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介石信奉基督教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05:28
面对滚滚红尘,面对风云历史,我们人的生命犹如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一叶孤舟,向着每个人幸福的终点奋进。有的人成功了,而大多数人却没有成功。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扶首静思,发现滚滚红尘中似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我们的命运。为什么有人成功了,为什么我们怎么努力却没有成功? 这时,我们内心的深处,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主宰我们命运的“神”。只要一说到“神”, 很可能许多人会说,世上哪有神,如果有神的话,你让神站在我跟前让我看一看。确实,神不像你说得那样,你想让他显现,他就显现,你不想让他显现,他就不显现,那不是你说了算的。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都是“神文化”传世的历史,从老百姓口中的“善恶有报”到专家学者文中的“天人合一”理论,无不渗透了神的元素在里边,甚至一些老百姓的对联中、日常生活用品和说的话中,无不渗透了神的元素。“心想事成”、“祝你好运”、“吉星高照”等等,无不带有神文化的遗迹。 今天,我在凤凰网站,看到了一篇《日记里的蒋介石》的文章,最后才知道蒋介石原来也笃信基督教,看来他是信神的,信基督上帝能拯救人类的。 蒋介石日记在首次开放时,一本手抄本《圣经》首次曝光,其中多处有蒋的眉批,非常引人注目。 
  据代表蒋家审读日记的宋曹琍璇介绍,这本手抄本《圣经》,系由蒋的侍从秘书手抄,为翻译成中文的文言文版本,共6册,蒋氏不仅认真看了3遍,时有圈点、眉批,眉批后,还标有日期。“蒋公对此一丝不苟,他是把信仰当成guideline(指引)了。” 
  这本《圣经》曾经引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郭岱君研究员极大的兴趣。蒋在世时,外界纷传他笃信基督教,但多为口耳相传,少见可靠证据。这本手抄本《圣经》的出现,以及日记对其个人信仰的记载,可以比较可靠地解释这个疑问。 
  此次公开的蒋氏日记显示,蒋在与宋美龄成婚之前,宋母倪太夫人确有要求蒋信奉基督;蒋当时表现得相当坦诚,他说我不能随口答应你,即使信奉基督,也必须经过自己的研究,待仔细研读《圣经》后再决定,倪太夫人尊重他的态度。1930年,倪太夫人生命的弥留时刻,蒋其实还没有决定成为基督徒,但他在日记中写道,因为岳母对他非常好,为了使老人在离世前得到一点安慰,所以他就在倪夫人去世前,说愿意受洗。
   蒋氏的承诺后来确实兑现了,胡佛首次公开的手抄本《圣经》,以及他本人密密麻麻的眉批就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据日记记载,蒋将这本《圣经》前后通读了三遍,而且眉批中还对基督教的很多主张提出过疑问。 
  作为接触蒋氏日记最为频繁的人之一,郭岱君认为,蒋介石后来确实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日记里言必称主,在抗战的时候遇到任何困难都进行祷告;在最失败最困顿的时候,他都没有丧失信心,他都没有停止记录自己的言行,而且时刻勉励自己。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极为强调精神力量的个性,比如抗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他很痛心;衡阳会战,他本来寄予很大希望,最后还是以失望告终,他在日记中记述说,这次失败对他是一个勉励,一个教训;得意时,他也在日记中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与儒家强调的修身观念非常相近。 
  1944年下半年,抗日战场日益吃紧的关头,蒋在日记中表示,当时甚至想到自杀。他经常祷告,求主帮助他。他还许诺,如果主能够助自己渡过难关,他一定要建造一个巨大的铁十字架,放在衡山之巅,以示谢恩。
 宋曹琍璇透露,受洗后,蒋氏言出必行,每天必早上读圣经,晚上进行祷告。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他在日记中曾多次说到在圣主面前祷告,称如果“神要赋予我这个使命,那么为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不惜自己的生命”。他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跪祷。有一篇日记记载,说他有一天凌晨3点就起来跪祷,可此前因为脚痛,医生已经建议他暂停。还有一段记录因为眼疾,朝课跟晚课不得不暂停。可见蒋对待个人信仰规定的仪式可谓中规中矩。 
  1975年,蒋介石去世,其秘书秦孝仪奉命撰写遗嘱,初稿中曾有“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总理信徒自居”词句,笃信基督教的宋美龄,却指示秦孝仪在原稿中插入“耶稣基督”四字,变成了“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虽然此举引起朝野及史学界争议,但也反映出蒋对基督的信仰。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蒋公信奉基督教那是千真万确的。有的人不仅要问,既然信奉了基督教,就应该有主来保佑他,使他不能败走台湾才是,他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确实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回答得了的,但我简单的告诉你,每个朝代,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上天给人们安排好了的,这就应了老百姓所说的“天时”,就像一个人的命运一样。老天让蒋介石吃了败仗,那怕他再厉害,也得顺从老天的安排才是,不然美式机械化部队,对于小米加步枪的部队来说,就像一个壮汉跟一个村妇一样,简直是没办法能比的。

 

本文的有关蒋公信奉基督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南方日报/南方周末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1129/wh/200711290059.asp