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39:22
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
   
    张树华
   
    进行高层对话,开展外交斗争
   
    2004年以来,在民主问题上美国官方加紧了对俄罗斯的指责,认为俄已经偏离了“民主的发展轨道”,俄的民主应符合“自由竞争、法制、新闻自由、选举”等四项标准。2005年7月,欧洲议会提交了300多页的报告,对俄的民主状况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俄罗斯已经“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民主国家”。今年3月16日,美国政府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俄罗斯政府“迷失民主之路”深表担忧,指责俄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和民主化进程不够彻底,并称“最近的种种趋势说明,俄罗斯正在偏离自由与民主之路,美俄两国未来的关系取决于俄如何调整其政治、外交和国内政策”。同日,国务卿赖斯在澳大利亚发表讲话时,公开表示希望俄罗斯人民“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建立负责的、透明的制度,要求能够自我组织起来向政府请愿,必要时采取行动更迭政府”。5月4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在一次讲话中公开批评俄压制民主、恢复苏联体制、利用能源手段阻碍独联体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面对西方的批评和指责,普京多次与布什在不同的场合就民主话题直接交锋。俄罗斯政府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国际传媒阐明俄对民主问题的看法。普京强调,俄在追求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模式时,并没有否认民主共同的基本原则。7月12日,普京在接受美、加、法三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的民主模式秉承了民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并强调俄选择民主道路是“自愿的,并没有外界的强制力量”。普京认为,当今俄罗斯并非像西方舆论描述的那样是“在民主进程中倒退”。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建立所谓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是“偏激”的和“幼稚”的。那种所谓的自由只是极少数掌握金钱和财富的上层人物的自由。针对西方社会宣传“戈尔巴乔夫时期最民主”的说法,普京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先生生活在革命的时期,现在革命和反革命都已经成为过去,俄罗斯需要建设。
   
    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俄罗斯将就如何贯彻自由和民主原则做出自己的独立决定,这必须从本国的历史、地缘政治及其他国情出发。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能够也将自主地决定发展民主道路的一切时间和期限、决定推进民主的条件。”普京提出,俄不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民主化之路陷入了停滞”。他不止一次地对西方记者直言,与总统通过选举人选出的美国选举制度相比,俄罗斯通过全民不记名的直接投票选举总统的办法更加民主。
   
    今年7月,在八国峰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布什与普京就民主问题的交锋引起国际舆论的很大反响。布什说:“我谈到我渴望促进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制度变革,像伊拉克那样,那里有新闻自由和信仰自由,我告诉他,我们国家许多人希望俄罗斯能做同样的事情。”普京立即明确地回答:“我要坦诚地告诉你,我们绝对不需要伊拉克式的民主。”
   
    抵制“颜色革命”,反对输出民主
   
    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支持原苏联地区的“颜色革命”来挤压俄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以树立民主样板来影响俄内部发生改变。个别大国积极拉拢一些国家作为攻击俄破坏人权和民主的桥头堡,同时极力扶持一些国家组成“民主选择共同体”,称之为“民主改造”的榜样和先锋。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暴乱发生后,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撰文宣称,俄罗斯暗地支持现政权,普京应对该国的“屠杀”事件负责。普京针锋相对地明确表示:“第一,民主是不能输出的,民主是一国社会内部发展的产物;第二,在当今对国际法的遵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民主的世界秩序。”普京认为,不应把民主问题作为外交手段,以此来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和政策,特别是不允许利用民主问题来企图从外部操纵作为一个大国的俄罗斯。
   
    对于西方津津乐道“颜色革命”体现西方式民主的说法,普京反驳说,这些地区“最让我担忧的是以非法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倾向,这才是最危险的”,“这些国家和人民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后苏联地区都将陷入无尽的冲突中去,后果严重”。普京公开表示对西方借“民主”旗号在原苏联地区推行“颜色革命”的做法十分反感。今年9月,他向一些西方政治学者直言,乌克兰问题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在原苏联地区玩弄地缘政治游戏的产物。他警告说,这不仅会威胁该地区的稳定,还会严重影响其与俄的关系。
   
    思想高度警惕,实际措施应对
   
    2005年7月,美国国会两院分别批准在2006财政年度拨款5.6亿多美元,专门用于支持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苏联地区“民主化”进程。其中用于促进俄罗斯民主和经济变革的资金拨款达8500万美元,比上年度的4340万美元多出近一倍。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俄的反对党和独立律师制度。今年5月18日,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将建立一支旨在支持世界范围内“民主发展”的“民主别动队”。根据美国政府设想,“民主别动队”将由外交人员和文职人员组成。一旦国际上出现“民主形势”的机会,其成员能够以民间救助者的身份迅速前往目的地。布什总统强调,有了这支部队就可以像军队一样将需要的专家派遣到国外,并在“几天或几个星期而不是像现在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充分开展“政治民主援助计划”。
   
    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势,在美国国会讨论拨款问题的当天,普京会见俄罗斯社会团体和人权委员会代表时表示,俄坚决反对国外势力资助俄境内社会组织。普京指出,谁出钱,谁点歌,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俄罗斯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来解决。
   
    今年7月13日,正值八国首脑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俄“公民阵线”领导人卡斯帕罗夫及前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等人举行“另一个俄罗斯”集会,宣称“莫斯科已经成为全世界专制力量的大本营”。对此,俄罗斯议会和当局一方面表示抗议,另一方面组织亲政府的青年组织“我们”在会场外示威。为分庭抗礼,莫斯科同时举办由政界、学者以及传媒等代表人物参加的“我们与西方”会议。在会上,莫斯科市市长、俄最具影响的政党“统一俄罗斯”执委之一的卢日科夫激烈抨击西方以“老大哥”的样子对俄内政“指手画脚”。
   
    在接受美、加、法三国媒体采访时,普京谈到民主的“另一面”,即某些国家利用俄的民主问题作为工具,以此达到其对外政策的目的。普京认为,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准备与任何伙伴在平等的条件下合作、接受善意的批评,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利用可能的杠杆,其中包括民主问题来干涉俄罗斯的内部事务”。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说:“有人认为民主比主权重要,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这两者都重要。”他批评西方某些国家在民主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不是以民主而是以利益或关系亲疏来划分所谓“民主阵营”,这种做法十分危险。
   
    面对美国和西方愈演愈烈的“民主化”攻势,俄罗斯内部积极部署、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避免在俄内部发生类似颜色革命的“白桦革命”。例如,挖掘和迅速打击潜在的政治反对派人物和西方的政治代理人,限制政治反对派的活动空间;扩大安全部门权力,整顿外国背景的各种基金会;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管制传媒;成立金融信息监测署,构筑金融安全网;规范党团管理,改革选举制度;加强青少年工作,支持成立亲政府的青年政治组织,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机构,加强对外宣传,改善俄罗斯国家形象,等等。
   
    经过公开交锋和暗中较量,俄罗斯在与西方的“民主”之争中逐渐由被动变主动,初步赢得了“有建设俄罗斯式民主的权利”。但是,俄政治家和学者也清醒地认识到,俄与西方分歧有着更深的战略背景和文化根源。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并不愿看到俄罗斯的复兴。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认为,“西方国家更喜欢一个软弱的俄罗斯,他们把俄罗斯建立自身安全视为一种威胁”。俄著名哲学家伊万·伊利因曾说过:“西方不能理解和容忍俄罗斯的独特性,他们把一个统一的俄罗斯视为其贸易、语言和扩张侵略的障碍。他们欲将俄罗斯分解为无数细小的树枝,以此点燃自己日渐衰落的文明。”因此,今后基于历史文化差异和战略利益的相悖,俄罗斯与西方在诸如民主问题上的斗争还会持续进行下去。  
 
[板凳]  发表时间: 2009-12-04 20:44:19 
 
 
刀仔锯大树
 
级别:水母
发帖:86篇
回帖:682篇
精华:0篇
 
 
 短信 编辑 回复 引用 举报  
 
    (转)美国“民主战略”之目的
   
    ——摘自《国别民主与中华复兴——“民主战略”与我们的现实应对》(陈庆 著)  第二章《民主战略与全球化中的国家利益》第三小节《美国“民主战略”的目的》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历史潮流。日本、中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无不渴望成为当今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大国如此,小国弱国则无不希望能够在国际上享有平等的地位,拥有独立自主,拥有国家尊严。但是与这一潮流相悖的是,美国仍然毫无顾忌地在全球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比如最近几年来,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以“反恐”为名到处驻军,策动中亚诸国的“颜色革命”,以武力威胁伊朗解决核危机,打压俄罗斯,遏制中国,歧视日本,强迫欧洲不得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售,强迫以色列中止对华军售,强迫台湾通过“军购案”等,无时、无处不在淋漓尽致地体现着美国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的雄心和决心。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其实根本不需要笔者告白,国内外也早已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清晰地洞察到了美国向全球推销美式民主的目的:分化瓦解和遏制一切与美国利益对立的或可能成为美国潜在战略对手的那些国家,以图达到对这些国家的削弱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维护美国世界超级大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
   
    十多年前,美国就是打着民主的旗号,通过“和平演变”,成功地导演了苏联剧变和东欧解体的,2004年始,发生于中亚的“颜色革命”,再现美国幕后操纵背景。世人难免不惊呼:美国狼又来了!这将会使得许多国家的政权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据悉,俄罗斯为了防范“颜色革命”,已着手建立了应对机制。“和平演变”之后,“颜色革命”之前,谁又能想到,十多年前,民主成为美国打倒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有力武器,到今天,在那些已经按西方标准实现了民主制度的中亚国家,只是由于其政府不亲美,不甘心受美国指划,为坚持独立自主和国家利益,就仍然逃脱不了美国故技重演,借“民主”玩弄他国于股掌之间的厄运?
   
    十多年转眼间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想想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路程上的艰难险阻,想想“颜色革命”再次给中亚国家带来的混乱和动荡,我们又怎能不暗自庆幸:中国不乱!中国稳定!中国的红旗不倒!中国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不倒!  
 
[3楼]  发表时间: 2009-12-04 20:49:44 
 
 
刀仔锯大树
 
级别:水母
发帖:86篇
回帖:682篇
精华:0篇
 
 
 短信 编辑 回复 引用 举报  
 
    “美国究竟想向中国要什么
   
    上述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统一世界的战略总目标,乃是美国最高决策中心指导构思其全部政策,包括对华方针的一个最隐蔽而深刻的背景。
   
    为保护美国的战略经济利益和贯彻其统一世界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际政治中或交替,或综合地运用四种武器:
   
    (一)    政治和外交
   
    (二)    意识形态和宗教。
   
    (三) 经济诱饵和制裁。
   
    (四) 军事力量。
   
    在美国的世界战略大棋盘上,中国仅是其中的一个子
   
    但这却是足以决定美国世界战略目标最终成败的一个子——在苏联问题解决后,更尤其如此。中国对美国之所以重要,实质也就在此。
   
    美国在中国的目标,表面上只是要鼓励中国建立一个‘民主政府’,使中国‘政治多元化’、‘民主化’、‘联邦化’。
   
    其实美国的真正目标,是谋求在中国最终出现一个政治软弱、内部涣散分裂、无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中国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软’政府 (目前的苏联状况是一面镜子)。
   
    如此,美国就可以利用中国的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煽动中国发生内乱和民族分裂,使待开发而富于资源和少数民族区域(特别是西藏、新疆)脱离中国。
   
    中华民族一旦陷入严重的内乱和分裂,再背着巨大的人口包袱,也就将永远丧失在国际经济中强大起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美国就搞掉了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对手。
   
    同时,在其通向建立世界帝国的道路上,也就扫除了一个主要的大国障碍。
   
    正是在这一战略目标下,‘民主’成为美国对中国制造政治内乱的最有力口实。
   
    古兵法以‘攻心’为上上策。而‘民主’的旗帜,就是美国今日用以摧毁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却兵不血刃的攻心术。  
 
[4楼]  发表时间: 2009-12-04 21:08:14 
 
 
刀仔锯大树
 
级别:水母
发帖:86篇
回帖:682篇
精华:0篇
 
 
 短信 编辑 回复 引用 举报  
 
    ‘民主’是美国进行战略斗争的政策工具
   
    如果从全球政治和战略问题的角度思考,我们注意到:在上述战略意图的背景下,‘民主’问题,实际已成为国际间战略斗争的一种手段,远远超出了一国内部政治和价值观念的范围。
   
    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用以摧毁其社会主义对手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民主’的旗帜。
   
    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民主问题。毋宁说,恰恰是因为有这一问题,美国方能借以大作文章。乃至使得诸多兵精国强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在一夜之间,即从内部离心离德而崩溃。
   
    总结东欧巨变的动因,我认为无非是三大问题。
   
    一是经济困难和停滞。二是党政官员的特权、官僚化和腐败。第三,就是美国着意灌输的‘民主’幻想。
   
    (所谓幻想就是说:天真的人们原以为,只要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就既有了民主,也将有资本主义的富裕。但是今日东欧的事态却表明:社会主义已被推翻,其优越性没有了。但既没有真正的民主也没有富裕,倒有了资本主义的贫困化和两极分化。有人问东欧前景将如何?我的回答是:除统一于西德的东德外,今日债台高筑、鼻息仰人的南美诸国,就是明日东欧的前景。)
   
    明显矛盾的是,美国一方面高居世界霸主的地位,为其国家的战略性经济利益,在必要时决不惜运用强权政治、甚至血腥武力的手段 (如最近在巴拿马)。另一方面,则高举‘民主’、‘人权’、‘个人自由’和‘开放社会’这四面旗帜(美国的‘四个坚持’),利用社会主义各国内部的特权、腐败问题,瓦解民众,煽动自下而上的社会动乱。其目的,并不仅是要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价值观,而且也是直接为美国自身的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
   
    正因为如此,美国有选择地对一些国家(所谓有选择,就是说特别针对于那些利益与美国对立的国家),发动民主攻势。这背后隐藏着很强的政治实用主义。
   
    美国之所以格外关注某些国家中的民主问题,是因为经验表明,‘民主’乃是煽动社会不满和鼓动社会风潮,从而在与美国利益相对立的国家内部,制造麻烦和内乱的极好手段。
   
    这个方法是如此巧妙,以至任何试图抵制美国制造的这种内乱者,都将因其具有‘反民主倾向’,而失去人们的道义支持。”1  
 
[5楼]  发表时间: 2009-12-04 21:13:24 
 
 
刀仔锯大树
 
级别:水母
发帖:86篇
回帖:682篇
精华:0篇
 
 
 短信 编辑 回复 引用 举报  
 
    但是,不管美国谁当政,由于其统一世界的战略性野心,决意将中国视为其战略性潜在敌国的做法,在很长的一定时期内肯定还会大有市场,所以,美国的这种不知所措也就暂时地具体表现为:接触与遏制。
   
    这是矛盾的两手。
   
    接触,中美关系将继续得到维护,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向前发展。
   
    遏制,中美之间将继续斗争,美国将继续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方面打压中国,中国则反打压。其中,“民主”尤其是“美式民主”仍然将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面重要旗帜。全体中国人不能不继续引起高度的注意和警惕,防范误入圈套而却还不为所知。
   
    其实,美国欲遏制中国也有许多不精明的地方,如选择李洪智及其“邪教”,如此荒唐,很容易就帮助中国党和政府普遍教育了中国人民,特别主要的是教育了具有9亿之最的中国农民。在纺织品问题上无理取闹,开高价则进一步帮助中国党和政府教育了中国的产业资本家、产业工人,并且由于纺织品工人基本来自农村,也就进一步普遍地再教育了中国的农民。也就是说,美国的愚蠢作法,已在不经意间就帮助中国的党和政府教育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培养了中国广大民众的国家利益和国家主义意识。
   
    所以,与其说,今天中国之民族主义是由共产党引爆的,不如说,是美国的遏制图谋所一手激起和制造的。
   
    我个人深信,只要我们中国人民在民主这方面(因为这是保持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上美国佬的当,在不远的将来,美国就不得不承认,自己搬起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楼]  发表时间: 2009-12-04 21:18:17 
 
 
刀仔锯大树
 
级别:水母
发帖:86篇
回帖:682篇
精华:0篇
 
 
 短信 编辑 回复 引用 举报  
 
    苏联东欧诸国的改革经验与中国的比较,使很多人开始质疑“民主”:怀疑它究竟是不是如许多西方人士所说的那样,是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包治百病的“灵丹仙药”。人们看到的事实是,以政治开放为改革主导的苏联与东欧诸国,不但经济没有什么发展,还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国家分裂的局面。更要命的是,同时还引爆了几场没完没了后患无穷的族群冲突。
   
    反观中国,基本政治架构不变,专心致志的发展经济,开放不过二三十年,结果成了继亚洲小龙奇迹之后,蓄势待飞的一条经济巨龙。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印度这老牌的民主大国。
   
    于是,冷战结束以来的“民主”神圣地位,开始动摇。虽然还没有听到有人说专制比民主好,但劝人不要迷信“民主神话”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其实,对民主的质疑,自古就有。西方哲学的老祖宗柏拉图,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反民主人士。  
 
[7楼]  发表时间: 2009-12-04 21:19:38 
 
 
刀仔锯大树
 
级别:水母
发帖:86篇
回帖:682篇
精华:0篇
 
 
 短信 编辑 回复 引用 举报  
 
    2006年7月26日,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有一个名叫吴大地的作者发表了一篇题为《质疑民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民主的诸多弊端如:
    第一,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必须要确保能够产生高素质、有治国能力的国家领导。柏拉图对民主制度在这方面的功能,十分怀疑。他认为,民主选举实质上是“庸众选精英”。被“庸众”选上的,往往是一些深谙群众心理、善于花言巧语的“大众偶像”。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希特勒当年就是靠民主选举上台的。近年如影星“终结者”阿诺舒华辛力加,意大利艳星“小白菜”,都是“目光雪亮”的民众选出来、非常有味道的政治人物。
    第二、与选举需要“明智审慎”相反,西方的民主选举更倾向于“广场效应”。源于希腊城邦的古代民主,典型的形式是,群众在广场上以鼓掌或喝倒彩的方式表达支持或反对。在这种热血沸腾的公众场合,人们常常表现出与日常不同的言行。在情绪高涨时,群众作出的决定往往不是最明智合理的。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称的“广场效应”。当年耶稣就是被鼓噪的群众送上十字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