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重点名句梳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2:34:30
《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7、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教导弟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人为鉴,经常反省自己,修正品行。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表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为别人着想
《桃花源记》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美景。
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
1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平静。
1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
1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境相似。
19、先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人来此原因。
20、豁然开朗
渔人初到桃花源整体感受。
陋室铭
2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
2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统领全篇并点明全文主旨。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陋室清新幽雅、恬静雅致的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2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清雅。
2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正面实写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2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反面虚写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超尘绝俗的胸襟洞若观火。
2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
28、孔子云:“何陋之有?”
画龙点睛,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照应开头,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阿、威武不屈,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
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端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莲,花之君子者也。
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慨叹知音甚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三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总写山势连绵不断。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面描绘山高峻挺拔。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高峻挺拔。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季江水暴涨、水势凶险、速度之快。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流湍急,水势澎湃,一泻千里,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境相同。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俯视春冬三峡江水潭水清澈透明。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总写春冬之时三峡景物生机蓬勃的特点。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深秋三峡清凉寂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渲染秋季的悲凉气氛表现作者伤时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
作者夜游的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月色的绝唱。运用比喻,动静结合,不着月字而写出月光澄澈,刻划出月光下空灵的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点明主旨,表达作者逆境中的旷达胸襟,抒发了屏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小石潭记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而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似与游者相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赞美滕子京政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总写岳阳楼“大观”,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
浮光跃金。
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
静影沉璧。
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
醉翁亭记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出归后情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环滁皆山也。
领起全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
醉能同其乐。
点明全文主旨。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贯穿全文主线。
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表明作者志趣,无意于功名。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
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
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用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人们常引用这句话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 ,  而死于安乐也  。
和欧阳修所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相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分析亡国的原因。
鱼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体现“性本善”思想。
曹刿论战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的主旨。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作者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启发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