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如何遏制通胀预期演变为实际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5:18
易宪容:如何遏制通胀预期演变为实际通胀 

作者:易宪容

注意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最近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政策着力点,也可能是未来货币政策变化的关键。因为,无论是当前国际上各国流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是“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CPI的变化是各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而通货膨胀的水平也就决定于CPI的高低。

当然,在这里要分清楚真实的CPI变化及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中国,真实的CPI变化往往是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品的价格变化来确定的。不过,由于政府对消费品价格取样的方式不同,由于不同的消费品在指数中的权重不同,人为感知的CPI和统计计算出的CPI指数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中国CPI指数中食品价格所占的比重较大,那么食品价格的变化对CPI的变化影响较大。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称中国的CPI指数为“猪肉指数”,是因为猪肉的价格对CPI影响大,其道理就是如此。由于食品在CPI的比重较大,那么在中国农村占绝对比重、农产品生产周期短的情况下,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不容易的,因此,作为完全竞争性的食品,其价格总是处于稳定甚至于下降的态势中,食品的价格不上升,国内CPI上涨几率就小。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国内CPI基本上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所在。

今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特别是二线以上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房价快速上涨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早就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上去了,特别是与住房有关的居住类的消费价格水平上去了。但是中国的居住类消费在CPI中所占的比重小、基数低,即使居住类消费的价格会随着住房价格快速上升而上涨,但它无法通过居住类消费的价格上涨而传导到整个CPI的变化上,从而使得这种上涨影响CPI变化小,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公布的CPI指数的变化与居民实际感觉到的市场物价水平变化差别很大的原因所在。比如说,10月份的CPI处于负增长的水平上,与居民经济生活中所感觉到的消费品价格变化是相差很大的。这里既有指数基数效应(即2008年CPI指数较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CPI体系的科学性问题(即现有CPI权重不合理)。这就是央行为什么要密切关注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所在。

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主要是指居民根据切身所体验到的价格上涨而预期市场未来价格变化。比如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到国内成品油价格上升而将传导到最终消费品的价格上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预期国内生产品价格上涨将传导到消费品上来等,因此居民预期市场商品的价格会进一步上涨。从当前国内外市场的不少商品价格变化的情况来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国内水电价格和住房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这自然会形成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即市场预期这些商品会进一步上涨并最终传导到消费品上来。

面对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居民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出现如中国1988年的商品抢购潮,居民为了减少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大量地抢购各种商品,从而形成居民商品提前购买的消费潮。当然这只是在商品比较紧缺时代的产物。如果在产品过多或过剩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居民预期物价上涨过快,为了保证其资产不贬值,他们就可能让其资产大量进入股市与楼市,从而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在当前中国的情况下,如何管理通货膨胀的预期,最为重要的不仅在于关注通货膨胀上涨幅度,而且在于关注不要让大量资金流入各种资产催大资产泡沫。因此,尽管2010年央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但是也不会出现像2009年那种信贷天量增长。因为,管理层已经看到2009年天量的信贷增长已经让国内资产价格快速上升,也看到天量的信贷增长吹大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既要用适度的信贷增长来保证市场需要的流动性,也不能让天量的信贷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并在适当的时候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2010年信贷政策调整是必然。(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