一些。丁磊、马化腾、张朝阳、王志东,当时大家还是挺老实的,当时大家就是喜欢互联网。现在2.0里有一批人商人气质超过互联网从业者的气质,有非常明确的商业目标:挣钱、上市。现在有些手段就不好,比如我从你那儿拿一篇文章挂到我这儿,你也算一个pageview,我也算一个。有些VC以为这就是你的流量,可能投了一些钱。这些乱七八糟的公司,上来骗钱以后必然会压制很多健康、追求老老实实的企业。因为VC投了一家,不会投第二家了,结果那家是冒牌的,这个现象是有的。
孙鱼: 刚才还说到投资的热潮,您觉得会持续多久?
谢文: 这又回到VC的本意了,你问VC,他们说永远在热潮之中。只能这么说,VC投资它是跟热点的,一个领域比较成熟了,有投资价值了,他们会在这个时期里特别重视这个方向的投资。互联网公司投资一直存在,没有2.0的时候,企业的兼并包括盛大买新浪、包括上市一直没有停过,资本都在流动。VC本身都是独立的,VC不是大家商量好了。
孙鱼: 从长线来看,有没有集中投钱的时间区域?
谢文: 现在在互联网领域被认为是Web2.0,或者打着Web2.0旗号的公司的确是VC关注的重点。但是从投资总额来算有多少呢?也不好说,跟1.0掌握的资金总量相比大概四分之一不到,这不算什么。我觉得言过其实质了。现在大家说了半天就是猫扑、奇虎投的量大一点,ChinaBBS是不是真的投了这么多,大家也不知道。剩下投一两百万的非常正常,只不过有些人过去接触不多,猛的一看以为投了多少。
网友: 有人说您出来说话是为了引起VC和项目人的注意?
谢文: 这个人显然是跟我没打过交道。我从事互联网10年了,我没有一次主动的找媒体要求发言,都是别人找我,我是被动的。包括话题、时间长短、是否给我发言机会等到我都是被动的。第二点,我这点自信还是有的,我相信VC也罢,其他的互联网企业也罢,不是看我说什么而重视我,而是看我做了什么。
网友: IM和BBS算不算Web2.0?
谢文: 这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比如现在,至少国际的主流说法是eBay是主流的Web2.0商业模式。为什么?Web2.0是个人为中心的、个性化的、社区化的这样一种互动的大平台,大社区,它最后落实到服务上。所以看eBay C2C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eBay之所以被大家注意,是因为公司有相当一批用户,但其实,买不买都是聊天,大量铁杆用户都是从聊天开始,大家从认识一个产品开始最后成为朋友。有一篇文章介绍,eBay早期的时候服务器经常down机,有的网友拿钱买服务器做了一个预备网站,叫eBay的事故间,就是那边一down机,所有聊天的人都跑到他的服务器上,这是他自己个人的。到了两、三年以后,eBay被感动了,正式纳入了eBay大家庭了。这是典型的Web2.0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IM、即时通讯,它有人对人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工具,有2.0的素质。但是IM本身,包括QQ本身不是2.0。因为它是提供张三和李四说话,但是关掉以后就消失了,没有停留到从聊天扩展到两边发帖子等等。这是1.0的补充,绝不是Web2.0。
至于BBS,更不是了,BBS是以帖子为主题,大家进去不是找张三、李四,是看内容。博客不是,博客是一个人发什么帖是没有主题限制的。我们看到老徐、洪晃、王冉就是看自己写的感受,别人是看他那个人,是跟人的交流,不是一个主题、思想的交流。做BBS是按主题,主题下面分小主题,它完全是按主题。博客本质出发点是以个人为单元,所以BBS是典型的1.0,甚至0.0,因为BBS是八几年互联网最初面向受众的时候出来的,跟E-mail一样。如果有人现在把BBS叫做2.0,我劝他该改变一下思维了。
网友: 前几天有个专家说国内最强的Web2.0网站不是猫扑,而是QQ,他们说QQ拥有最多的用户群,将来只要QQ稍微努力就能成为最强的Web2.0网站?
谢文: 这也是我的观点之一。我讲过一个QQ,一个网易,都是天然的从1.0向2.0转型会成功的例子。所以我一直劝现在做Web2.0的人,特别是目标群是21岁以下,18岁以下的,要非常警惕腾讯和网易出手。因为他们的确有很多元素是现成的,他们如果下决心以他们的技术力量、综合资源和能力,如果出手的话,比如举一个例子,和讯转型是成功的,腾讯和网易转型要比和讯、新浪这样公司的转型升级到2.0要容易得多。但是,之所以网易、腾讯目前为止没有打出2.0的旗号也说明公司大了太成功了,成功的包袱也很重,摊子很大,深度整合的、综合的、以人为综合展开的,不要看腾讯有一个QQ,还有一个门户呢,网易不要看网站,还有游戏了,这些东西整合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但总的来说如果他们愿意出来,我相信一年左右,假如做对的话是可以走到前列的。我非常看好腾讯和网易在这一波互联网升级换代的潜在优势。
网友: 猫扑现在收购DoNews等等,说是计划上市,您觉得从Web2.0的盈利看是否能到达这样的预期?
谢文: 猫扑是Web2.0是这一拨里的特例。猫扑现在收入很多,也盈利了,但是这个盈利和Web2.0没有关系,是无线来的。从经营角度来说这比几年不盈利负担要轻,其实和讯也一样。我们有很多1.0的商业模式,我们有收入,我们愿意把这个利润拿出来去做Web2.0。
刚才讲的是另外一回事,现在陈一舟现在近乎疯狂的收购是为了上市,我觉得这是媒体强加的。不上市公司也要做大、做强,我自己就是收购出身的。1.0的早期我是平均一个季度收购一个公司,为什么?看硅谷、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收购非常频繁,这是把公司做强、做大的手段之一。不是惟一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普遍被应用的。自己做还是拿来整合,都是为了把公司做好。功夫在于收购以后有没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整合的好不好?能不能把过去相对独立的东西整合成一个东西?对猫扑的考验在这儿。至于陈总收购多少个公司,我觉得不要和急于上市拉近。因为收购的公司特别是比较小的公司,通常是不盈利的。比如说DoNews,陈一舟收购DoNews绝不是为了拿刘韧的那一两百万来上市。
谢文: 从我分析,是不是说猫扑有一点涉足主流人口、专业人口的打算?也不妨这么理解,但是DoNews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的类似于Web2.0的网站,收购也不奇怪。谁说猫扑值两个亿,DoNews值一个亿,这不可能,外国公司看的是财务报表、流量、收入、用户数,没有说五个人的小公司就可以让它大大增值。
孙鱼: 说到上市,上市是不是也是您心里的痛,对于和讯来说?
谢文: 涉及到和讯比较敏感我不愿意细说。了解我从事互联网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我们中公网,中国互联网业内第一个利用资本市场取得了相当成功的公司,无非区别是中国的股市,从钱的绝对量来讲绝不输于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上市本身不是目的,投资者或者从业者的利益最大化是利益。我们在那个时候那个有限条件下,那时候在纳斯达克国内政策还不允许出去的时候,我们99年初就已经完成了,所以我对这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在他们面前我并没有觉得气馁,或者心中隐隐作痛。后来我做的这些公司,包括空中网或者联众是不是有机会在一个比较适当的条件下也能登到纳斯达克?如果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我无愧于我做过的任何一个公司。如果有这个机会,有认可我的能力我也愿意试,如果没有我也愿意顺其自然。
孙鱼: 您说Web2.0的盈利是追求股东盈利的最大化,那您觉得Web2.0真的要达到营收的平稳期或者是规模化要到什么时候?
谢文: 1.0也罢,电子商务也罢,任何一个公司我自己认为是三年一个周期。第一年是挖坑、一年盖楼、一年是把房子卖出去。
孙鱼: 现在您认为处于什么阶段?
谢文: 互联网要三年,如果放到Web2.0的角度讲,Web2.0比1.0要难,三年到五年是应该可以正常预期的。但是预期的是什么?应该要明确,我说的是规模化的、形成稳定增长趋势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以纳斯达克上市为标志的盈利。这个意义上讲,因为现在情况很复杂,有几个做2.0的公司盈利状态还可以,包括我做过的门户,收入也不低,这是真正的从Web2.0平台上内在的生出来的,有别于1.0的新商业模式,达到规模化高速成长的。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现在大概除了Myspace看到这个势头,他们去年4、5千亿美元,今年是1.2亿,除了Myspace都还是未完成时,进行时。这个过程我上次开会也说过一次,08年是一个大家可以摊开报表的时候,在次之前,那些谁拿到钱了,谁的排名超过谁了,谁说了狠话了,这些都不算数,这都是过程中的小浪花、小插曲。一个商业模式的成熟、市场的成熟、包括用户的认可是需要很艰苦的时间的,三年绝不长。保守一点就是三到五年。
孙鱼: 国外Myspace您也多次提到,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模式,那在国内是不是可以拷贝一个Myspace?
谢文:有人也说过我跟Myspace有什么关系,其实没有。Myspace是我举例说明Web2.0,是我认为对的Web2.0的例子,我认为它最接近我的说法,我没有说Myspace是惟一一的,或者Myspace是完美的,或者Myspace是已经成功的,我都没说。但是相对比较而言,Myspace最接近我心目中的那个社区化的Web2.0。从它的成长轨迹看也给我提供了很多证据,比如去年年初的时候其实Myspace并不出名,Flickr是做照片的很出名,当时看Flickr的成长曲线是高位打横了。Web2.0不是单一形式的体现。可以看Myspace名字下面的副标题,是“a place for friends”,是交朋友的地方,是人和人,交友可不是我们一般讲的男女交友,这是最广义的人类之间建关系。Myspace是从音乐起家的, 现在65000万人里面80%以上是18岁以上的,我关心的不是它的内容,是关心它的形式。它为什么做了那样一个平台可以产生一个高速、平稳的成长而且到现在看不到头,对于我们搞Web2.0的人喜爱它也罢,不喜欢也罢,都是需要分析的。
我见到很多人,一说Myspace都是好像已经被研究透了,非常不屑一顾,再看这些人做的东西我觉得根本没看懂。因为他们做的东西逻辑结构,从内在的机制来讲东西做的不入流。这只能说明他们看了一个好东西,跟我看的不是一个东西,这没有办法。
孙鱼: 如果把国外模式直接搬到国内来呢?
谢文: 从机制上讲没有国内、国外的区别,只要是人类都是同样的交往。
孙鱼: 语言上呢?比如可以做一个Myspace的中文版?
谢文: 猫扑就出了“我的空间”,我的空间不就是Myspace吗。应该说在文化层次上,因为它是着重以美国为首的英文的,人家注册栏里面有三档,男、女、不男不女,在中国就不能这么些了。它有很多选项、很多主题在中国可能比较敏感,不合适,这些都是非常战术。如果有人笨到照抄就笨到不可思议了,我说的是理念、战略、结构、内在机制,只有行家、做过的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如果说把Myspace的全抄来是不可能的,我们谈的是里面的抽象的逻辑框架。我们在中国做怎么也得加个IM、加个无线吧。所以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这个话,其实我希望国内学Myspace的越少越好,我觉得有100个人学着做Myspace也做不过我,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学的。
孙鱼: 回到国内来看国内Web2.0网站,现在各种各样的都出来了,您刚才也定义了它应该是个性化、互动的、服务的,万变不离其宗,但是概念还是很宽泛的。有单一的做博客或者播客、RSS等等,有单独做娱乐社区的粉丝网,有单独作圈子的猛小蛇圈网、还有单独作交友的百合网站等,还有daqi等等做社区聚合的,和讯现在定位的个人门户,还有做猫扑的大杂烩……您之前说到,可能最后只有10家左右个性鲜明的Web2.0网站存活,您能不能点评一下,包括和讯?
谢文: 要注意我们谈的是Web2.0,我们没有谈INFOR2.0或者电子商务2.0。Web2.0的含义是说不管做什么都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更多的新形式、新方式、新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来说Web2.0的尝试中出现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尝试是应有的。如果大家说了半天Web2.0只有一件事,只有Myspace是,别人不是,那是歪曲。因为这是整个互联网的发展,为什么1.0出现五彩缤纷不奇怪,到2.0就奇怪了?现在谈论中国Web2.0这一波谁能最有成功相?我觉得为时过早。
说实话我觉得还没开始呢,中国Web2.0现在是热身,是一种萌芽期,是躁动。就像99、98、97年的时候大家都号称做网站,其实都很茫然。真正的1.0看不出成功相,到今天其实看市值还是那样,因为它不是一个所谓平台、方式一个因素能预见的,因为都是在商业上运作。商业决策错了有的人市值就可以掉50%,一个对了就很好,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因素。有管理团队的能力、内部协调的原因、竞争的原因等等。比如C2C淘宝就一直坚持不收钱,易趣不是不强,是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多。
应该说成功的Web2.0一定是社区式的,是全方位的,是全面整合的,做的是城市,而不是乡村,做的是一个真人活动期中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不是某种专卖店,或者是对某一个特定的、狭隘的人口的Web2.0。所以我说垂直Web2.0不成立。
孙鱼: 您说做垂直Web2.0不行,只是说博客不行吗?其他的网站呢?
谢文: 不要用现在各个公司的形式论它的终身。比如博客网从博客出发我认为没有错,那时候我本人也没有认识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做了博客以后现在可能代价高了,但是仍然有机会把它整合成一个真的Web2.0的平台。博客是你的亮点、号召力,哪个亮点没有关系,但是你的平台应该是能活得下来。人家不要开完博客以后聊一个QQ还要另上一个网站,那就黏不住人了,黏不住人就挣不到钱。
孙鱼: 以后存活下来的Web2.0网站所有都是圈子、社区式的?
谢文: 首先是真实的,如果人是藏头露面,这样也形成不了一个真实的圈子。所以核心是你有什么本事让活生生的数以百万计的真人愿意在你这个网站生活。拆穿了就那么多招数,你怎么能让别人认可你?做到这个水平就活了,做不到这个水平,黏不住人,人只能在你这儿完成一部分生活,那就不要想将来在这部分用户身上挣到钱。
孙鱼: 最后还是要找到一个点?
谢文: 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都可能。现在是Web2.0的早期,Web2.0的典型功能非常可能在今后一两年整合变成互联网的基本内容。到这个时候说我的网站没有标准化的功能,全剩亮点了?你的亮点能卖什么钱呢?能成功吗?所以有些是非有不可的,但是还是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核心竞争力。他是博客也罢、IT也罢、搞怪也罢,那是你的城市特色。北京、上海都有高速公路、大楼、地铁,但是北京和上海区别是非常清楚的,不是基本功能的区别,而是生活的不同的人群带来的内容。
孙鱼: 具体的厂商您有没有特别看好的?
谢文: 现在说,还太早。
孙鱼: 那有没有现在已经可以把它看死的?
谢文: 有。
孙鱼: 方便说吗?
谢文: 就是如果它不改就一定会死。
孙鱼:: 今天是不是可以宣判一下?
谢文: 我可以给你写一个信封,封上,看我说的对不对。我是真心希望大家不要过于盲目的自信或者自恋,我说这翻话不是说我多么高明,我现在是失业的,但是为了这些公司好,为了VC的钱不至于白白付了学费,早一点冷静,评估一下做适当的调整还有机会。比如有那么6、7个公司还有机会翻身,再过几个月钱烧的差不多了,很多新的公司会很快把你取代。
网友: Web2.0朝着门户化发展有没有前途?
谢文: 看大家对门户定义是什么,port(港口)是你的出发点,是你的基本网络生活单位。中国的门户由于1.0的架构,门户等同于了新浪、搜狐的同义词。我很赞成李彦宏说过的百度才是真正的门户,是不是门户,就是有没有一个功能你让人愿意把它当成家,人们愿意花70%、80%的时间花在这个网站上,它就是门户。如果你一天上网半个小时,25分钟在赛迪上,那赛迪就是你的门户,如果你花25分钟在博客网,博客网就是你的门户。但是你的网站是不是能让人家呆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或者有任何新的需求先到你这儿看一下,实在没有才去别地,这才是考验门户分量的检测点。所以门户的概念得先定义好,Web2.0是不是门户化?比如在和讯,我们管个人的基本单位叫个人门户,也是一种说法就是你个人的家,是个人的出发点和归宿。 但是如果定义成是几百万人共享的门户,我宁愿把它叫做城市。因为Web2.0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个人是最基本的元素。要说个人门户是Web2.0的最好形式我同意,但要说1.0甚至1.0某个具体内容是门户,显然是不对的。所以就是要怎么定义门户,把门户定义了,跟我说Web2.0是以社区形式存在意思差不多。
孙鱼: Web2.0无论怎么样的商业化、资本驱动,客户需求,最底层还是要技术来实现。一些嘉宾说不懂技术,还有一些嘉宾说目前以Web2.0来看,说到和讯还是以打补丁的方式做技术。到底现在做Web2.0技术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您觉得技术在Web2.0盈利这一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谢文: 应该这么说,在Web2.0时期,作为一个基本Web2.0应用的技术挑战比1.0时期要低。为什么?一个是2.0现在当道,大家知道的这些东西基本都有5年、10年的历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技术。第二个做互联网的人多了,很多人都相当的经验了,1.0时代大家做做网页都是高技术了。所以Web2.0目前为止还是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的一些相当成熟的应用技术的整合和开发。技术不是Web2.0做的好坏的关键门槛。这是我的看法。
Web2.0有没有真正的技术挑战?也有,但是Web2.0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到一个技术瓶颈上。我曾经列举过三个我认为Web2.0发展的瓶颈。做品牌、做媒体,做模式识别,这些是1.0时代没有面临的真的技术,也是高技术。现在大家说的这些东西更多的是经验,责任心,对用户的尊重态度是不是够的,Web2.0进入门槛不是纯技术上的因素。但是Web2.0有一个很大的门槛,就是概念上是不是清楚。现在做的支离破碎的,新瓶装旧酒的,绕了大弯让使用者非常摸不着头脑的,这一类的概念的混乱。由于概念混乱导致开发的资源分散或者资源错误配置,导致技术重复、反复、无效,东西很不好。有些人不敢上2.0,好像是技术的原因,其实不然。我现在不能代表和讯说话了,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我在和讯的时候,和讯的技术力量综合而言进不了互联网界前十名。但是我们也都做了,所以那个不是问题。
孙鱼: 您觉得Google这个公司,它搜索的技术是不是对整个公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Web2.0是不是也会在出现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后,造成大规模的Web2.0的盈利模式?
谢文: 就我目前能想象的,我觉得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Google是目标非常单一的专业技术实现,它的目标单一,就是网上所有的信息我可以比较有效的帮你查到。而Web2.0是多目标的,搜索在Web2.0中可能存在,但是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之一。就像一个城市有自来水厂不能没有发电厂,有煤气不能没有马路。所以Web2.0是一个整体的进化,只要在互联网上从业,无一例外都要主动或者被动的进入Web2.0阶段,可以千奇百怪。Web2.0的挑战更多的是谁的全面性高、协调性好、服务细致入微是一个综合的考量。
网友: 您觉得ChinaBBS上市后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谢文: 这种问题太假设了,ChinaBBS没有说要上市,你问上市以后怎么发展?这太假设了。
孙鱼: 我觉得他可能是问社区聚合的模式,您看好什么?
谢文: 我不具体评论ChinaBBS,那天开会的时候ChinaBBS说了我们不在乎1.0或者2.0,我们只是做这个东西。我觉得是这样,在网上不同网站的信息用某种方式把它放在一块让大家比较容易读到,是一个不错的服务。我坚决反对打着聚合的旗号不经过艰苦劳动把别人的信息用种种办法据为己有拿出去卖钱。不能说我惹不起媒体,媒体跟我打知识产权官司我就欺负个人,个人帖子就可以拿来无偿的占有换VC去赚钱。我更反对弄虚作假,我刚才讲的一个pageview算好几遍,一个网友点击了一下,结果A、B两个网站聚合到一起,两边都皆大欢喜。这种实践,非要叫2.0?我觉得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本人是坚决反对的。我相信业内相当多的正派从业者都很看不上这个东西。而且我坚信现在有些VC被蒙了,有些网友给蒙了,给点时间,这套把戏没有什么深奥的。如果有些小网站想抄近路弄到钱,我劝他们早早打消这个念头。
孙鱼: 借今天聊天机会,问谢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您怎么看待专业网站转型?专业网站向Web2.0转型是不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谢文: 怎么说呢,比如和讯和赛迪,向2.0这个模式转型就比综合门户或者是做综合性的服务网站更难吗?我觉得不一定。我们的特点是我们的人口同质性比较突出,某一类需求比较突出,但是2.0从这儿出发,殊途同归。比如深圳刚开始设计的是是对外的窗口、高科技的创新,弄着弄着全国各色人等都去了。一个城市的生命不是设计的,人口是有生物链条和价值链条的,从哪儿出发都问题都不大。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我倒是觉得有一个人口特性,比如IT、比如财经、倒有可能比较容易的使你和别人有所区别。如果大杂烩和小杂烩竞争,那个时候规模就是起决定作用了。如果张三、李四两个完全不同的竞争,我们和平共处也许互相不冲突。所以我觉得垂直类的传统网站向Web2.0阶段演进、进化不要开始就想的很难,从我个人来看我觉得不比做其他网站更难。相反可能有很好的人口优势被撬动起来,比如赛迪真的要做也会发现一系列的特色,比如数字化生活也许会生产你的特色。所以总而言之互联网的进化、发展用现在的套话、1.0、2.0、3.0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各行各业都要发展下去。与其被动的,不如主动的超前,这样的话回报会比零碎的、半信半疑的从投入产出比要好得多。
孙鱼: 非常感谢文老师今天解答了这么多关于Web2.0的难题,也感谢网友的参与!
谢文: 谢谢大家!(n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