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撤销应防止“名亡实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8:10:24
驻京办撤销应防止“名亡实存”
多名驻京办负责人表示,县级驻京办撤销后“维稳”任务将落在上级驻京办头上,人员可能被上级变相收编,如果体制不改革,“跑部钱进”现象仍将存在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0年01月25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章怀

政·析
据《瞭望》新闻周刊日前披露,有关主管部门出台文件,我国将在未来6个月内,撤销数千家驻京办。多名地方政府驻京办负责人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报道,这次撤销的主要是县级驻京办。单单撤销驻京办很难杜绝腐败,主要还是体制上需要改革。此外,县级驻京办撤销后,其“维稳”任务会落在上一级政府驻京办头上,上一级政府驻京办可能会变相将撤销的县级驻京办人员收编过去。
专家认为,对于保留下来的驻京办要进行各方面的监督,可以请审计署、国管局介入,真正铲除腐败的温床。
“中央第一次下这么大的决心”
“中央利用6个月时间撤销驻京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一次下这么大的决心,果断地撤销驻京办。”昨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告诉本报。
早在2005年12月,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斥驻京办是跑“部”“钱”进,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驻京办主任》一书也深刻揭露了官场的“潜规则”。
2006年2月27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决定,由中纪委负责调研驻京办,由国管局具体酝酿拿出改革方案并择机公布。
2009年初,山东省潍坊市将包括驻京办事处在内的所有驻外办事处全部撤销,这是我国第一个主动撤销驻京办的城市。
记者从多名县级政府驻京办负责人了解到,目前他们还没有接到通知。他们认为6个月完全可以完成撤销驻京办的任务的,主要涉及到资产处置、债权债务、人员分流和审计等几方面。
上一级驻京办“维稳”压力增大
“听到这个消息,我是很高兴。”昨晚,湖南一名担任了十几年的县级政府驻京办主任告诉本报记者,他在与众多上访者住在驻京办的每个晚上,都提心吊胆,“睡觉之前,都要把菜刀等锁起来,防止上访人员采取极端措施。”
一位县级政府驻京办主任分析,新文件有一个弹性规定:“已经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保留。”据此,撤销的都是县级政府驻京办,和一些偏远省份的地级市驻京办。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事件频发,进京上访人员急剧上升,驻京办承担的隐性任务是“维稳”工作,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特殊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任务十分艰巨。
“县级驻京办是在维稳的第一线,负责寻找、接送进京上访者。县级驻京办撤销后,这项任务就落在地级市驻京办头上。”昨日,湖北省某地级市驻京办主任告诉本报,我国内陆省份地级市驻京办基本上会以各种理由保留。此外,此次被撤销的县级驻京办人员可能会扩编到上一级政府驻京办,仍然从事原来的工作,性质没有变。如果不增加地级市驻京办编制,维稳工作肯定忙不过来。
竹立家认为,对上访人员管理不是驻京办的本意,各基层政府要把精力要放在基层,要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完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出台的决策要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就不会有这么多进京上访者。其实,中央也开始将信访工作中心开始“下移”。2009年初,中办、国办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等三个文件,规定了领导干部定期下访的最低次数,以及主动带案下访等。去年,中央除了对全国县委书记、公安局长、县纪委书记等进行轮训外,还第一次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大规模直接培训15万名乡镇、街道等基层综治干部。
撤销驻京办无法杜绝“跑部钱进”
撤销驻京办是否可以防止腐败?多位驻京办负责人均表示不认可。他们认为,只要体制不改,腐败问题很难根治。“省级、地区级市的驻京办的性质和从事的工作和县级驻京办是一样的,保留下来驻京办就不再‘跑部钱进’吗?”“即使县级政府撤销了驻京办,但在招商引资、拉项目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是会派人来京的,这些费用支出也避免不了。”
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张智新认为,驻京办被认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源于关键制度的缺失。中央部委在财政、资源、人事、政策制定等支配等方面权力过大,导致“跑部钱进”成风。
在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的消息传出后,国家发改委门前天天就有排长队的地方官员,都等着拉项目,拉政策。
张智新表示,由于中央各部委等部门在权力运行上监督不到位,缺乏法律法规对地方和企业“跑部钱进”的预防、限制和规范。
许多网友认为,驻京办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一定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防止名亡实存、死而不僵。
竹立家建议,今后,保留下来的驻京办要规范其的职能,监督其活动范围和运营成本。除了派出地政府对驻京办事机构监管的主体责任外,必要时引入国管局、审计署的力量进行监督。
本报记者 杨章怀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